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之鄭王
明代第一代鄭王為明仁宗朱高熾庶次子朱瞻埈,謚號靖。朱瞻埈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十一(1424年11月1日)受封鄭王,于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鳳翔府,后因十弟衛(wèi)恭王朱瞻埏薨逝故而在正統(tǒng)八年(1443年)被侄子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下詔改封至懷慶府。至最后一代鄭王(姓名不詳,由字輩)于永歷三十七年(1683年)七月降清,實任鄭王共傳八世九代,有三位追封鄭王者,兩位宗理。

鄭王大宗世系曾經(jīng)發(fā)生過兩次轉(zhuǎn)變,第三代康王朱祐枔無子薨逝,按世系理應(yīng)下一任鄭王為其三叔盟津恭懿王朱見濍之子——朱祐橏。但由于盟津王一系因罪被廢爵,所以由朱祐枔四叔東垣端惠王朱見??之子——時任東垣王朱祐檡襲封鄭王。后來這一系傳到恭王朱厚烷時,其長子世子朱載堉堅決拒絕襲封王爵,因此鄭王由盟津王一系后裔,朱祐橏之孫——朱載壐襲封。

著名人物和事件
第五代鄭王朱厚烷在襲封鄭王期間,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七月上書,請皇帝明世宗修德行,勿信道教。同時進貢《居敬》、《窮理》、《克己》、《存誠》四箴言書及《演連珠》十章,以規(guī)諫世宗。當(dāng)時世宗大怒,把朱厚烷的使者入獄。第三代鄭王朱祐枔無子薨逝,按序應(yīng)以朱見濍之子朱祐橏嗣鄭王,但因朱見濍有罪被廢,所以以立東垣端惠王之子朱祐檡,即朱厚烷之父襲封鄭王。嘉靖二十九年,朱祐橏要求復(fù)郡王爵位,又怨朱厚烷不為他上奏,于是乘世宗大怒,上疏他四十條罪行,以叛逆罪為首告發(fā)。世宗下詔以駙馬中官聆訊,復(fù)報并無叛逆罪,但有以治宮室名號擬乘輿的罪行。世宗大怒曰:“朱厚烷不理朕勸告,在鄭國中驕傲無禮,是大逆不道。”于是朱厚烷遭削爵,降為庶人,禁錮鳳陽。直到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復(fù)封朱厚烷的鄭王爵位,再增四百石歲祿。
朱載堉,字伯勤,號句曲山人、九峰山人,第五代鄭王朱厚烷嫡長子。為明代樂律學(xué)家、音樂家、數(shù)學(xué)家、樂器制造家、物理學(xué)家、天文學(xué)家、散曲作家,首創(chuàng)十二平均律。其父親恭王朱厚烷通曉音律,對兒子發(fā)明新律起到過很大的影響。根據(jù)朱載堉《進律書奏疏》:“臣父昔年居鳳陽時,彼時親手操縵譜稿,藏諸篋笥,還國出以示臣,且諭臣曰:‘爾宜再潤色之,為我著成一書,以便觀覽’。及有口授,指示甚詳。” 朱載堉的《操縵古樂譜》可能就是他們父子合著的。朱載堉早年即從外舅祖何瑭學(xué)習(xí)天文、算術(shù)等學(xué)問,因不平其父親獲罪被關(guān),朱載堉“筑土室宮門外,席藁席獨處者十九年”,直到父親放出,他才愿意入宮。期間,他潛心鉆研樂律、數(shù)學(xué)、歷學(xué)等。父親死后,他讓出鄭王爵位不愿繼承,潛心于著作。其著作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zhì)疑辨惑》、《嘉量算經(jīng)》、《律呂精義》、《律歷融通》、《算學(xué)新說》、《瑟譜》等。在《律呂精義》、《樂律全書》中發(fā)明的新法密率(亦即十二平均律),朱載堉以復(fù)雜的數(shù)學(xué)計算及樂器的實際實驗,在世界上最先算出以比率12∫2=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25位數(shù),將八度音等分為十二律,且實際制造出相應(yīng)的律管及弦樂器,他最晚在1581年即提出這個概念,比比利時數(shù)學(xué)家兼軍事工程師西蒙·斯特芬在西方音樂史上提出類似理論還要早,此外斯特芬并未發(fā)表其論文,而文中有關(guān)比率12∫2的計算,錯誤累累,未能算出正確的比率1.059463。直到1638年法國科學(xué)家馬蘭·梅森(Marin Mersenne )出版《和諧音概論》,方才書中在西方世界第一次出現(xiàn)1.059463 這個數(shù)字,在此之前西方無人知道這個數(shù)字,因此西方真正掌握十二平均律,并非斯特芬,而是梅森,比朱載堉晚了數(shù)十年。
除此之外朱載堉還是明代著名的散曲家,寫下了許多作品,其中的《山坡羊·十不足》最為經(jīng)典。
《山坡羊·十不足》
終日奔忙只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并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門前無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后少跟隨。
家人招下數(shù)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
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fā)牌鬼來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還嫌低!
