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題筆記: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
第一部分 考研真題精選
一、概念題
精確新聞學[清華大學2014年研]
答:精確新聞學又稱精確新聞體、精確新聞報道,是指記者在采訪新聞時,運用調(diào)查、實驗和內(nèi)容分析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來收集資料、查證事實,從而報道新聞。由美國學者、新聞記者菲利普·邁耶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其特點是用精確的數(shù)據(jù)、概念來分析新聞事件,盡可能避免主觀的、人為的錯誤,從而使新聞報道更加客觀、公正、令人信服。這一新聞報道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風行于美國新聞界,后傳遍世界各國新聞界。20世紀80年代,中國新聞界開始運用這種新聞報道理論和方法報道新聞信息。
棱鏡門事件[清華大學2014年研]
答:棱鏡門事件是指發(fā)生在2013年的美國情報局泄密事件。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職員愛德華·斯諾登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衛(wèi)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諸多秘密被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有一項代號為“棱鏡”的秘密項目,要求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必須每天上交數(shù)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過去6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通過進入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九大網(wǎng)絡巨頭的服務器,一直在進行數(shù)據(jù)挖掘工作,從音頻、視頻、圖片、郵件、文檔以及連接信息中分析個人的聯(lián)系方式與行動。監(jiān)控的類型有10類:信息電郵,即時消息,視頻,照片,存儲數(shù)據(jù),語音聊天,文件傳輸,視頻會議,登錄時間,社交網(wǎng)絡資料的細節(jié),其中包括兩個秘密監(jiān)視項目,一是監(jiān)視、監(jiān)聽民眾電話的通話記錄,二是監(jiān)視民眾的網(wǎng)絡活動。
擬態(tài)環(huán)境[廣州大學2023年研;同濟大學2022年研;安徽師大2015年研;清華大學2014年研;中傳2014年研;中山大學2010年研;暨南大學2010年研;人大2009年研;北郵2007年研]
答:擬態(tài)環(huán)境,是指由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huán)境,是說明大眾傳播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國學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出。它并不是客觀環(huán)境的鏡子式再現(xiàn),而是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所提示的環(huán)境。傳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傾向性,因而“擬態(tài)環(huán)境”并不是客觀環(huán)境的再現(xiàn),只是一種“象征性的環(huán)境”。
二級傳播理論[清華大學2014年研]
答:二級傳播理論是美國傳播學家拉扎斯菲爾德等20世紀40年代在《人民的選擇》中提出的理論假說。兩級傳播理論認為,大眾傳播的信息和影響不是直接流向一般的受眾的,而是要經(jīng)過意見領袖的中介,即大眾傳播-意見領袖-一般受眾。意見領袖指的是那些對大眾媒介保持較多接觸,在特定領域能夠對他人發(fā)揮個人影響的人。兩級傳播理論的意義在于揭示大眾傳播過程中的人際影響,強調(diào)大眾傳播的效果受到人際傳播的制約。
社會學家羅杰斯在考察農(nóng)村革新事物的普及過程時,把大眾傳播區(qū)分為“信息流”和“影響流”,認為信息的傳播可以是“一級”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達一般受眾;而影響的傳播則是“N級”的,其間經(jīng)過大大小小的意見領袖的中介。這樣一來,兩級傳播假說便發(fā)展成“N級傳播”假說。
尼爾·波茲曼[清華大學2014年研]
答:尼爾·波茲曼是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他在紐約大學首創(chuàng)了媒體生態(tài)學專業(yè)。波茲曼認為電視傳媒的娛樂本性使得非娛樂性的信息不得不在“聲像”上包裝自己,最終導致這些信息在內(nèi)涵上縮水。另外由于電視傳媒僅僅是單向溝通,無法與觀眾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它也就沒辦法實行教育的職責。波茲曼深化了傳媒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的觀點,認為不同的傳媒適合傳播不同的信息。他的著作《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都是其對西方媒介體制轉型深深的憂慮和反思的產(chǎn)物,這在當時西方文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觀點的自由市場[清華大學2014年研]
