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家楊秀和:神農氏除了發(fā)明農耕技術,還嘗遍百草發(fā)明了醫(yī)術是醫(yī)藥之祖
楊秀和,號暢春齋主,當代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文化學者、攝影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暢春齋主楊秀和教授是中國書畫院院士、中國國藝人民書畫院院士、北京市楹聯學會書畫院理事、中國民俗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建黨一百周年選出的百位中國功勛書畫藝術家之一。楊秀和還被授予“中國實力派書畫家”、“中國百強書畫家”、“當代書畫藝術領軍人物”、“北京市海淀區(qū)文化名片”等榮譽稱號。楊秀和1955年生于中國北京。楊秀和老師1955年出生于中國北京。2021年楊秀和先生被錄入《中國名人辭典》。

楊秀和自幼喜愛書畫,師從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京文化局副局長、著名書法家劉漢春先生。劉漢春先生與劉炳森先生曾同拜北京書畫界以“昆吾切玉,鐵面向人”啟功評語著稱的近現代書法巨匠夏午樵先生。
楊秀和堅持六十年臨池不輟。習遍二王、柳、顏、歐、趙諸家精品,研究歷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長,自幼風格,楷、行、隸、篆、草五體皆能,以隸書見長。楊秀和經過長期努力和刻苦鉆研,主攻秀氣、雋永的漢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書法學術方面享有盛譽。其國畫以書入畫,也有較高水平,功底深厚,屬傳統(tǒng)功力型書畫家。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最早發(fā)明人工取火的是燧人氏。他憑著自己的智慧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讓人們可以將食物做熟了吃。
傳說,在遙遠的地方有個燧明國。一位圣人受天上的神仙指點,到那里去尋求火種。他翻山越嶺,歷盡艱辛,到了之后才發(fā)現,那里到處都是漆黑一片,根本沒有白天黑夜之分,哪里有什么火種?圣人很失望,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樹上有幾只大鳥正在用它們硬硬的嘴啄樹上的蟲子吃。它們每啄一下,樹上就會蹦出明亮的火花。這些火花一下子引起了坐在樹下的圣人的注意,他想既然鳥啄樹可以產生火花,那我模仿它的樣子就應該也會有火花。于是,他馬上從樹上折下一節(jié)樹枝,然后在樹上鉆了起來。經過幾次嘗試,樹上真的冒煙了,他繼續(xù)鉆,漸漸地真的有了火星。圣人非常高興,將這種取火的方法廣為流傳。從此人們可以自己生火,不必忍受寒冷和黑暗了。人們感念這位圣人的功德,推舉他做部落首領,并稱他為“燧人”,意思是取火者。
這個神話反映了原始時代的中國人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
現在,火早就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了,人人都知道火能照明,能取暖,能煮熟食物,人們早就能熟練地運用它了。其實,早在人類產生之前,火就已經存在于自然界中了,火山爆發(fā)自不必說,就是打雷閃電,也很容易引起森林大火。
在遠古時期,人們不知道有火,更不知道怎么用火,因此基本上都是吃生的東西。他們生吃采集到的植物果實,就連打到的獵物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地吃。生肉大大影響了他們的健康,因此原始人經常生病,壽命也都很短。
原始人是先在雷電中認識到火的。暴風雨來臨之際,電閃雷鳴,閃電劈在樹木上,樹木燃燒起來,火勢越來越大,火光通天。人們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嚇壞了,紛紛四處躲藏。等暴風雨平息后,他們才敢慢慢出來。他們看到了燃燒的樹木,也看到了被大火炙烤的野獸的尸體。他們感到很暖和,同時聞到那些被燒死的野獸散發(fā)出的陣陣香味,于是在被燒死的野獸身上撕下一塊兒肉放到嘴里,發(fā)現竟特別好吃,這才知道火的功用。發(fā)現火的用處后,他們便將那些還在燃燒著的樹枝保存起來,作為火種,用來燒東西吃??墒牵瑯渲θ急M之后終會熄滅,人們又要重新面對黑暗和寒冷,只能等著下次打雷閃電時再取得火種。
