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體系和互聯(lián)思維的表現(xiàn)FAQ
認知體系和互聯(lián)思維的表現(xiàn)
(1).會注意每分每秒的情感,總是會對一段關系或者一段對話的期望太高。
(2).有精神潔癖,榮辱廉恥心強;對自己要求高,對別人要求也高,習慣性的“糾正”別人。
(3).在腦海的另一個“我”,會告訴自已不能這樣,應該怎么樣。表現(xiàn)為不自覺的自言自語。
(4).對于不理解的事物,有著非常執(zhí)著的求知欲;無法控制的去質疑,常常對不確定的未來感到恐懼。
(5).通常以敘述性的或單向性的語言為主;固執(zhí),認定的事情很難改變。
(6).高共情,很容易感動;情緒起伏大;情緒受環(huán)境影響大。
(7).社交很消耗能量,更喜歡獨處;喜歡掌控著事情走向,失去掌控就會產生逃避的心理。
(8).在思考一件事時,會不由自主的聯(lián)想到其他事;在做一件事的時,常常因為某個點聯(lián)想到很多記憶或事物。
(9).時不時的會進入心流狀態(tài),將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點,完全沉浸其中,會忘記時間、饑餓、疲勞...等。
(10).經常不可控的拖延,時常感到焦慮;對很多東西感興趣,但經常三分鐘熱度。
FAQ:想問問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表現(xiàn)?
(1)的解釋
認知體系會設立很多「屏障」來隔絕不喜歡的事物。
「屏障」可以隔絕任何的事物,甚至包括需要學習的知識。
在現(xiàn)實生活,總會有自己不認可的事情發(fā)生,個體就會對此非常排斥,同時會設立一個「屏障」來隔絕它。
這種過程導致了個體都有很厚的「屏障」,這其實是過度的「自我保護」。
隨著時間的增長,會對現(xiàn)實產生不確切感,表現(xiàn)為過度敏感。
這種過度敏感會造成一種在情感上的“完美主義”,
表現(xiàn)為:
重感情:對情感的感知很靈敏,非??释粣?;需要通過和別人的交流獲取安全感。
高敏感:會注意每分每秒的情感,總是會對一段關系或者一段對話的期望太高,自己的付出希望得到對方相等的回報,同時希望對方理解自己。
自省心理:經常反思自己,哪里哪里做的不夠好;被別人夸獎時會懷疑。
心墻:自我防備較重,感覺心里有堵墻,不信任現(xiàn)實里的人;與很多人都隔著一層“屏障”。
(2)的解釋
形成認知體系是有前提的,需要擁有一個完整的認知系統(tǒng)。
這個認知系統(tǒng)是以自身為中心的一個「圓」,這個「圓」內是個體的精神世界(一個人的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tài))。思維活動是理性,理性是思考;心理狀態(tài)是感性,感性是情緒。
作用于物質世界時,理性是實踐,感性是意識。
「圓」的封閉性使得理性和感性在「圓」內不可控的相互轉化。
受實踐和意識的影響,體系內的理性和感性會相對應的轉化成完全的理性(極端理性)或完全的感性(極端感性)。
在這種極端理性和極端感性的影響下,個體產生了一種極端的是非觀,也就是非黑即白(善與惡),且自己的觀念就是黑與白(善與惡)之間的標準。
我們把這個以個體為中心的系統(tǒng),稱為「體系」。
個體通過體系以主體視角俯瞰客體的方式,去認識、理解、感知這個世界。
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包括,日常生活、人際關系、家庭背景.......等。
當我們更深入的接觸物質世界時,你會發(fā)現(xiàn)物質世界是善惡并存的,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這些無法判斷的存在與自己的是非觀是不匹配的。
這種不匹配會激發(fā)自己的思考和掙扎,有時候會覺得是自己錯了,有時會覺得世界錯了。
在這種思考和掙扎下,自己通過認知系統(tǒng)構建出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這個精神環(huán)境中只包含自己認可的信息,而對于那些自己不認可的信息,就會用設立「屏障」的方式來隔絕自己不認可的信息。
「屏障」的表現(xiàn):