答:“觀點的自由市場”是西方自由主義新聞學中的一個理論。最早是由英國政論家、文學家約翰·彌爾頓提出的,后經(jīng)美國政治家托馬斯·杰斐遜以及英國政治家約翰·米爾發(fā)展改進。彌爾頓認為真理是通過各種意見、觀點之間自由辯論和競爭獲得的,而非權力賜予的。必須允許各種思想、言論、價值觀在社會上自由地流行,如同一個自由市場一樣,才能讓人們在比較和鑒別中認識真理?!坝^點的自由市場”以及與之相關的“觀點的自我修正”理論后來稱為自由主義新聞學的理論根基,也是西方新聞自由的理論根基。盡管在20世紀50年代受到了來自美國社會責任理論的修正,但至今仍對西方新聞界產(chǎn)生著強大而持久的影響。
蒙太奇[清華大學2014年研]
答:蒙太奇是指根據(jù)影視作品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邏輯以及觀眾的收視心理,將前期拍攝下來的許多鏡頭按照既定的構思組接起來。英文名稱Montage,來自法文Monter(組接),最初是建筑學術語,意為組合、構成、裝配。早期電影嚴格來說沒有蒙太奇,一般認為是美國導演大衛(wèi)·沃克·格里菲斯是第一個自覺使用蒙太奇的人。蒙太奇既作為一種畫面組接剪輯技巧存在,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影視美學的思維觀念,貫穿于創(chuàng)作活動從構思選材到拍攝制作的整個環(huán)節(jié)。
英尼斯[中傳2014年研]
答:英尼斯是最有影響的媒介決定論者之一,多倫多學派的鼻祖,麥克盧漢的老師。20世紀40年代他從加拿大經(jīng)濟史逐漸轉向了對人類文明史的研究,在傳播與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國與傳播》和《傳播的偏向》。他提出的主要理論是媒介偏向論,他認為,沒有一樣傳播媒介是不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偏向的,而這種或偏向時間或偏向空間的特性,影響了社會的知識狀況、權力結構和政治形態(tài)。
他認為,偏向時間的媒介包括語言、石頭、黏土、羊皮紙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比較耐久,能夠克服時間的障礙但是不適合流通和傳播。這種媒介有助于樹立權威、形成等級森嚴的社會體制,有利于傳統(tǒng)和宗教的穩(wěn)定性。然而這種媒介的時間性使得它無法及于遠方,也導致了社會的不均衡。
偏向空間的媒介包括文字、紙張以及更早期的紙莎草等。這些東西作為媒介的共同特點是,雖然經(jīng)不起時間的銷蝕,但是非常輕便易攜,可以克服空間的障礙。這種媒介有助于帝國的擴張、知識的擴散以及世俗政權的建立。它能夠幫助中央政權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卻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權威。
數(shù)字鴻溝[北大2022年研;華中師大2022年研;中傳2014年研]
答:“數(shù)字鴻溝”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全球發(fā)展和應用,造成或拉大的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nèi)部群體之間的差距。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達活動無論是對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于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高的人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的結果是兩者之間的鴻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導致數(shù)字鴻溝的原因有:①接觸媒介和學習知識的經(jīng)濟條件;②傳播技能上的差異;③已有知識儲存量上的差異;④社交范圍的差異;⑤信息的選擇性接觸、理解和記憶的因素;⑥大眾傳播媒介的性質。
潛網(wǎng)[中傳2014年研]
答:潛網(wǎng)理論是控制研究的重要理論,是指任何處于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傳播媒介都擔負著社會控制的職能,而這類控制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不易察覺的過程,用一個形象的詞來概括就是潛網(wǎng)。如剛踏入新聞界的年輕記者無所顧忌、敢作敢為,但最終會變得同老記者一樣循規(guī)蹈矩,將自己逐漸融入那張潛網(wǎng)。這張潛網(wǎng)便是布里德所說的編輯部中的社會控制。潛網(wǎng)一方面可以確保媒介組織的傳授意向順利貫徹下去,另一方面還防止不懂規(guī)矩的新來者對媒介組織既定行規(guī)的干擾。布里德認為潛網(wǎng)存在的原因是社會的主要問題就是維護秩序和增強凝聚力,尤其是保持價值體系的一致。暗存在媒介中的這種控制網(wǎng)絡是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更大范圍的社會控制體系的折射。
內(nèi)容分析法[廣西大學2023年研;中傳2014年研;復旦大學2013年研;南京大學2013年研;清華大學2007年研]
