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它,地鐵再也不怕惡劣天氣看不見了~
截至2022年底,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突破1萬公里大關。運營總里程達到10291.95公里,其中地鐵8012.85公里,占比77.85%。

發(fā)展城市軌道交通,有著諸多優(yōu)勢,可以有效緩解交通擁堵、節(jié)能環(huán)保、節(jié)約土地、舒適安全等特點。大型城市的居民因為其不堵車、時間可控優(yōu)勢很多愿意選擇軌道交通出行。
地鐵,因為其專線專用且主要為地下運行的特點,很少有交通堵塞的問題存在。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地鐵都是地下運行,也有采用地下+地上相結合的方式運行。
這樣組合運行的方式,雖然依然不會有堵車的煩惱,但會跟路面交通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惡劣天氣下視野受限導致無法行駛的情況存在。

我國交通運輸部文件規(guī)定,惡劣天氣下的地鐵行駛應開啟前照燈、限速運行、適時鳴笛、人工頻繁瞭望的要求。在轉彎路段或者濃度過大的路段,需要停車確認安全才能繼續(xù)行駛。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介紹一下我國地鐵駕駛模式;
在我國,地鐵駕駛共有五種駕駛模式,分別為:
ATO模式(列車自動駕駛模式)。
SM模式(受監(jiān)控的人工駕駛模式)。
RM模式(受限制的人工駕駛模式)。
URM模式(不受限制的人工駕駛模式)。
AR(列車自動折返模式)。
一般情況下,我國很多城市地鐵大多采用是SM模式,一旦遇到一些突發(fā)狀況及惡劣天氣行車時,則由駕駛員接手進行掌控。惡劣天氣行駛時,若能見度不足140米時,地面車站及高架運行的列車,進站之前改用手動模式駕駛,進站限速每小時35公里。
我們相信每一位地鐵司機都是在盡職盡責保證行程的安全,但是遭遇惡劣天氣,目前這些人工瞭望等措施并不能準確判斷危險程度。因為人工瞭望和裝備觀測還是有區(qū)別存在的。一旦瞭望出現誤差,后果難以想象。

據了解,我國現有市場上可以解決透霧的攝像機,屬于紅外成像的攝像機,由于自身特性所限,主要是用于提升霧中能見度問題,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雨雪霧后真實場景的展現。
所以,想從根本上去解決因介質造成的成像難題,就需要把煙、霧、雨這些從最初就去除掉,穿透介質干擾后,直接展示真實霧后情景。
那么,市場上是否有此項技術呢?
答案是有的,國外這項技術只被少數幾個國家擁有,且處于保密狀態(tài),申請相關產品需要上報至最高行政機關批準后才可進口,耗時費錢不說,耽誤事是真的。
在我國,目前擁有這項技術產品的只有卡亞國際,是首個將此項技術推向行業(yè)應用的公司。卡亞國際研發(fā)生產的穿透成像系列產品,就是具備可以從根本上的惡劣環(huán)境下穿透霧、雨、雪、強光的介質干擾,從介質后方進行成像的產品。
穿透成像系列產品中的成像模組,可以與多領域的產品結合,其中就是可以與地鐵的ATO系統(tǒng)與SM系統(tǒng)相結合,進行觀測地鐵運行前方的危險異常。有了模組加入,相信地鐵駕駛員可以消除人工瞭望時忐忑,可以直接實時查看圖像視頻來對應調整行駛方案即可或者反饋給ATO系統(tǒng)技術調整。地鐵有了穿透成像模組的加入,不僅解決惡劣天氣視野問題,其附加價值也能為駕駛安全提供輔助;

精準測距功能:成像時內部采用的脈沖激光,可直接測距。便于地鐵司機將觀測發(fā)生異常的地方準確測距,可精確到厘米級別。
無懼強光功能,不管多么刺激的強光都可以穿透,像夏日陽光直射、焊接光都可穿透不懼干擾。
更直觀,門控相機為數字圖像,直觀呈現真實圖像,同時還易進行圖像融合及處理。
高分辨率,相較于激光雷達10萬分辨率,門控相機能達到170萬像素。
遠距離視野,有效范圍可達千米,可以根據使用需求定制有效范圍。對于軌道交通來講,目前最快限速為128km/h,安全剎車距離按照800m來看,穿透成像儀的千米成像距離可以保證地鐵有足夠的安全駕駛距離。
以上這些穿透成像功能,可以滿足軌道交通駕駛多種安全駕駛需求,希望在我國軌道交通里程不斷發(fā)展擴展的進程中,穿透成像技術能夠為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來保護人民和財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