在陜西西安半坡的原始人遺址中,他們的住房是半地穴式,而且沒有門,只在住房的門口處設一個火塘。由火塘所在的位置可見,它并不單是為了取暖和照明,另外還為了防止野獸半夜來襲。可見,此時的原始人已經認識到,野獸很怕火,因此可以用火來驅逐野獸。掌握了這個原理,他們就對火善加利用,用火自衛(wèi),圍獵時用火驅逐野獸。有了火,人們就可以不必為了躲避野獸和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而四處遷移,而可以定居在某處了。對火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原始人的生存能力?;鸬某霈F,解決了原始人在吃、住兩大生存本能上的問題,因此只靠在自然中取火是遠遠不夠的,到后來,人工取火已成了人類必然的需要。
依照原始人的認識水平和智力水平,發(fā)明鉆木取火方法的過程肯定是很艱苦的。
認識到火的重要性后,又過了相當長的時期,人們可能偶然間發(fā)現摩擦可以生熱,后來,有人偶然間用又堅又硬的木頭在另一塊木頭上鉆,也可以生熱。鉆木雖可以生熱,但是木頭著火點較高,靠鉆木生的熱點燃燒不是那么容易的,這就需要一個引火物。但是,合適的引火物并不是那么容易找的。為此,數代人不斷地積累和探索,或許是某個癡迷于此的人由于機緣巧合就點燃了一根樹枝,第一株人工火苗就這樣誕生了。可是,也許那個時代的人根本就沒有名字,再加上年代久遠,人們也不知道這個第一個點燃人工火苗的人是誰了。后來,歷史中的人突然注意到了火,就想到了發(fā)明人工取火的那個人,于是把他稱為“燧人氏”。
燧人氏看似代表一個人,其實代表的是為人工取火做出貢獻的所有勞動人民,也許他是幾個人的合成,更大的可能性是,他代表的是一個氏族。
人工取火發(fā)明后,人們可以隨時用火來燒制食物,終于徹底擺脫了茹毛飲血的生活,并給原始人聚集提供了條件。這個了不起的發(fā)明使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關于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中,神農氏是另外一位對中華民族貢獻頗多的傳奇人物。司馬貞的《三皇本紀》中記載道:“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感神龍而生炎帝,長于姜水,火德王?!睋送茰y,神農氏是生活在姜水流域一個姜姓部落的首領,“姜”字的原意是牧羊人,可見這個姜氏本是一個游牧或者半游牧的民族;“女”字底則表明這個姓氏源自古老的母系社會。
傳說中是他教給人們種植五谷,發(fā)明了農耕的農具,還傳授給人們制陶紡織的技術,他因為這些顯赫的功績而被尊為農業(yè)之神,別名:五谷帝仙?!吨芤住は缔o》里是這樣記載他的功績的:“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眰髡f上古時期,五谷和雜草長在一起,不但分不清那些是可以吃的,而且也沒有固定的產量,百姓只能靠捋草籽、采野果、獵捕鳥獸來果腹,可是食物的來源既不充足,也不穩(wěn)定,人們時常餓肚子。
百姓忍饑挨餓,神農氏心里非常難過。有一天,天上飛來一只全身長滿紅羽毛的鳥兒,它嘴里銜著棵五彩九穗谷,飛過神農氏頭頂時,那顆谷穗掉到了地上。神農氏拾起谷穗,幾個谷粒掉到他的手里,他就放到嘴里嚼了嚼,覺得還挺好吃。他把谷穗埋進土里,沒多久竟長成一小片。
這讓神農氏很受啟發(fā):每年草木都會結種,種子掉到地上,第二年又會發(fā)芽結種,既然如此,何不將那些可以食用的草木的種子收集起來,專門找個地方種下來,等來年結實就可以用來填肚子了,而且這樣一來,年復一年,人們都會有東西吃了。那時野草和五谷混雜生長,神農氏就把各種草籽每樣都收集一些,然后一樣一樣地嘗,覺得可以吃再去試種,經過他的分辨和試種,最后發(fā)現了稻、黍、稷、麥、菽五種糧食。他讓人把樹木砍倒,把野草清理掉,開辟出一塊塊農田,把播種五谷的方法傳播開來。
他告訴人們播種后不能干等,要到田間去勞作,還發(fā)明了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并教人們如何使用。同時,他意識到水對農作物生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發(fā)明了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將水引入農田,讓莊稼更好地生長。從此以后,百姓就有了農業(yè),可以生產糧食,不用再餓肚子了。