答:內(nèi)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傳播學定量研究方法之一,傳播學先驅拉斯韋爾最早使用這一方法對宣傳內(nèi)容進行了研究。內(nèi)容分析法是指一種對明示的傳播內(nèi)容進行客觀、系統(tǒng)和定量描述的調(diào)查方法。內(nèi)容分析具有三個特點:①客觀性。必須要有明確的客觀規(guī)則,保證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夠得出相同的結論。②系統(tǒng)性。訊息內(nèi)容或類型的取舍選擇要有首尾一貫的標準,防止分析者僅選擇支持自己見解的材料。③普遍性。將訊息屬性和傳播者以及受傳者的特征聯(lián)系起來,其目的是獲得具有科學價值和理論意義的結果,而不是純粹的“描述性”信息。內(nèi)容分析的基本過程是“確定課題→選定對象→實施調(diào)查→整理分析→提出結論”。
媒介社會化[北大2013年研]
答:媒介社會化是指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現(xiàn)一些新的媒介形態(tài),這些媒介形式與傳統(tǒng)的工具化傾向較重的大眾傳統(tǒng)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它們沒有明顯的工具化和統(tǒng)一把關的集中表達,是分散的、代表社會的網(wǎng)絡型新媒介,此類形式的媒介將以往一對多的傳播方式變?yōu)槎鄬Χ嗟摹皩υ挕狈绞???梢约ぐl(fā)感興趣的人主動地貢獻和反饋,模糊了傳播主體和受眾之間的界限。它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jīng)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
凝視(gaze)[北大2013年研]
答:“凝視”是指電影、電視、網(wǎng)絡等傳播媒體運用傳播技術創(chuàng)造性地溝通交互的傳播技術手段。它首先使用于1970年代的電影理論中,而現(xiàn)在它已為很多媒體理論家廣泛所使用,最新的例子是經(jīng)由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的視頻會議和視頻交流。在大眾媒介文本中,觀看者能夠觀察文本中被描述的人物,卻不會被他們看到,一種穿過文本框架的真正交互的凝視顯然不存在,這就賦予所有大眾媒介文本和現(xiàn)實主義形體藝術一種窺淫癖的面向。在照片、電影和電視文本或者人物畫中,有如下主要的凝視形式:①觀眾的凝視,即觀看者對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凝視。②敘境內(nèi)部的凝視,即在文本世界內(nèi)部,一個被描述的人物對于另一個人物的凝視。③對觀看者的直接陳述,即文本中被描述的人物的目光朝向畫框之外,似乎是在看著觀眾,而且?guī)в邢鄳氖謩莺腕w態(tài)語。④攝影機的觀看,即攝影機本身似乎也在看著被描述的人。
參與式觀察[北大2013年研]
答:參與式觀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實際參與研究對象日常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所進行的觀察。其優(yōu)點是可為獲得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圖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參與觀察時,由于身臨其境,觀察者可以獲得較多的內(nèi)部信息,這也是記者喜歡采取暗訪手段的原因。其缺點是它所得到的資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參與式觀察的程序是不明確的,觀察無系統(tǒng),它的資料時難以用數(shù)量表示,它的研究結果也無法重復。
網(wǎng)絡虛擬社區(qū)[復旦大學2013年研]
答:網(wǎng)絡虛擬社區(qū)是指一群主要藉由計算機網(wǎng)絡彼此溝通的人們,他們彼此有某種程度的認識、分享某種程度的知識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對待朋友般彼此關懷,從而所形成的團體。最早的關于虛擬社區(qū)的定義由瑞格爾德做出,他指出,網(wǎng)絡虛擬社區(qū)之間的個體存在著相互傳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和特點。
阿多諾[中傳2013年研]
答:阿多諾(T.W.Adorno)是德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文化工業(yè)千篇一律的產(chǎn)品容納了包裝后的意識形態(tài),造成文藝作品的標準化、模式化和簡單化,也帶來文化消費的物化。阿多諾于1938年到普林斯頓大學廣播研究室擔任音樂部門的負責人,對阿多諾來說,“把實驗對象的反應看作是社會科學知識之最終源泉的研究方法是極為膚淺的”,數(shù)據(jù)只不過是證明社會理論的正確性的附屬現(xiàn)象而已。在普林斯頓大學廣播研究室期間,阿多諾依然堅持自己的批判態(tài)度和辯證的分析方法,因此引起商業(yè)廣播資本的不滿。1939年秋,洛克菲勒財團停止了對該音樂研究項目的資助,阿多諾也因此離開了這個研究室。阿多諾的主要著作有:《啟蒙的辯證法》(1947,與M.霍克海默合著)、《權威主義人格》(1950)、《否定的辯證法》(1966)、《美學理論》(1970)等。
框架理論[中傳2013年研]
