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如何真正造福全球?以ISSCR標準為例:專家委員要有地理多樣性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fā)展基金會生物與科學倫理委員會(簡稱綠會BASE)小編近日讀了一篇文章,頗有感觸。在這項于2023年11月15日發(fā)表在《自然》雜志的觀點文章中,作者Maneesha S. Inamdar探討了國際科學研究的標準化對于全球科研公平性的影響。該文以作者在國際干細胞學會(ISSCR)委員會以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關于人類基因編輯標準的工作為例,強調(diào)了標準制定中,地理多樣性的重要性。

國際干細胞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em Cell Research,簡稱ISSCR)是一個國際性的科學組織,匯聚了全球范圍內(nèi)的干細胞研究者、科學家和醫(yī)學專業(yè)人士。該學會的目標是推動干細胞研究的發(fā)展,促進在這一領域的科學交流和合作。ISSCR致力于制定并推動符合科學倫理和質(zhì)量標準的指導方針,以確保干細胞研究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可復制性。通過國際合作,ISSCR旨在推動干細胞研究的全球共同進步。
在《自然》期刊的這篇觀點文章中,Maneesha S. Inamdar 回顧了自己在印度班加羅爾(Bengaluru)初為干細胞研究者時面臨的困境。由于供應耗時且不穩(wěn)定,實驗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試劑或設備無法及時到位的情況。在有限的經(jīng)費下,她必須慎重考慮同行評審專家是否會接受她選擇的試劑或設備,以避免可能導致嚴重挫折的錯誤選擇。
作者還特別強調(diào)了她對國際干細胞學會(ISSCR)發(fā)布的人類干細胞在基礎研究中應如何表征和報告的建議的參與。這些報告標準確??茖W研究的嚴密性和可重復性。然而,她在委員會中的經(jīng)歷讓她認識到,這些委員會需要包含更多地域多樣性的聲音,以確?!皣H”標準真的很“國際”、真的能夠真正惠及全球。
她提到,在ISSCR委員會的26名成員中,僅有2人來自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國家(LMICs)。盡管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干細胞研究者的全球分布,但作者認為科研社區(qū)應該致力于改變這一分布,而不是強化它。即使懷著最良好的意愿,那些可以輕松獲取專業(yè)知識和供應的人往往并不完全了解對于低資源環(huán)境中的研究者來說什么是經(jīng)濟實惠和切實可行的。
Maneesha S. Inamdar在委員會中大聲提醒,標準必須考慮到當?shù)氐慕?jīng)濟和資源情況。一個在美國或歐洲實驗室容易遵循的方案,并不意味著其他地方可以輕松獲取所有必需的試劑和設備。由于高額的標價、進口關稅和運費,印度的研究者購買大多數(shù)試劑的成本幾乎是歐美科學家的兩倍。
她認為,ISSCR的標準要足夠具有包容性,以使資源有限的研究者能夠彌合差距,并幫助實現(xiàn)研究的多樣化。這種多樣性有望促使低資源環(huán)境中的研究者更加高效地開展工作,為開發(fā)源自其地區(qū)人群的干細胞系節(jié)省寶貴的資源。這些不同來源的干細胞系可用于未來的基準測試,使任何修訂后的標準更具全球相關性。
然而,作者對此心情復雜,因為她無法代表未在委員會中得到代表的資源貧乏社區(qū)的研究者。這些國家特有的問題,可能因為代表性不足而被忽視了。
對于ISSCR來說,為即將發(fā)布的人類干細胞臨床應用標準尋求強大的地理多樣性是一個機會。討論剛剛開始,迫切需要包括全球科學家和醫(yī)生的聲音。然而,許多低收入國家的人可能沒有時間或資源參加會議,即使參加也可能面臨語言障礙。有必要采取創(chuàng)新方法,使討論包容且易于參與。舉辦虛擬委員會會議,并鼓勵分組以本地語言討論相關問題,將是邁出的第一步。為審閱而翻譯初稿也將有助于這一過程。
有人或許會認為向標準委員會添加更多聲音會讓決策過程變得冗長。確實,使報告標準真正具有包容性需要時間,但如果它們只代表少數(shù)人的意見,它們就沒有多大價值。在 2022 年經(jīng)過與全球社區(qū)的公開磋商一年后發(fā)布的細胞培養(yǎng)最佳實踐指南表明,增加包容性是可行的。
她提到:科學界已經(jīng)認識到,科研應該是“公平”的。只有通過將可及性和經(jīng)濟性融入我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方式,我們才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如果我們失敗了,那么我們的領域——以及許多其他領域——將仍然是少數(shù)精英機構的專屬領地,這對全球的研究者、患者和科學都是不利的。
筆者比較贊同她的觀點。筆者也在多個國際組織和專家組擔任專家職務,對于上述的情況有共鳴??茖W界對研究公正性的覺醒時候很重要的,唯有如此,才能在科學方法中融入可獲取性、以及可負擔性,以實現(xiàn)科學研究的全球公平。正如作者自己說的,如果在這一目標上失敗,那么這些領域?qū)⑷匀皇巧贁?shù)精英機構的專屬領域,這對全球的研究者、相關疾病患者、以及對于科學本身來說,都會是一種損害。
(聲明:本文僅代表專家本人觀點。歡迎留言、點評、批評、討論。)
編譯 | Qianjia?審 | 綠茵
(本文來源于“中國生物救護與科學倫理”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