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更好地使用資源?
前文說到了心理咨詢中阻抗的識別,主要是講話程度上的阻抗,本文繼續(xù)講話內容上的阻抗。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來訪者經常通過其對談話內容的某種直接、間接控制,來表現他對心理咨詢及其個人行為變化的阻抗。

在咨詢中,這是很常見的。一般情況下,心理咨詢使用的方式是先跟后帶。先跟隨來訪者的思考和他站到一起,再帶領和他一起走出困境。
在心理咨詢中,有一個絕對正確的原則是來訪者中心療法。在最初,咨詢師一定是站在來訪者的角度和他一起思考和面對問題。
關于這一點,還有很多經典的故事流傳下來。曾經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來訪者進到咨詢室說:
你這怎么這么偏僻?。窟@屋里怎么這么破?這個沙發(fā)怎么這么舊?你怎么這么年輕呢,我想找一個年齡大一點的咨詢師。
當時咨詢師化解的很好,但他想知道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于是把它提問給督導。督導做了一個讓人特別大吃一驚的舉動。
她當時跪下來,說女王請給我機會,讓我好好的服侍你吧。在場所有的咨詢師大吃一驚,我們真的要用這種方式來對來訪者嗎?
經過討論后發(fā)現,這確實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方法。在讓我們用更加客觀微妙的方式來審視這件事和這個人。
理論探討
言歸正傳,內容阻抗常見形式有理論交談,情緒發(fā)泄,談論小事和假提問題等。理論交談是來訪者進行自我保護的有效手段之一。

表面上它似乎增進了來訪者和咨詢師思想上的交流,但實際上它常常表現了前者對后者的某種疑慮及其企圖加以控制的欲望。
例如有的來訪者看了很多“心理學”的書,他來看咨詢師,首先會展示他的“心理學”功底。
當咨詢過多的時間停留在理論上,這就是需要反思的點。來訪者的時間很珍貴,不能發(fā)生改變,不能有效達成目標的時間,是對資源的浪費,很奢侈。
需要控制這些在合理的范圍之內。當我感覺它超出了我認為的時間,是需要跟來訪者探討的。
回應方式可以是,聽起來這些理論對你來說很重要。你想通過這些理論表達什么呢?你對心理學了解了很多的內容,你怎么看這些內容呢?
在咨詢過程中,隨時保持一種覺察。這個時間花費的有價值嗎?這種咨詢方式合理嗎?這樣談論方便嗎?
最好是有錄音錄像記錄,以方便復盤和反思,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覺察。
情緒發(fā)泄
情緒發(fā)泄可表現為大哭大鬧、淚流不止或不自然地大笑,它旨在避開是來訪者感到焦慮和精神痛苦的意念。

我經常見到的是來訪者在說,不停的說。女性一般常用這種的方式,需要通過語言來完成情緒宣泄的過程。
男性可能是,喝酒,跟朋友聊天,抽煙這些。我記得在某咨詢室看到,咨詢前的提示說:咨詢時間有限,請不要把過多時間放在哭和宣泄情緒上,這對成長和效果不利。
咨詢一般只有50~60分鐘,收費在400以上。那么如果還1/2的時間,用來情緒宣泄和哭,那損失挺大。
談論小事假提問題
談論小事是最輕微的,也是最不易發(fā)現的阻抗表現,他的目的在于回避談論核心問題,并轉移咨詢師的注意力。
用不重要的事占據咨詢時間和咨詢師的注意力,目的是避免痛苦和焦慮。這個行為除了對錢包、自己的時間和咨詢效果不友好之外,好像也沒有什么大害。
相反是可以理解的,趨利避害,逃避痛苦,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既然是本能,那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也就可以理解的。
假提問題,指來訪者向咨詢師提出表面適宜,實際上毫無意義的問題來回避談論某一一議題或加深印象。

這些問題一般涉及心理咨詢的目的,方法,理論基礎及咨詢師的私人情況等,常見問題有:我現在接受什么療法,這個療法的目的是什么?理論基礎是什么?這個療法的治療效果如何?
其實我覺得這歸根結底是稀缺資源的爭奪問題。咨詢時間、談論內容是稀缺資源。咨詢師和來訪者需要探討把這些資源花在哪里,是對來訪者更有幫助的。
咨詢師和來訪者是在合作解決來訪者面對的問題,或者給問題設定一套私人定制的解決方案。
因為資源有限,就需要事先想好把注意力放在哪里。一起探討出合適的應對策略。該如何使用資源?
部分觀點來自《心理咨詢基本功技術》岳曉東,謝謝你的欣賞,歡迎留言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