創(chuàng)作計劃大家談丨《老城廂 上海的家》:留存歷史的記錄,留存城市的溫度
上海城市歷史文脈,可遠溯松江,上追華亭,但與近代上海關系最直接、最緊密的,老城廂當屬其一。
當城市日新月異,我們的“家園”也悄然發(fā)生著變化。什么在變,什么沒變?紀錄片《老城廂 上海的家》把鏡頭對準上海舊城改造,留存歷史,也記錄下城市的溫度。
《老城廂 上海的家》入選“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chuàng)作計劃優(yōu)秀提案,解讀中國工作室采訪了該紀錄片導演柳遐和副導演徐巧,講述這份歷史留存背后的故事。

△《老城廂 上海的家》海報
問:《老城廂 上海的家》從題目就能看出,是講上海的故事,選題初衷是什么?
答:從這個題目可以看出,這是講上海的“家”的故事。上海的城市建設與發(fā)展,與居住在上海的人們休戚與共。記錄上海本土的故事,也一向是海派紀錄片的傳統。三十年前,早在上海為建設南北高架實現城市拓展而開展動遷工作之初,上海紀錄片人就將鏡頭對準了它,并制作出了紀錄片《大動遷》,將上海發(fā)展的歷史性時刻永久地保留下來,并將第一代上海動遷民眾生活與精神的風貌如實而傳神地展現給了觀眾,成為海派紀錄片的一部力作。

△《老城廂 上海的家》工作照:紀錄片師承會
三十年后,上海市中心城區(qū)成片舊居改造迎來了收尾的歷史性時刻。經過三十載的歲月流轉,上海這項民生工程也演變發(fā)展出了全新的內涵,其中涉及的動遷居民、涉及的具體城建規(guī)劃,也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著顯著不同。記錄這一時刻,有了深刻的社會意義?!独铣菐?上海的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這部紀錄片旨在講述在新時期上海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上海老城廂居民各自的體味和感受,既展現新時期上海舊城改造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又展現上海普通百姓為城市發(fā)展做出的貢獻,呈現人民與城市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問:拍攝中有沒有特別的感悟,跟我們分享下?
答:如今,經歷一年,《老城廂 上海的家》紀錄片終于與觀眾見面了。這一路上的點點滴滴,對于紀錄片工作者而言,彌足珍貴。圍繞七戶人家征收展開的紛繁故事和復雜情感,十分考驗攝制組:如何將人物與征收地塊相互間的關系交代準確,如何將每戶人家的故事闡述完整,如何將每戶人家的憂歡展現到位,如何使七戶人家的命運真實地恰到好處地呈現給觀眾?在此次拍攝制作的過程中,我們時時思索著這些問題。如今,當我們回看這一創(chuàng)作過程,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共情力,能幫助我們切實地走近和了解拍攝對象,從而準確地挖掘其身上的情感點,使每個拍攝對象有彼此不同又各自真實的情感流露。我們也相信,腳踏實地做好攝制的每一步,結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我們期待,這部片子的講述能為上海的舊改留存歷史的紀念。