整理:對于自己在意的事物,有精神潔癖,還會不斷的整理;有一定程度的潔癖。
刻板行為:行為模式刻板,一些愛好和行為習慣,可以保持很久。
高要求:對自己要求高,對別人要求也高。要求自己的同時也要求別人的行為和思想的符合自己的認知體系,已達到“糾正”的目的。
交流特點:與別人交談時,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喋喋不休向對方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內容;擅長換位思考,揣摩別人的內心活動??墒遣簧朴诨貞绕浔磉_感情會害羞;喜歡和有共同愛好的人交流,對以外的人沒有交流的欲望或甚至有點抗拒。
道德感強:榮辱廉恥心太強,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羞愧難當,實際那些小事對于他人微不足道;同時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非??床豁樠?。
(3)的解釋
當你有了明確的獨立意識(自我)之后,就會弱化外界對自己的反饋,增強自己對自己的反饋。就像是“照鏡子”,通過這種方式來糾正自己,鏡子中的自己就是「真我」。
「真我」的表現(xiàn):
在腦海的另一個“我”,永遠是“正確”的,即便出錯也是自已沒做好導致的。
在腦海的另一個“我”,會指引自己,會告訴自已不能這樣,應該怎么樣。
在腦海的另一個“我”,非常利己,時刻提醒自己,要維護自己的利益。
在腦海的另一個“我”,會批評犯錯或失敗的自己,甚至嘲諷貶低自己,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自己保持清醒。
在腦海的另一個“我”,喜歡思考,每天都在思考較為深刻的東西。例如,哲學思想、事物的本質、人生目標...等。
在腦海的另一個“我”,會開導自己,在自己產生極端的想法之后,就用告訴自己一些話來讓自己保持冷靜。
在腦海的另一個“我”,也就是「真我」,自已也就是自我。自我和「真我」時而和諧,時而“吵架”。
(4)的解釋
確定感,就是你需要確定一些東西(是否真實/正確)之后,才不會對未來產生恐懼。
物質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那么為什么需要「確定」它是否是真實/正確呢?
因為自己的認知體系需要“地基”,一切都要在自己認知體系的地基上去探索并理解。所以個體在自己的認知體系上建立起自己的三觀、對世界的看法、自己的準則、人生的規(guī)劃......等。
為了防止自己出錯,自己需要確定“地基”是否牢固。
物質世界上存在很多“矛盾”的事物,從而導致了我們無法辨別真假,所以我們會去追求“真物”。
確定感的有兩大影響,一種是追尋真理與未知的欲望,另外一種就是社交上的敏感。
表現(xiàn)為:
善于質疑:無法控制的去質疑一切不理解的事情;喜歡質疑,例如會問“為什么一加一就是二,為什么是二,我寫個三表達二的意思不行么?”還總是往相反的方向想。
對于不理解的事物,有著非常執(zhí)著的求知欲。
情感問題:在一段關系中很容易疏遠別人;在一段關系中,總是無法控制自己質疑一切有關的事情,質疑對方會不會背叛或離開,質疑對方的目的......等;如果對方讓自己感到不舒服,就會漸漸疏離對方;喜歡用極端的逃避/斬斷的方式,結束關系。
定義:只有找到一個自己覺得合理的解釋之后才會對一個事物定義;但會懷疑自己的定義,盡管很糾結。
(5)的解釋
體系的概念是以自身為中心的一個「圓」,這個「圓」內是個體的精神世界(一個人的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tài))。思維活動是理性,理性是思考;心理狀態(tài)是感性,感性是情緒。
作用于物質世界時,理性是實踐,感性是意識。
「圓」的封閉性使得理性和感性在「圓」內不可控的相互轉化。
受實踐和意識的影響,體系內的理性和感性會相對應的轉化成完全的理性(極端理性)或完全的感性(極端感性)。
理性的思考需要建立邏輯關系,并進行大量的運算。而感性不需要思考,直接從起始到結果,是一種直覺。
體系是理性和感性合二為一的整體,那么理性就可以引導感性,提高正確性;感性就可以輔佐理性,提升功能性,二者相輔相成。
所以體系就是一種極致的運算。
極端理性的表現(xiàn)為:
