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第五十章至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1.世界是無一息不變的,人,因其感覺遲鈍,或雖有感覺而行為濡滯之故,非到外界變動,積微成著,使其感覺困難時,不肯加以理會,設(shè)法應(yīng)付,正和我們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掃除,以致塵埃堆積,掃除時不得不大費其力一樣。
2.但這是從推理上立說,事實上,一件事情的措置,總是受有實力的人的意見支配的。當(dāng)時的通商,雖于國計民生無大關(guān)系,而在官和商,則都是大利之所在,如何肯禁止?既以其為私利所在而保存之,自然對于外人,不肯不剝削,就伏下了后來五口通商的禍根。
3.中西積久的隔閡,自非用兵力迫脅,可以解除于一時。

第五十一章 漢族的光復(fù)運動
1.一個民族,進步到達于某一程度之后,就決不會自忘其為一個獨立的民族了。雖然進化的路徑,是曲線的,有時不免暫為他族所壓服。
2.懷抱民族主義的人,是中下流社會中都有的。中流社會中人的長處,在其知識較高,行動較有方策,且能把正確的歷史知識,留傳到后代,但直接行動的力量較弱。下流社會中人,直接行動的力量較強,但其人智識缺乏,行動起來,往往沒有適當(dāng)?shù)姆讲?,所以有時易陷于失敗,甚至連正確的歷史,都弄得繆悠了。
3.清朝的衰機,是潛伏于高宗,暴露于仁宗,而大潰于宣宗、文宗之世的。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亂
1.從西力東侵以后,中國人所遭遇到的,是一個曠古未有的局面,決非任何舊方法所能對付。
2.各國遂沿用分割非洲時的手段,指我國之某處,為屬于某國的勢力范圍,而要求我以條約或宣言承認其地不得割讓給別國。于是瓜分之論,盛極一時。而我國人亦于其時警醒了。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1.自西力東侵,而中國人遭遇到曠古未有的變局。值曠古未有的變局,自必有非常的手段,然后足以應(yīng)付之,此等手段,自非本來執(zhí)掌政權(quán)的階級所有,然則新機從何處發(fā)生呢?其(一)起自中等階級,以舊有的文化為根柢的,是為戊戌維新。其(二)以流傳于下級社會中固有的革命思想為淵源,采取西洋文化,而建立成一種方案的,則為辛亥革命。
2.康有為的宗旨,在于大變和速變。大變所以謀全盤的改革,速變則所以應(yīng)事機而振精神。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民國的成立,雖說是由于人心的效順,然以數(shù)千年來專制的積重,說真能一朝滌除凈盡,自然是無此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