△《老城廂 上海的家》工作照
問:建筑的一些變遷是不可再現和重復的,請問在前期做了什么特別的工作么?怎么避免錯過的遺憾?
答:紀錄片的一大魅力就是“實時發(fā)生”的動態(tài)寫實性,而要真正成就這樣的魅力,則需要將“實時發(fā)生”的動態(tài)過程記錄到位。這就需要前期、中期、后期,每一個時期的“不松懈”。
前期,我們團隊通過前后多次的走訪,將這一片老城廂不同的建筑群的區(qū)位、特點進行記錄,并就建筑特點確定了諸多需要實時拍攝的建筑,包括這一地塊上最“豪華”的三層新式里弄與最簡陋的搭建蝸居房,最典型的二級里弄建筑與最上海的石庫門建筑,富有上海百姓生活氣息的各式舊式里弄,還有極富視覺沖擊的蜿蜒狹長的老巷弄。
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對于這些老城廂的空鏡,無論是拍攝的前期、中期、后期,一直是攝制組的拍攝重點,我們旨在完整地記錄老城廂建筑伴隨著征收發(fā)展而一步步變遷的過程,致力于將老城廂的獨特氣質通過豐富扎實的空鏡呈現給觀眾,也致力于將征收過程中居民與居所之間深厚的情感展現給觀眾。
問:老城廂不算是一個新題材,《老城廂 上海的家》團隊在什么地方做出新意和亮點?
答:上海的舊城改造其實是個老話題,它是伴隨上海這座城市成長的漫長浩大的工程。當我們將鏡頭對準這一命題,該如何表達出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意?為此,攝制組進一步深入了解發(fā)掘了上海征收的全新理念——不是一味地拆房屋,也有因地制宜地保護歷史建筑。這就為我們的記錄打開了另一扇歷史與現實相交融的窗口——豐富地挖掘與呈現這一地塊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氣息的建筑,向觀眾傳達,它們都將通過文保的方式,在征收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修繕。這一地塊的歷史文化,就這樣與城市新時期的建設自然而巧妙地承接起來,既增加了本片的歷史內涵,又提升了舊改的現實意義。
同時,在拍攝手法上,此次拍攝較嚴格地遵循紀錄片“客觀記錄”的原則,在全片的對話場景中,攝制組均不做介入,讓拍攝主體之間完成對話,使紀錄片更具客觀性與寫實性。

△《老城廂 上海的家》劇照
問:老城廂具有上海文化特色,這是優(yōu)勢,但也很可能對不了解不熟悉的受眾造成距離感,請問對此有什么思考?
答:上海的舊城改造是在上海市多個區(qū)同時展開的,此次我們團隊關注的征收地塊隸屬于上海市市中心的老城廂。老城廂是基于上海這一開埠城市獨特的城市發(fā)展史而延伸出的獨有的地緣概念,它是指相對于上海租界的華界部分,是上海城的起源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也就是說,我們記錄的是“上海之根”。位于此處的豫園,每年的燈會,是上海人代代相傳的習俗,人山人??礋糍p玩更表達著上海人對老城廂深深的眷戀。這樣的地方,自然承載著一代代上海人深切的地理認同,是上海人稱之為上海人的來時之路。
將上海新時期的舊城改造與上海歷史發(fā)展而來的老城廂本土概念相結合,既使上海舊改有了更為厚重的歷史底蘊,又使上海老城廂與上海新時代發(fā)展有了全新的“碰撞”。雖然這部紀錄片有鮮明的海派氣質,但在這個全球化的社會,海派氣質恰恰也可能使本片在傳播中獨樹一幟。
問: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從選題來看,老城廂的變遷和保護是很精彩的故事,也因其文化傳承、城市變遷等元素,具備國際傳播的潛力,請問對于講好中國故事有怎樣的思考?
答:老城廂的變遷和保護是精彩的中國故事,為了講好這樣的故事,最關鍵的便是內容,“內容為王”在任何時候也不過時。而好內容則源于拍攝過程中一步步的穩(wěn)扎穩(wěn)打。為此,攝制組付出了巨大的心力。

△《老城廂 上海的家》工作照
在拍攝的最前期,攝制組人員多次對本次拍攝的舊改地塊進行實地調研。第一輪一一走訪了這一地塊七個居委的每一位書記,穿街走巷,可以說是將此次征收的老城廂區(qū)域里里外外走了個遍,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細致地聽取居委書記就工作地塊的闡述與介紹,第一時間記錄下可能的拍攝點和拍攝對象。隨后,團隊更深入到這一征收地塊的居民中,進一步挖掘不同居民背后的故事,初步選定了重點的18戶人家,進行二輪的比較判斷。在前前后后接觸走訪了100多人后,最終篩選出8戶人家進行跟蹤拍攝,到剪輯環(huán)節(jié),又精挑細選,最終7戶人家進入成片。
通過這7戶人家在征收過程中跌宕起伏的命運,實現以小見大地展現此次舊城改造的真實景象。
+作者:
解讀中國工作室制片人張向陽
特別鳴謝導演柳遐和副導演徐巧對本文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