朱載堉在律學(xué)上的成就在中外都頗受認(rèn)可。德國物理學(xué)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在所著的《論音感》一書中寫道:“中國有一位王子名叫載堉,力排眾議,創(chuàng)導(dǎo)七聲音階。而將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的方法,也是這個富有天才和智巧的國家發(fā)明的”。李約瑟說:“朱載堉的平均律公式可以被公正地看做是中國兩千年來聲學(xué)試驗與研究的最高成就......第一個使平均律數(shù)學(xué)上公式化的榮譽確實應(yīng)當(dāng)歸之中國”:33。
但是其中也不乏批評之聲,美國學(xué)者弗里茲·庫特納(Fritz A. Kuttner)就說“朱載堉在1584年沒有對平均律作出數(shù)學(xué)的或理論的解說,嚴(yán)格來說,它是一種數(shù)字演算,何況這位王子只指出了部分的演算程序”。對此,宮宏宇批評道:“由于不識漢字的緣故,庫特納對中國方面的研究幾乎毫無所知”。但是朱載堉的理論本身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十二平均律本來是“人類在總結(jié)三分損益律和純律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發(fā)明的,是人工的律制,并非“自然律”,但朱載堉認(rèn)為以數(shù)為本才是“自然之理”。
朱載堉將他的十二平均律“數(shù)與琴音互相校正,最為吻合”。但實際上古琴采用的是三分損益律,無法和十二平均律吻合。
他認(rèn)為十二平均律比三分損益律更協(xié)和,但十二平均律的純五度比三分損益律的純五度僅高二音分,這是人耳所不能區(qū)分的。
朱載堉計算的圓周率并沒有祖沖之精密,但他反而批評祖沖之的圓周率“周徑之分太多”。


歷代實任鄭王
朱瞻埈(1404年3月27日-1466年6月8日),謚號鄭靖王,明仁宗朱高熾庶次子。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十一(1424年11月1日)被封為鄭王,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埈就藩鳳翔府。后因十弟衛(wèi)恭王朱瞻埏薨逝故而在正統(tǒng)八年(1443年)明英宗下詔改封至懷慶府。入主王府前,朱瞻埈先留在北京,次年(1444年)就國。在成化二年(1466年)過世。
朱祁锳(1431-1495),謚號鄭簡王,靖王朱瞻埈嫡長子。于成化四年(1468年)襲封鄭王,弘治八年(1495年)過世。其長子悼僖世子朱見滋(后追封“鄭僖王”)早逝,六年后其長孫朱祐枔襲封鄭王。
朱祐枔(1474-1507),謚號鄭康王,悼僖世子朱見滋(后追封“鄭僖王”)嫡長子,簡王朱祁锳嫡長孫。弘治十四年(1501年)(《弇山堂別集》作弘治十年(1497年))襲封鄭王,正德二年(1507年)無子而終。一年后其堂弟朱祐檡就嗣位。
朱祐檡(1484年-1521年),謚號鄭懿王,東垣端惠王朱見??(后追封“鄭定王”)嫡長子,簡王朱祁锳庶孫,康王朱祐枔堂弟。弘治十八年(1505年)十二月受封世襲第二任東垣王,后于正德四年(1509年)晉封鄭王,正德十六年(1521年)過世。六年后其長子朱厚烷就嗣位鄭王,而次子朱厚炯則在八年后準(zhǔn)襲為第三代東垣王。
朱厚烷(1591年卒),謚號鄭恭王,懿王朱祐檡長子。嘉靖六年(1509年)襲封鄭王,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被世宗嘉靖帝廢爵,發(fā)高墻。隆慶元年(1567年)復(fù)封,萬歷十九年(1591年)過世。