語言特點:語言往往表現(xiàn)為敘述性的或單向性的語言為主,缺少互動性、分享型或交流性語言;描述一件事情時,需要對應的“參照”,如果缺少就會產生邏輯缺陷或陷入無法表達的困境;喜歡文字交流。
性格特點:固執(zhí),認定的事情很難改變,除非用非常確鑿的證據打過來;較為偏執(zhí)不喜歡被約束。
強迫思維:在行動中,需要理解當前的事物,如果不能經過這個程序,就不能進行下一步;解題時,如果理解不了其中一個步驟的原理是什么,那么這個題就做不下去。
缺少情感:大多數(shù)時候是面無表情,沒有情緒的;遇到事情時,自己會思考該表現(xiàn)出什么情緒;害怕當面交談,眼神會閃躲不能直視。
(6)的解釋
體系的概念是以自身為中心的一個「圓」,這個「圓」內是個體的精神世界(一個人的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tài))。思維活動是理性,理性是思考;心理狀態(tài)是感性,感性是情緒。
作用于物質世界時,理性是實踐,感性是意識。
「圓」的封閉性使得理性和感性在「圓」內不可控的相互轉化。
受實踐和意識的影響,體系內的理性和感性會相對應的轉化成完全的理性(極端理性)或完全的感性(極端感性)。
理性的思考需要建立邏輯關系,并進行大量的運算。而感性不需要思考,直接從起始到結果,是一種直覺。
體系是理性和感性合二為一的整體,那么理性就可以引導感性,提高正確性;感性就可以輔佐理性,提升功能性,二者相輔相成。
所以體系就是一種極致的運算。
極端感性的表現(xiàn)為:
高共情:很容易感動,有時會完全接收別人的情緒,共情別人所有的感情,心疼別人。
同理心:很在意別人情緒,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多想很多導致自己無限內耗。
情緒化:周期性情緒波動;情緒起伏很大;容易產生抑郁情緒,但也容易產生幸福情緒。
環(huán)境:對外界環(huán)境比較敏感,不同的環(huán)境會產生不同的情緒。例如,晴天溫暖,就會不斷的產生積極的情緒。陰天下雨,就會不斷的產生消極的情緒;很容易感受到氛圍,不適氛圍會產生焦慮,適宜的氛圍會產生動力。
(7)的解釋
在認知體系的界限內,個體就會獲得「掌控感」。超出認知體系的界限時,個體就會失去「掌控感」。
在生活中個體會追求對行事的掌控感、對生活的掌控感、對社交的掌控感...等。
當擁有掌控感時,就會向外界映射「掌控感」,即掌控“全局”。當缺失「掌控感」時,就會對正在做的事產生逃避的心理。
掌控感的表現(xiàn)為:
表達中:在擁有掌控感時,表達能力很強,因為邏輯思維很清晰;在沒有掌控感時,表達能力很弱,會支支吾吾或直接表達不出來,所以索性就不表達,會被別人看作內向。
生活中:缺少掌控感時,會對當前要去做的事情產生逃避心理。喜歡尋找自我獨處的環(huán)境并沉浸其中,這樣能很好的滿足自己,因為擁有掌控感。
社交中:在參與社交活動時,經常會因為經驗不足,而無法判斷自己言行舉止是否正確,為了避免犯錯,就會不斷在心里復盤,消耗了大量能量。這種內耗是沒有掌控感的表現(xiàn),會導致了他/她們終止或回避了社交活動。他/她們只是為了回避社交所帶來的內耗而非社交活動本身。
進行中:內心規(guī)劃好的事,不能被打斷。例如,我要去干嘛,一旦出現(xiàn)意外去不了,就會很難過,會陷入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的狀態(tài)中;喜歡掌控著事情走向,一旦失控會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也就是暴力傾向,語言或者肢體暴力。暴力傾向的實施對象一般是自己。
社交特點:掌控欲的存在導致了社交困難,同時也缺乏交往技巧,使得社交很消耗自身能量,更喜歡獨處。被稱為社恐;能正常向外社交,但懶得去維護人際關系。
(8)的解釋
互聯(lián)思維就像是一張“網”,所有接收到的信息(視覺、聽覺、味覺...)都能被“捕獲”并儲存下來。之后在用到的時候就會自動連接之前接收到的信息。但是有時會連到一些“負面情緒”并陷入其中。
互聯(lián)思維源于人腦默認網絡的“異常”
默認網絡是人類大腦的一個重要功能網絡,也是個體性格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連接著一個人的社會行為、情緒控制和動機驅動,還與內臟運動存在著聯(lián)系。
