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一份諾魯孜節(jié)祝福,請查收!
3月21日,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自此之后北半球各地白晝開始長于黑夜。
嚴寒與溫暖,冷寂與生機,枯枝和新芽,都在這一天開始交替。春分過后,四季更迭,氣候回暖,草木蔓發(fā),春天的輪廓愈發(fā)清晰。
在這個萬物復蘇的美好季節(jié),我們也迎來了一個特別的節(jié)日——諾魯孜節(jié)。
▲圖片來源:小紅書@3-亦則
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于2009年將諾魯孜節(jié)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名錄》,諾魯孜是傳承下來的慶祝活動,是文化遺產(chǎn)和悠久傳統(tǒng)的象征。
新疆少數(shù)民族過諾魯孜節(jié)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據(jù)《西域聞見錄·卷七》記載:“回子老少男女,鮮衣修飾,帽上各簪紙花一枝,于城外極高之處,婦女登眺,男子馳馬較射,鼓樂歌舞,飲酒酣眺,盡日而散,謂之努魯斯?!?/p>
身穿鮮艷的服飾,唱歌跳舞,甚至舉行賽馬、射箭等娛樂活動,這一天,新疆各族人民會以不同的形式來慶祝這個節(jié)日的到來。
春天,在傳統(tǒng)習俗中傳承
節(jié)日的儀式感從20號的黎明開始,家長們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燒起一堆松柏樹枝,隨后用冒煙的樹枝在每個人頭上轉(zhuǎn)一圈,預祝他們在新的一年平安快樂。
除此之外,人們洗浴凈身,都會換下冬裝,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裝,盡情地跳舞、唱歌,來表達對新春的歡悅之情。
不論是身著艾特萊斯、編著一頭麻花辮的維吾爾族姑娘,還是頭戴花帽、腳著皮靴的小伙子,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與歡樂的笑容。
春天,在傳統(tǒng)習俗中傳承
從以半定居式生活的哈薩克族來看,由于沒有完全脫離游牧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所以諾魯孜節(jié)仍保持著較為傳統(tǒng)的游牧文化特色。
牧民們會提前幾天開始打掃衛(wèi)生、擦拭家具、拆洗被褥、清洗室內(nèi)的花氈墊子、更換春夏季衣服、修整棚圈。在冬牧場的哈薩克族還需要把家當行李都打包好,過完諾魯孜節(jié),就可以轉(zhuǎn)向下一個牧場了。
婦女們會提前拿出冬宰時剩下的牛羊肉、馬腸等,還做一些包爾薩克、奶疙瘩等傳統(tǒng)小零食,再購置一些糖和干果。
節(jié)日的第一天,是待客和歡聚的日子。按照傳統(tǒng)習慣,諾魯孜節(jié)的食物均來源于過冬剩余的食物,是為了讓人們不要忘記勤勞、節(jié)儉的傳統(tǒng)美德。
這一天,親朋好友從各處趕來,輪流去各家歡聚,大家相互拜訪,見面時握手問好、互相擁抱,給對方送上祝福的話語。
▲圖片來源:小紅書@大喵子
主家通常會提前把馕、奶疙瘩、干果等擺在炕上,再倒一碗熱騰騰的奶茶給客人充饑。隨后,再由男主人把煮好的肉端到正中央,將羊頭肉給男性長者先行享用,再給年齡最小的孩子吃羊耳朵,希望孩子能夠乖巧聽話。
諾魯孜節(jié)除了在家享受美食,與親朋好友團聚外,還會舉辦一些慶?;顒?,活動期間會有極具哈薩克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阿肯彈唱,大家一起跳麥西來甫,唱民族歌曲,還會舉辦以諾魯孜節(jié)為主題的賽詩會。
春天,安放在諾魯孜節(jié)的餐桌上
民以食為天,對飲食異??粗氐闹袊耍谥Z魯孜節(jié)這一天也選擇以獨特的美食慶祝節(jié)日的到來。
▲圖片來源:小紅書@黑姑娘&吾大哥
剛剛吐出新綠的苜蓿被視為是上蒼賜給人類的第一道綠色食物,是五谷的序曲。