朱載壐(1570年8月14日-1640年5月30日),謚號鄭敬王,朱厚煒(后追封“鄭順王”)嫡長子,盟津庶人朱祐橏之孫,盟津恭懿王朱見濍曾孫,簡王朱祁锳玄孫,恭王朱厚烷從侄。隆慶四年七月十三日(1570年8月14日)出生,身份為庶人。直到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鄭恭王朱厚烷長子端清世子朱載堉執(zhí)意不襲封鄭王,因此襲封鄭王。崇禎十三年四月初十日(1640年5月30日)過世。
朱翊鐸(生卒年不詳),謚號鄭靜王,敬王朱載壐之子。崇禎十三年(1640年)其兄世子朱翊鐘私自販賣奴隸、又違祖制養(yǎng)食客被賜死,因此由他在1640年后襲封鄭王。崇禎十七年(1644年)北京失守,明朝亡,下落不明。南明補其謚號,由其子朱常澂嗣位。
朱常澂(1646年卒),靜王朱翊鐸之子。其父下落不明后襲封鄭王,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過世。
姓名不詳,朱常澂之子。不知何年襲封,永歷三十七年(1683年)七月降清被俘,被安置在河南開封府杞縣。
鄭府宗理
朱祐?(1564年卒),廬江懿簡王朱見湳庶長子,簡王朱祁锳庶孫,嘉靖十六年(1537年)襲封第二任廬江王(謚號廬江榮繆王),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十二月在恭王朱厚烷被廢期間擔(dān)任鄭府宗理,直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朱厚烷復(fù)爵。
朱載堼(1588年卒),恭王朱厚烷次子。嘉靖三十年(1551年)封德慶王(謚號德慶恭惠王),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擔(dān)任鄭府宗理,直到隆慶元年(1567年)父親復(fù)封。
其他大宗成員
朱見滋(1452-1479),簡王朱祁锳嫡長子。于成化七年(1471年)封鄭世子,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過世,謚號鄭悼僖世子。后嫡長子朱祐枔襲封鄭王,追封為“鄭僖王”。
朱見濍(1491年卒),簡王朱祁锳庶三子,敬王朱載壐曾祖父。成化十年封(1474年)盟津王,二十年(1484年)罪降庶人,發(fā)高墻。弘治元年(1488年)釋回,四年(1491年)卒,子孫俱庶人。謚號盟津恭懿王。(以后另外在郡王篇介紹)
朱見??(1474-1503),簡王朱祁锳庶四子。成化十年(1474年)受封東垣王,弘治十六年(1503年)過世,謚號東垣端惠王。后嫡長子朱祐檡襲封鄭王后,追封為“鄭定王”。(以后另外在郡王篇介紹)
朱祐橏(生卒年不詳),盟津恭懿王朱見濍嫡長子,敬王朱載壐曾祖父。因父罪被降為盟津庶人。(以后另外在郡王篇介紹)
朱厚煒(生卒年不詳),盟津庶人朱祐橏嫡長子,敬王朱載壐之父。后其子朱載壐襲封鄭王追封為“鄭順王”。
朱載堉(1536-1611),恭王朱厚烷長子。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封世子,萬歷三十三年(1575年)讓爵敬王朱載壐。詔朱載堉及長子朱翊錫,準(zhǔn)以世子、世孫祿終身。謚號鄭端清世子。
朱翊鐘(1640年卒),敬王朱載壐長子。萬歷三十五年閏六月丙子(1607年8月7日)受封鄭世子,崇禎十三年六月二十四(1640年8月11日)因私自販賣奴隸、又違祖制養(yǎng)食客,被崇禎帝賜死。
朱翊錫(生卒年不詳),鄭端清世子朱載堉長子。和其父準(zhǔn)以世孫祿終身。
朱翊鈦(生卒年不詳),鄭端清世子朱載堉次子。其子朱常潔后來嗣封第八代東垣王。


部分資料來源
《明實錄》
《明史》
《河南通志》
《鄭敬王墓志》
《國榷》
《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第四卷第一分冊
《朱載堉——明代的科學(xué)和藝術(shù)巨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