神農的神話傳說是中國原始社會從采集、漁獵轉化為農業(yè)生產階段這個階段現實的反映。這個人使原始社會有了農業(yè)生產,還教給人們農耕技術,因此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睹献印ち夯萃跎稀份d:“神農,……承庖羲之本,以火德王?!币曰鸬峦酰曰鹈?,因此還有一種說法,說神農氏就是以無上的德行聞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在晉王嘉的《拾遺記》中,關于神農的傳說是這樣記載的:“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及拾之,以植于囚,食者老而不死。”關于神農氏和炎帝到底是不是一個人,歷來說法不一,我們也不做探究,因為我們要說的重點是神農氏對人類的貢獻。
傳說中,除了發(fā)明農耕技術,神農氏還嘗遍百草,發(fā)明了醫(yī)術,是醫(yī)藥之祖?!妒酚洝ぱa三皇本紀》中載:“神農氏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yī)藥?!薄痘茨献印ば迍沼枴份d到:“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搜神記》也寫道:“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流傳久遠,至今不衰。
神農氏選出五谷,開墾田地,人們有了糧食可以吃飽了,可是,還是有人因為吃了不該吃的東西而中毒,或是常常會生病,或是漁獵時受傷。生病之后,人們不知道怎樣緩解病情,只能挺著,有的人挺過去了,有的人就病死了??粗傩诊柺懿⊥凑勰?,神農氏非常著急,他向很多人征求意見,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火烤、水澆、冷凍等,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有時甚至會加重病情。
神農氏帶著幾個助手和簡單的行裝,就從家鄉(xiāng)出發(fā)朝大山走去了。他日夜兼程,終于來到高山腳下,這時腿腫了,腳磨起了水泡,可他還是停都沒停就開始翻山。山上長著各種奇花異草,神農每看見一種植物,就摘下來放到嘴里嘗嘗,然后記錄下這種植物的特征、性狀,吃到嘴里的感覺和吃后身體的反應。
有一次,他剛把一棵草放到嘴里嚼了兩下,頓時身體麻木,失去知覺,栽倒在地。身邊的助手慌忙扶著他坐起來。他知道,自己吃了有劇毒的草,可是全身都麻痹了,他說不出話來,只好用盡力氣抬抬手,指著前面一棵發(fā)著紅光的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助手們趕緊摘下紅草放到嘴里嚼嚼,然后喂給他吃了。神農吃下這棵草馬上毒就散了,身體也不麻了,頭也不昏了,話也能說了。神農用來解毒的那棵草就是靈芝草,后來,人們由此就知道了靈芝草能起死回生。
這次是有驚無險,盡管他知道如果繼續(xù)嘗下去,這種危險還會發(fā)生,而且說不定下次就沒那么幸運了,可他仍繼續(xù)翻山越嶺,每到一處都嘗遍那里的草木。山路曲曲折折,崎嶇難行,因為植物茂盛,陽光透不過來,很多山路上長著青苔,溜光水滑,一不小心就會摔下山谷,而且深山里除了有毒草,還會有毒蛇猛獸出沒,非常危險。
有一次,在一座深山的樹林里,神農氏被幾條毒蛇圍攻,被毒蛇咬成重傷,昏迷不不醒,命在旦夕。天上的西王母感念他為解救蒼生,以身試藥,于是派了一只青鳥銜著她的仙丹到森林里給神農氏解毒。青鳥找到他,把仙丹喂到了他嘴里,神農氏慢慢蘇醒過來。青鳥見他醒了,就飛起來回去復命。神農氏感激上蒼的保佑,便高聲道謝。誰知,他一張嘴,仙丹掉到了地上。很快地上長出一顆青草,頂上還有一顆紅珠。神農氏仔細一看,這顆紅珠跟仙丹一模一樣,就把它摘下來,放到了口中,馬上身體就不那么疼了,中毒的癥狀也好了。他非常高興,因為以后被毒蛇咬傷,就有藥可解了。他給這味草藥取名為“頭頂一顆珠”,后來,藥物學家給它命名為“延齡草”。
就這樣,他翻過一座又一座山,每次都嘗完全山的花草,再去攀援另一座山,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記錄了各種草藥的功用,寫成《神農本草經》,人民生病了就可以針對癥狀,采來草藥醫(yī)治。后來,神農在山上采草藥時,誤嘗了斷腸草,不能解毒,就這樣死了。
神農氏為百姓找到五谷,還以身試藥,發(fā)明了醫(yī)藥,為了紀念他的偉大功德,民間有很多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為他建造廟宇,并在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舉行祭祀活動,——相傳神農氏生于正月初五,同時也祈求五谷豐登。舊時,藥鋪里經常會供奉一張神農氏的畫像,畫像里的神農手執(zhí)草藥,濃眉大眼、笑容可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