科學研究表明部分人的默認網絡的功能/結構連接模式出現(xiàn)了“異?!?,他/她們的大腦精神活動是無休止的,就像是“開關”出了問題,無時無刻都在思考。同時還伴隨著自發(fā)性的腦活動模式,也就是會不由自主的聯(lián)想。
每個個體的人腦默認網絡的發(fā)育各不相同,會表現(xiàn)出或輕或重的特征。
表現(xiàn)為:
跳躍式思維:在思考一件事時,會不由自主的聯(lián)想到其他事,導致了不可控的拖延;在做一件事的時候,經常還會想著其他事,造成了碎片化的行為。
注意力問題:要么不集中要么過于投入,集中不了注意力時,會控制不住的滿腦子亂想。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會特別極端地專注,可以忽略掉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注意力切換困難。
自控力不足:有時會十分煩躁,坐立不安;好像無時無刻都有一部分身體在活動,很難保持在一個相同的狀態(tài)。很難在該放松的時候放松,該認真的時候認真;自制力弱,對于感興趣的容易上癮。
工作記憶差:有時調用記憶會發(fā)現(xiàn)記憶消失了;經常在日?;顒又衼G三落四;自我恢復能力強,能很快的從不開心中走出來。
聯(lián)想能力強:可以從一個點去聯(lián)想到很多記憶或事物;看書時會自動生成語音以及相應的畫面;喜歡沉浸在自己構建的想象世界里,美好的幻想都能讓自己非常興奮和激動。
自?。?/strong>犯錯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會陷入“自省”的狀態(tài),之后還會隔三差五的回想。
經?;貞洠?/strong>會記憶聲音、語氣、情緒......等;過去的經歷時不時的會以片段式的在腦中浮現(xiàn),忍不住回憶,反復咀嚼,感受情緒。
腦內聲音:幻聽,有時能聽到回憶里的聲音和想象里的聲音,例如,下課鈴聲、自己的名字、手機提示音......等。
(9)的解釋
「心流」狀態(tài)是人們感覺完全被吸引而專注于某項活動的一種主觀狀態(tài)。
進入心流狀態(tài),可以阻斷其他無關緊要的思緒,將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點,完全沉浸其中,能成倍的提高效率和創(chuàng)造力。
做很多事情都容易進入心流狀態(tài)(比如看書、做運動、寫文章、玩玩具、剪視頻、學知識等等),這是一種非??簥^愉悅的狀態(tài),會完全忘我且感受不到自身地沉浸于一個不存在的空間。同時讓人忘記時間、忘記饑餓、甚至忘記所有不相干的身體訊號。
這種狀態(tài)產生的多巴胺又持續(xù)激勵自己去繼續(xù)做這些事,樂此不疲。
在心流狀態(tài)下我們可以深度地挖掘自己的潛能,以最高的能量和主動性去完成平常難以處理的任務,而且?guī)淼男腋8袠O高,而對精力的消耗極低,他的耗能低于同一時間躺在沙發(fā)上玩手機。
讓人進入「心流」狀態(tài)的是在于人腦默認網絡
除心流狀態(tài)外,人腦默認網絡的能力還表現(xiàn)為:
記憶能力強,看一遍或聽一遍就可以把知識或信息記在腦海里,不過給人的感覺是“記了,但沒完全記住”它們在腦海里是一種“混沌”的狀態(tài)。但是在用到的時候,所記住的混沌知識或信息會瞬間凝合成需要的語言。
聯(lián)想能力強,很多發(fā)明創(chuàng)新都是由很多不相干的事物連接出來的,這需要很強的聯(lián)想能力。而互聯(lián)思維就可以從一個點去聯(lián)想到很多記憶或事物,并進行連接。
(10)的解釋
互聯(lián)思維的本質是不可控的聯(lián)想,但受認知體系的制約。也就導致了個體對不感興趣的事情很難集中注意力且記憶力差,但是對感興趣的事情很容易集中注意力且記憶力強。
同時互聯(lián)思維可以更好的收集并整理信息,認知體系可以更好的分析并串聯(lián)信息。
兩者相輔相成的表現(xiàn)為,當個體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更快的整理好關鍵信息,并運算出最優(yōu)的解決方式;當個體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能更快的搜集好大量信息,并串聯(lián)成完整的邏輯關系。
