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英語A-Z:Loudness


Loudness
英[?la?dn?s]? ?美[?la?dn?s]
n. 響度
今天是不同尋常的一天,從”音頻英語A-Z”這個欄目開始到現(xiàn)在,終于出現(xiàn)了一個只有一個意思的單詞。?但是,這個意思其實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什么是響度
?
要想知道什么是響度,我們要先了解下一個非?;A的概念,什么是聲音。?聲音是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聲波,通過介質(zhì)傳播并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xiàn)象,在上面這個關于聲音的定義中,實際上包含了聲音兩個層面的屬性,即:客觀層面(怎樣產(chǎn)生)和主觀層面(如何感知)。

所以無法被感知的振動,比如真空中宇宙飛船的爆炸,

?
或者沒有聲源就產(chǎn)生的聽覺感知(比如幻聽)都不能被稱之為是聲音。

而響度就是聲音強度在人類主觀評價中的集中表現(xiàn)。它是人類聽覺的一種屬性,可以根據(jù)它對聲音從安靜到響亮的范圍內(nèi)進行排序。?通俗點說就是,聲音越響亮,響度越大;聲音越安靜,響度越小。?不難想象出,響度也是由聲音的客觀物理特性和主觀感知特性共同決定的。?
影響聲音響度的客觀物理特性
最主要的當然就是聲音的強度。這個非常好理解,聲音的能量越大,發(fā)出的聲音也就越響。我們現(xiàn)在所經(jīng)常接觸到的聲音信息除了聲學領域內(nèi)聲波本身的形態(tài),還有利用現(xiàn)代電聲技術將聲波轉(zhuǎn)化成的電信號,以及利用數(shù)字音頻技術將電信號量化的數(shù)字信號。這三種形態(tài),在機械波、電信號及數(shù)字信號的狀態(tài)下我們分別可以通過聲壓級(Sound Pressure Level,單位是dB SPL)、模擬信號電平(analog audio signal level,單位是dBu或dBV)和數(shù)字信號電平(digital audio signal level,單位是dBFS)的方式來描述聲音的強度。這里也提一下,在聲學領域下我們使用的響度單位是Sone(中文名稱:宋)和Phon(中文名稱:方),而在數(shù)字音頻領域則是LKFS和LUFS。

其次是聲音的頻率特性。搬上來這張經(jīng)典的等響曲線,

可以發(fā)現(xiàn),在同等聲強下,不同頻率的聲音會造成不同的聽覺感知。人類的聽力在2kHz-5kHz的敏感程度有非常大的提升,這正好是人類嬰兒哭聲頻譜集中的頻段,但對于和語言關系不大的低頻和高頻就沒有那么敏感了,而這一切似乎是人類進化演變的結果。
然后是聲音信號的持續(xù)時間。通常較短的聲音我們聽起來就沒有那么響,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時候我們看峰值表的電平并不是能對應的反映出聲音實際的強弱,反倒是VU、RMS這些反應比較遲緩的表能在混音中給我們更多的幫助。

最后還有聲音的聲場特性,比如方向。人類對后方聲音的敏感程度遠遠高于對前方聲音,這可能也是長期以來為了生存而進化的結果。

影響聲音響度的主觀感知特性
除了這些實實在在的物理特性,影響響度的還有很多主觀感知特性,其中包括聽音者個體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聽音環(huán)境、文化背景、性格差異……這些多數(shù)與心理聲學甚至是個體差異有很大的關系,都很難進行量化了。
這里說說聽音環(huán)境。比如你在嘈雜的地鐵車廂里用耳機聽歌,這時你一般不會覺得耳機聲音很響,但是等到了站下了車突然就會發(fā)現(xiàn)音量大得頭都要炸了。這其實就是你的聽覺系統(tǒng)對響度影響的例子,讓你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高聲壓級的聲音但是不自知。

這時,一個降噪耳機就會幫助你保護你的聽力。?再比如近幾年的研究表明,響度居然還和聽音者的心情有關,甚至你聽到的音樂的音質(zhì)也是一樣,心情好的時候和心情不好的時候你有可能聽到的完全就不是一個東西。那么好了,歌手也好,制作人也好,要想曲子混得好,奉勸你們可千萬注意別惹調(diào)音師生氣,心情不好時混出來的作品那可是要變味兒的。最后再想想,你所認識的混音大師往往都看起來脾氣不錯這個現(xiàn)象似乎得到了合理的解釋了,想學混音的知道自己要怎么辦了吧——別學修音了,先修心!

好了,關于響度今天我們就先聊一個開頭。以后我會做一個關于響度的系列,介紹人們對響度的不斷深入的研究,不同的響度標準,還有那場用響度來讓音樂越來越糟的響度戰(zhàn)爭。?這回,我們又記住了一個單詞:?
Loudness,嘮的耐斯!

本文作者:foolion
自由錄音師、廣播電視音頻工程師、Sound Puzzle Inc.創(chuàng)始人、Waves技術顧問。

*文中觀點為作者獨立觀點,不完全代表本號立場,僅供參考交流學習;
*本文部分配圖源自網(wǎng)絡,不用于商業(yè)用途;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本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