答:框架理論是社會學家E.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書中提出的,“框架是指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于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即框架(frame)作為一定的知識體系或認知定勢預存在我們的大腦中,它來自過去實際生活的經(jīng)驗,根據(jù)既有的框架來“建構”(framing)對新事物的認識。我們根據(jù)既有的框架來“建構”(framing)對新事物的認識。20世紀80年代開始,框架理論開始引進到新聞與傳播研究領域,并由此誕生“媒介框架”(media frame)和“新聞框架”(news frame)兩個學術概念??蚣芨拍钜雮鞑W研究領域后得到廣泛的應用,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使用頻率最高和最受關注的研究領域。
互文性[中傳2013年研]
答:“互文性”又稱“文本間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與該文本之外的符號系統(tǒng)相關聯(lián),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換,即在一個文本之內(nèi)引用、融入、指涉其他文本?;ノ男缘奶岢鰯U展了文學研究的視野,深化了人們對文本意義的理解?;ノ男岳碚撟鳛橐环N誕生于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的文本理論,已經(jīng)大大突破了理論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評術語的范圍,它以其對文學傳統(tǒng)的包容性、對文學研究視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寫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一種重要的文本理論,互文性理論注重將外在的影響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語境無論是政治的、歷史的,或社會的、心理的都變成了互文本,這樣文本性代替了文學,互文性取代了傳統(tǒng),自主、自足的文學觀念也隨之被打破?;ノ男岳碚搶⒔鈽嬛髁x的、新歷史主義的,乃至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學批評的合理因素都納入了其體系之內(nèi),從而也使自身在闡釋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
涵化理論[中傳2013年研;上海大學2013年研]
答:“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是關于大眾傳播的潛移默化效果的一種理論,又稱培養(yǎng)分析、涵化分析。美國傳播學者G.格伯納等人,在對電視內(nèi)容及其影響展開了長達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這一理論。該理論認為,現(xiàn)代社會中大眾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現(xiàn)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xiàn)實世界發(fā)揮著巨大影響。傳播內(nèi)容通常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傾向,這些傾向不是以說教而是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的形式傳達給受眾的,它形成人們的現(xiàn)實觀、社會觀于潛移默化之中。這種影響不是短暫的,而是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的過程。格伯納等人認為,大眾傳播的這種“培養(yǎng)效果”,主要表現(xiàn)在形成當代社會觀和現(xiàn)實觀的“主流”,而電視媒介在“主流形成”過程中尤其發(fā)揮著強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會屬性,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廣泛“培養(yǎng)”人們關于社會的共同印象。
真人秀[中傳2013年研]
答:真人秀(reality television),又稱真人實境秀、真實電視,是指以電視傳媒為介質,通過舉辦某一類別的比賽活動,以從多名參賽者中選取最終獲勝者為目的,同時有著豐富的獎品,可以獲得廣泛的經(jīng)濟效益的電視節(jié)目。真人秀強調(diào)實時現(xiàn)場直播,沒有劇本,不是角色扮演,是一種聲稱百分百反映真實的電視節(jié)目。真人秀節(jié)目迎合了普通人求知欲、獵奇心、八卦、偷窺他人隱私的心理。
媒介素養(yǎng)(media literacy)[清華大學2012年研]
答: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yǎng)研究中心給出了如下定義: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chǎn)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加強媒介素養(yǎng)教育,其意義不僅在提升普通公眾積極利用媒介的能力,還在于提升受眾對媒介訊息的選擇、批判、使用能力,使之成為建構健康媒介生態(tài)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媒介素養(yǎng)不僅被視為公眾制衡媒介不良表現(xiàn)的力量,而且作為公民權利和責任的組成部分,媒介素養(yǎng)旨在強化公眾的傳播權,以及公眾對大眾傳媒在民主機制中發(fā)揮正面作用所擔負的責任。