認知體系和互聯(lián)思維的影響表現(xiàn)為:
拖延:常常處于對自己的要求和自己沒有辦法完成它的矛盾中,雖然擁有主觀能動性,但是還會不可控的拖延。
復盤:總是復盤回憶一段對話、一件事情、一些經歷等等,通過這種方式來反思自己,是否能做的更好。
焦慮:階段性的感到焦慮;事情沒做完會焦慮,無所事事時也會焦慮;經常過度回憶起過去的失敗且糟糕的經歷,從而導致思維方式的混亂和自尊心的失衡。
感觀超載: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會感到煩躁,惶恐。例如,在嘈雜或刺激的聲音下,會焦慮不安;聽覺 、視覺、觸覺......等軀體敏感性強。
行為習慣:戀舊,哪怕東西已經沒有用了還是舍不得扔掉;時常會清理信息,例如,刪除信息,不常用聯(lián)系人,痕跡等。
自我調節(jié):會進行自我調節(jié),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情緒不對勁,就會開始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通過文字、運動、游戲、音樂以及流眼淚去舒緩釋放,在情緒穩(wěn)定下來之后會對自己進行開導;有時無法進行自我調節(jié),會沉浸在一種情緒中。
好奇心較重:很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對很多東西感興趣但容易半途而廢。
三分鐘熱度:無論對方是事物還是人,容易膩,討厭重復。
收集信息:對待感興趣的事物,會通過各種途徑查找它們的相關信息。平時還喜歡閱讀、瀏覽新聞、看視頻等收集的信息的方式;對于一件特別想知道的事喜歡去調查信息。
以上表現(xiàn)的解決方法,在我主頁置頂文章的《致蘭花》中有詳細的闡述,篇幅較長,請您合理安排時間。
認知體系的表現(xiàn)
觀察:喜歡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然后總結經驗。
分類:喜歡分類,有些科學的東西會用自己的理念解釋,對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或不理解的事物,會給它們命名。
判斷:會以高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但會去理解他們的行為,只是不會認同。
獨特:追求一種獨特性,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自己的認知是無可替代的,很享受和別人不一樣的樣子。
思考:在思考時會不自覺得代入對方視角,在那一刻自己將“成為”對方,去理解對方的做法以及思考。
理解:能理解所有人,從而產生了無處不在的觀點沖突,即便可以選擇無視,但還是會影響到自己的主觀判斷。
分享欲強:與別人交流時,很容易把自己的“底牌”暴露出來;喜歡科普,很享受給別人科普過程中的成就感;有時會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興趣。
在思維、想法、行為各個方面都有一個行為標準在約束自己;有完美主義傾向。
矛盾:很難信任他人但內在傾訴欲又很強;既自信又自卑;想安靜自由但又怕孤獨。
理想化:總是對現(xiàn)狀不滿,總是想要改變自己;總是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意,即使完成了自己設立的目標,也只會獲得短暫的快樂。
社交面具:在生活中需要帶“面具”,所謂面具就是偽裝或模仿別人,來立一個人設;針對不同人的會定制化,喜歡演戲給對方,會有意無意的,展現(xiàn)給對方他想知道的樣子;只有在認可的人面前才會卸下“面具”,展現(xiàn)出真實的自己。
強迫行為:喜歡追求完美;需要儀式感;時常整理常用的工具;認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做到。
善于嫉妒:好勝心強,不想輸給別人。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做到的,我也要做到;嫉妒是動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