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朝圣】最古老的道廟,廣仁王廟-2021.10.6

離永樂宮車程大概七八分鐘左右,就是國內(nèi)現(xiàn)存三座唐代木構(gòu)建筑之一的廣仁王廟,坐落在永樂宮以西的中龍泉村的一處高地上。喜歡古建筑的朋友,去永樂宮的話肯定也會順道來打個卡。
到了以后,可能剛好臨近午飯時分,除了兩三個村民和兩只狗子,幾乎沒有看到任何人。
廟宇所在的高地下的三個窯洞前拉起了警戒線,因為連日下雨,窯洞口堆積著不知何處傾瀉下來的沙土。我抬頭看見登上高地的樓梯上有一個背包客衣著的游客,于是在確定安全的情況下,我們也登上了樓梯,到了廣仁王廟景區(qū)的門口。

售票處有一位年輕人在值班,我們問了是否可以參觀,他說登記一下就行,也不用門票。
于是我們這次旅行的最大一個目標總算如愿達成了:打卡全部唐代木構(gòu)建筑,開心!
進門后映入眼簾的是米黃色圍墻上的建筑介紹,按照建造時間順序依次排好。
誒?這些都是梁先生親自測繪過的建筑啊,再細一看,果然,"摘自《梁思成全集(第八卷)》"。低頭一看,發(fā)現(xiàn)地上刻的正是廣仁王廟的剖面圖。
我瞬間意識到,這是個古建筑教育基地啊,哈哈哈。

順著樓梯拾級而上,從一個墻洞上窺探到一個巨型斗拱模型,一看就是佛光寺東大殿的!

里面還有南禪寺等好幾個經(jīng)典建筑的斗拱模型,果然是古建教育基地了。

再往前走,就走到院落的核心了。

廣仁王廟前曾有五龍泉眼,廟里供奉的是龍泉之神廣仁王,因此又稱為五龍廟。不過泉眼現(xiàn)在已經(jīng)干涸,就是我們剛才在警戒線左手邊看到的雜草叢生的地方。原有院落里的廂房已毀,只剩下清代的戲臺和正殿。
正殿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是僅次于南禪寺大殿的老人家,也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道廟。
在2013年,廣仁王廟經(jīng)歷了投資200萬的搶修性質(zhì)的落架大修。

1958年修繕時鋸短了前檐椽,而落架大修則是力求恢復到唐貌。所以現(xiàn)在看來整體結(jié)構(gòu)簡練古樸,依然是唐風。
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為五鋪作雙杪偷心造,兩跳華栱直接承托替木和撩風槫,都是唐的元素。

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看起來更明顯,柱間有闌額,無普柏枋,擱架鋪作斗拱粗壯,叉手長壯,蜀柱細短,所以外部看來廈坡極為平緩。

前檐墻壁兩側(cè)本來有唐碑兩通,現(xiàn)在還能隱約看到個影子,不過在2012年被盜,追回后就都嵌在正殿后的碑墻里了。

殿內(nèi)的塑像都是新塑的,稍顯有點格格不入。


與正殿相對的是清代的戲臺,在正殿的落架大修中也進行了維修。

闌額原有的木雕已經(jīng)被盜,暫未追回,現(xiàn)在看到是后來替換上去的。


原有的闌額木雕非常精美。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廣仁王廟外圍的小景觀、古建介紹、斗拱模型,還有正殿后方面向中條山的觀景平臺,是2016年由萬科與都市實踐建筑事務所共同完成的。


這種用現(xiàn)代建筑風格把古建院落圍起來的做法,當然是會激發(fā)出有很多不同的聲音。
我個人感覺,從設計風格來看,并沒有很突兀,整體還是融合得比較好的。從古建筑知識傳播的角度來說,也是極好的例子。古建本身得到了應有的維護,周邊的小景為游人提供了游覽和休憩的場所,并在這里揉進了大量古建筑基礎知識講解,構(gòu)成了一所小型露天博物館。
看著墻上梁思成先生的文摘,我莫名的有點心潮澎湃。來參觀的游客里,哪怕只有那么少數(shù)幾個,能駐足仔細閱覽,去發(fā)現(xiàn)和思考古建筑的美,從而成為愛好者,甚至為之學習和付出更多,這會是多美好的事情。哪怕這樣的人極少,我也愿意相信,熱愛古建筑的人會積少成多,古建的宣傳和保護工作就會做得越來越好。
而坐落在此處的廣仁王廟,就如一位垂暮老人,被年少熱血的兒孫們環(huán)繞膝下,用自己的屋架,展示著古代建筑匠人的智慧,看著他們在斗拱下、梁架旁投入的神情,大概也不會厭惡身邊這些讓孩子們愛上古建的現(xiàn)代元素吧。

【一點不成熟的小攻略】
必備:健康綠碼
門票:貌似是¥15,但當天并沒有收取門票,也沒有預約
游覽時長:1小時
看點:建筑,古碑,古建知識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