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少年大師班的科學素養(yǎng)不是你一個人在學

具體內容放在我的首頁動態(tài)介紹了

青少年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不能只是一句口號而已,而應實打實地讓學生參與到科學實驗探究中。并在探究過后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回顧,記錄,反思,總結,提升。把它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而要實現這一目的的一個有效手段是讓學生寫科學日記。注意,這里說的是科學日記,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填寫實驗記錄單。實驗記錄單模式化較強,記錄的都是經過提練成型的科學概念。并且千篇一律,記錄人寫不出什么新意。而科學日記從實驗的準備,到實驗的過程,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改進實驗的心理歷程,實驗結束后獲得的經驗等等都會被實驗者真實地記錄下來,而且同一個實驗,不同的學生會獲得不同的體驗,寫出不一樣的科學日記。這樣的科學日記真實,飽滿,富于趣味性,便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下面這篇科學日記是我們班的學生在實驗后寫的:
課題:探索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為了探索馬鈴薯在不同液體中的沉浮現象,今天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妹妹也參與了其中。
我先準備了三個一樣的杯子,一罐糖,一罐鹽和一塊十克的馬鈴薯,還有一支記號筆。根據課本上所講的,我先用記號筆將每個杯子標上序號。第一次我把馬鈴薯放入一號杯中,這時出現了一個現象:馬鈴薯沉到了杯底。
第二次我將馬鈴薯拿出來,擦干后放入二號杯中,和我所想的一樣,馬鈴薯沉下去了。我拿出鹽罐,每次往二號杯中裝入2克的鹽,加以攪拌,馬鈴薯漸漸浮了起來,裝了十次后,出現了一個很特別的現象:馬鈴薯的一端已經浮出了水面。
第三次,我再次將馬鈴薯拿出來,擦干后放入三號杯,馬鈴薯依然在清水中沉了下去。這次我每次向三號杯中裝入2克的糖,攪拌后,馬鈴薯漸漸地浮了起來,和鹽差不多。裝了九次后,馬鈴薯的一端也浮出了水面。
妹妹看著我做的實驗,開心地說:“科學小實驗真是太有趣了!”
通過這次實驗,我明白了:馬鈴薯在不同液體中的沉浮狀況是不同的。
為了進一步探究為什么往清水中加入了足量的糖或鹽并攪拌溶解后,馬鈴薯會慢慢地浮上來,我特意到網上查找了資料,知道了當物體密度比液體的密度大時,物體在該液體中會下沉;當物體密度小于液體密度時,物體在該液體中會上浮。這下我明白了:原來,往清水里加入鹽或糖,并攪拌使之溶解,會增加它的密度。當它的密度大于馬鈴薯的密度時,馬鈴薯就會上浮。
你看,一則小小的科學日記,詳細地記錄了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探究的全過程。這樣的日記對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有著實實在在的好處。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有必要養(yǎng)成孩子寫科學日記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