鮮嫩清香的苜蓿嫩芽被制作成餃子,這才意味著春天的到來。剁碎的苜蓿配上羊肉,加入清油和調(diào)味料后充分攪拌,苜蓿餡就算制作完成了。
用提前準備好的面皮包成餃子,剩下的就是下鍋煮熟,就這樣,一個個透過外皮泛著綠光的苜蓿餃子就做好了。
蘸點醋和油潑辣子,咬一口,苜蓿的清淡和特有的香甜在嘴里蔓延開來,是一道不可多得的“春日限定菜品”。
當然,那一碗諾魯孜飯才是諾魯孜節(jié)的重中之重。由于不同民族習俗上的差距,所以諾魯孜飯的品種也各不相同。
諾魯孜飯是混合了肉、谷物、干果和蔬菜等。
麥子、玉米、紅豆、綠豆等顆粒作物和儲存了一整個冬天的蘿卜、恰瑪古等蔬菜一同加入煮開的羊肉湯中,再摻上些苜蓿的嫩芽和肉丁,加入粗略打碎的杏干、葡萄干、核桃等堅果,熬成稠粥便成了諾魯孜飯。
五顏六色的諾魯孜飯香味濃郁、口感豐富,寄托著人們的祝福和期待。
諾魯孜節(jié)熬制的粥稱作“畢岱闊杰”,稠一點的能當飯吃,稀的又能當飲料喝。
在節(jié)日前一天,哈薩克族朋友會把大麥脫皮、搗碎備好,這樣的大麥在節(jié)日當天更容易煮熟,口感也更好。
節(jié)日當天,婦女們開始煮“畢岱闊杰”?!爱呩烽熃堋?/span>的食材一定是七種,因為“7”對于哈薩克族來說既代表著神圣,同時又是一個吉祥的數(shù)字。
食材中的大米、大麥、面粉、酸奶、食鹽、肉和水分別象征著幸福、成功、智慧、健康、財富、成長和上天的庇護。
作為哈薩克族諾魯孜節(jié)飯桌上的C位,“畢岱闊杰”一定要吃飽,來年生活才能富足,這一碗小小的“畢岱闊杰”,承載著平安和健康,象征著成功和富裕。
諾魯孜節(jié)這一天,家庭條件好的柯爾克孜族牧民要宰殺牛羊,但無論條件好壞,吃“克缺飯”是必不可少的。
“克缺”,在柯爾克孜語中意為“沒有經(jīng)過加工的糧食”,因此,柯爾克孜族的“克缺飯”就是用各種原糧做成的飯。
用面粉加牛奶或羊奶、食鹽、炒面、小麥、大麥、大米,或者與之相似的七種佐料,搭配羊肉塊、胡蘿卜塊等,文火慢燉,直至成粥,即可食用。
吃了“克缺飯”,便是辭舊迎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風調(diào)雨順、事事平安。
塔吉克族將諾魯孜節(jié)稱為“肖貢巴哈爾節(jié)”,“肖貢”即“德高望重的長輩”,在諾魯孜節(jié)這一天,塔吉克族人民在“肖貢”的帶領下去各家拜節(jié),在“肖貢”說過賀詞后,主人將面粉灑在來者肩上表示祝福,然后請客人們吃東西。
節(jié)日前夕做好的“庫姆齊馕”(一種又厚又大的馕)被“肖貢”掰成很多小塊,吃一口“庫姆齊馕”,大家才能開始吃其他美食。
是否宰殺牲畜來招待客人要根據(jù)各家的經(jīng)濟條件來決定,但是“庫姆齊馕”“艾依喀開西馕”(婦女給自己父母拜節(jié)用的小馕)“阿爾孜克”(一種形似魷魚卷的油炸面制品)和沾滿芝麻的油餅是每家必不可少的食品。
烏孜別克族會在諾魯孜節(jié)這天舉辦一場以制作、品嘗“蘇麥萊克”為主題的傳統(tǒng)聚會,在農(nóng)村尤為盛行。
▲圖片來源:小紅書@麥克抽在西域
全村人圍成一個圓圈,中間架數(shù)口鍋灶,有專人熬制一種以青麥苗為主要原料的甜粥,煮熟后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者出面,分盛給大家,烏孜別克族人將這碗“蘇麥萊克”視為最珍貴的食物。
人們一邊喝粥,一邊打起手鼓、彈起都塔爾、跳起歡快的民族舞蹈,鼓樂聲、歌舞聲和笑聲交織在一起,預祝新的一年人畜兩旺。
時間也許會沖淡一些記憶,但諾魯孜節(jié)帶來了很多美好回憶:編著滿頭麻花辮的丫頭子們、各式各樣的小花帽、跳黑走馬彈唱《十二木卡姆》等文藝活動、賽馬叼羊等傳統(tǒng)體育項目、聚會上人們開懷大笑的聲音、一大碗色澤亮麗的諾魯孜飯……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祝所有在他鄉(xiāng)追夢卻沒能吃上媽媽親手做的諾魯孜飯的人們:諾魯孜節(jié)快樂,愿你往后的每一天都如春陽般燦爛!
-END-
本文由“我從新疆來”原創(chuàng),歡迎關注,帶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