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有自由的人生

大家好!
由于租的房間網絡信號不好,我這幾天沒法攝入新的動漫和電影,讀書濃度比較高。
今天在家一邊讀這本書,一邊在進行一些生活的實踐。通過書中的信息,我感受到自己的局限也反思以前的選擇。獲得警醒的同時,我也逐漸明白書中的理念。
今天推薦的書是:《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譯者:渠海霞。
這本書的形式非常有趣,就好像我在與哲人進行對談,所以讀起來非常輕松。在哲學書中,我覺得這本算是最為易懂的。
但正如哲人所說,這種簡單易懂的道理,卻是大家做不到的事情。他說大概要花費一半現(xiàn)在生命的時間才能習得這樣的勇氣。
比如,四十歲的人要掌握下來,大概要花二十年的時間去實踐。
“目的論”而非“原因論”
這個點是讓阿德勒的思想?yún)^(qū)別于他人的重要之處。他強調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抱著目的,而非原因。
并非童年創(chuàng)傷導致一個人變成了現(xiàn)在這樣,而是一個人的目的是這樣,他自己選擇成為了一個自閉的人。
如果你想要反駁我,那我建議你馬上讀讀這本書。
阿德勒認為,只要轉換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轉換看待事物的方式,我們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目的論”而非“原因論”。通過這句話想想你最近的情緒或是你當下的選擇,你是否會有茅塞頓開之感?
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系
幸福感也來自人際關系
我在看到這個前半部分時,深有同感。但我終究是狹隘的,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意識過剩的。
我只覺得人際關系使我煩惱,卻沒有意識到其實要想獲得幸福,人際關系不可或缺。
我們的一切煩惱都可以用人際關系來解釋,你對自己的不滿,對家庭的不滿,都是因為在縱向地與世界其他角色進行比較。
而當我們把周圍的人當作伙伴,而非敵人:把縱向關系變成橫向關系,煩惱自然不見了。
這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到了下一個部分。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煩惱來自于人際關系,但我們選擇減少自己的煩惱時,不可避免的,某些人際關系將會陷入不好的境地,也即為產生矛盾,被人討厭。
但這是必然的事情。如果我們一味地滿足他人期待去做一個不被任何人討厭的人,我們只會是一個不自由的人。
而不自由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在為了別人而活了一生。那想到這里,你還是想做一個如履薄冰的人嗎。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這本書最后一個重點便是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
我自己倒是一直這樣覺得,我應該活在當下,但我從沒覺得自己做到過。我還是保留了不少以前的脾性,過分追求“他人的認可”。
我無數(shù)次回顧往事,也有很多放下,但總而言之,想到往事本身就是自我意識過剩的表現(xiàn)。
阿德勒認為,過去和未來其實是偽命題,我們不是連貫地活在世上,而是一系列剎那所構成。
沒有過去,也沒什么好計劃未來,重點就在于活在當下。只要做好現(xiàn)在的自己,舞動好此刻,便是幸福的人生。
甘于平凡,不自卑,不自大,不放任,不放松,“認真”地活過每一天。認可自己,悅納自己,在橫向的跑道上與人交游,這便是通往自由的道路。

我這幾天也在思考關于自由的理解。我一個人生活在長沙,煮一個人的飯,看書散步,在兩點洗澡。
我一度非常抗拒人際交往,我和很多朋友都說過我討厭交朋友。從悅納自己的角度來說,我這是成長,但實際上是走向另一個極端。
我覺得這本書的魔力在于很有普世價值。不只是枯燥的道理,也有實際案例的講解。我從中找到的勇氣,我想要分享給大家,也想說,看看十年后我是否能成長為一個自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