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寫作文的一個小格式
起:
戰(zhàn)國時期,齊相國鄒忌告訴齊王:“徐公是我們這里人盡皆知的大帥哥,但我身邊的人都說我比他更帥,老婆這樣說是為了討好我、小妾這樣說是因為害怕我、來客這樣說是想要從我這里得到利益?!?/p>
接著他勸諫齊王說:“如今我們齊國富饒強大,吾王地位尊崇,后宮沒有不想討好您的人、朝臣沒有不畏懼您的人、轄下沒有不想從您這里得到利益的人。由此看來,您生活在很深的蒙騙之中啊?!?/p>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鄒忌諷齊王納諫》
承:
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古人在勸說、創(chuàng)作的時候往往會先從另一個角度拋出一個引子吸引人,在對引子加以分析的同時進入正題,最后予以總結。
諸如曹操的《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又如李斯的《諫逐客令》:
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再如荀子的《勸學》: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轉:
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大可以借鑒這個技巧,分“起承轉合”四個部分。
·起:拋出一個引子,可以是一件生活小事、也可以是一個趣聞或一個歷史典故等等,在吸引讀者的同時也啟發(fā)了一個視角,為正題埋下伏筆。
·承:對引子加以詮釋和補充。
·轉:隨后進入想要描述的正題。
·合:最后對全文的主旨作出總結。
例如本文的創(chuàng)作即是以這樣一套格式為基礎。如果你能輕松順暢地看到這里,無論是否同意本文的觀點,也已經算是在行動上給予了本文些微的肯定。
合:
我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匠圣魯班想要制作工藝也需要一定的材料;兵仙韓信想要贏得勝仗也需要一定的兵力。
寫作文的技巧固然能解決一定問題,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書到用時方恨少,對于作文來說,所謂“物質基礎”既學識和閱歷:學識愈廣,可供使用的典故就愈多,拋出引子就越從容;閱歷越多,佐證觀點的內容就越多,抒發(fā)正題也就越流暢。
寫作文的方法或許可以取巧,但是學識和閱歷的積累是沒辦法無中生有的,唯有平時多讀書、多經歷、多積累。正如武術或許可以靠一些竅門取得進步,但承載武術的基礎——既強壯的身體素質唯有勤能補拙、日復一日地堅持鍛煉。
有的朋友可能會擔心按格式寫作文是否過于死板反而會束縛我們的成長?我的評價是:在幼兒時期我們或需要依靠學步車的輔助,但要不了多久就能撇下學步車去奔跑,因為輔助工具束縛不了一個人成長的本能。同樣,作文格式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學步車,限制不了你進步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