“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西北政法2023年研;廈門大學2022年研;南京大學2013年研;華南理工2013年研;清華大學2012、2008年研;北大2007年研]
答:“第三人效果”理論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W.P.戴維森于1983年提出。他認為,人們在判斷大眾傳播的影響力之際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感知定勢,即傾向于認為大眾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說服性信息或宣傳以及負面信息)對“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響,然而會對“他”人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由于這種感知定勢的作用,大眾傳播的影響和效果,通常不是在傳媒指向的表面受眾中直接發(fā)生的,而是通過與他們相關的“第三人”(the third person)的反應行為實現(xiàn)的。戴維森把這種現(xiàn)象或這種影響機制稱為“第三人效果”。
彌爾頓(John Milton)[清華大學2012年研]
答: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是英國偉大的詩人、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和政治家,其出版自由思想從18世紀起受到重視,是“自由主義新聞理論”的思想來源之一。1644年發(fā)表的《論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倡出版自由,反對封建傳統(tǒng)書刊檢查制度的著作。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后,發(fā)表《論國王與官吏的職權》,指出君主權力來自人民,人民有權廢黜甚至處死濫用職權的暴君。
社會認同模式[北大2012年研]
答:社會認同是指個體認識到他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社會認同模式(social identification model)指出,社會群體(social group)的定義應該是擁有共同的社會特征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認為他們自己是同屬于一個社會類型的成員。按照這種概念,群體的成員彼此之間不需要有直接的關系,這個群體也不必有一個結構。對群體成員身份的認同主要是一種認知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是人們在回答“我是誰?”這樣一個問題時產(chǎn)生的。這個問題可以根據(jù)個人所屬的或所確認的群體的立場來回答,因此,一個人從其贊賞和確認歸屬的群體中獲得一種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感。社會認同模式以某些顯著的方式改變我們對群體的看法:①它認為,群體成員重要的一種分類是根據(jù)認知的反應(“我是誰?”)而不是情感的反應(“我是否喜歡這些人?”)。②它認為,這種人對社會類別的自我定位不是一種微弱的聯(lián)系,而是他們自己心中認為重要的一種群體成員的感覺。③它認為,這種對社會類別的認同過程可能產(chǎn)生重要后果。
符號互動論[北大2012年研]
答:“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alism)是美國芝加哥學派提出的,其開創(chuàng)者是米德。符號互動論認為,人類傳播通過符號及其意義的交流而發(fā)生,人類之所以認識自我,形成群體,構成社會,都是通過符號交流意義而進行的。符號互動論建立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之上,即個體基于對象對于他們所具有的意義,對對象采取行動,而這些意義產(chǎn)生于人們之間的社會互動,同時這些意義也通過個體的理解過程得到修正。由于行為具有符號意義,因此行為是社會科學的基本單位,行為是社會的,因為它由另一個個體來解釋。米德的符號互動論強調(diào)人際傳播在人格發(fā)展中的作用,羅杰斯指出:“芝加哥學派的學者構成了一個以人類傳播為中心的人格社會化的理論概念體系.....即后來被稱為符號交互論的觀點?!?/p>
二、簡答題
三、論述題
第二部分章節(jié)題庫
第一章 傳播的六種話語
第二章 大眾傳播研究史:詮釋與建構
第三章 理論和研究范式
第四章 大眾傳播中的宣傳與說服
第五章 從功能到效果
第六章 大眾傳播的影響:社會心理取向
第七章 大眾傳播的影響:信息環(huán)境取向
第八章 大眾傳播的影響:受眾使用與依賴取向
第九章 批判理論的興起和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派
第十章 文化研究:表征與霸權
第十一章 媒體生產(chǎn)與媒介場
第十二章 多倫多學派及媒介研究

篇幅有限,更多內(nèi)容請百度曹小值題庫網(wǎng)曹小值真題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