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呂不韋篇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呂不韋篇
??
呂不韋
?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 戰(zhàn)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早年經(jīng)商于陽翟,扶植秦國質(zhì)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wèi)國土地,分別設(shè)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并六國的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xiàn)。莊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quán)傾天下。因受到嫪毐集團(tuán)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jì),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xué)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
?
刻舟求劍
?
?刻舟求劍?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zhí)不變通的人。
出自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梗瑥钠渌跽呷胨笾?。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刻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贝侥康牡睾笸A讼聛恚@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里尋找劍。船已經(jīng)行駛了,但是劍沒有移動,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劍落水中只會沉底,沉底就不動了,船卻在不斷移動。求劍的人的認(rèn)識同客觀事實不一致,結(jié)果必然失敗。這則成語是對教條主義的有力諷刺。人的思想認(rèn)識如果不符合客觀實際,總是把陳規(guī)舊章當(dāng)成解決新問題的法寶,不僅不會把事情做成功,還會鬧出笑話。這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例句:
1、北宋·蘇軾《王中甫哀辭》:“堪笑東坡癡鈍老,區(qū)區(qū)猶記刻舟痕?!?/p>
2、北宋·黃庭堅《追憶予泊舟西江事次韻》:“往事刻舟求墜劍,懷人揮淚著亡簪?!?/p>
3、元·姬翼《鷓鴣天·畫餅充餐必也虛》:“畫餅充餐必也虛,刻舟求劍決然無?!?/p>
4、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二〇回:“似你這般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刻柱鼓瑟了?!?/p>
?
一竅不通
?
一竅不通?竅:洞,指心竅。 沒有一竅是貫通的。比喻一點兒也不懂。
出自《呂氏春秋·過理》:“紂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干不殺矣!”
意思是說,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殺了!
紂王與妃子妲己,一天到晚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他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紂王的叔父比干忍無可忍,跑去勸諫紂王改邪歸正,不要錯殺無辜,重整朝綱,勤政為民。妲己得知比干勸諫紂王,懷恨在心,尋找機(jī)會加害比干。就對紂王說:“?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xiàn)給您呢!”紂王聽信妲己的話,立刻下令賜比干剖胸而死。后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中,用來罵一個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涂。
例句:
茅盾《子夜》六:“雖然他是一竅不通的渾蟲,可是雙橋鎮(zhèn)上并無“鎮(zhèn)長”之流的官兒,他也還明白?!?
?
?
三豕涉河
?
三豕涉河?比喻文字傳寫或刊印訛誤。
出自《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 晉師三豕涉河?!酉脑唬骸且?,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劣跁x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p>
像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jīng)過衛(wèi)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晉軍三豕過黃河?!弊酉恼f:“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古文‘己'字與‘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钡搅藭x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訛誤。
例句:
1、請不要犯三豕渡河的錯誤,把亥當(dāng)作豕。?
2、校對如掃塵,三豕涉河的瑕疵不應(yīng)再有。
?
?
瞻蒲勸穡
?
瞻蒲勸穡?看見菖蒲初生,便督促農(nóng)民及時耕種。
出自《呂氏春秋·士容 論》:“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p>
冬至以后五十七天,菖蒲開始萌生。菖蒲是百草中最先萌生的。這時開始耕地。
例句:
1、南朝·?陳·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于是鎮(zhèn)之以清靜,安之以惠和。望杏敦耕,瞻蒲勸穡。室歌千耦,家喜萬鐘?!?/p>
2、看見菖蒲初生,便督促農(nóng)民及時耕種。
?
?
盜鐘掩耳
?
盜鐘掩耳?盜:盜竊;鐘:古代一種樂器。 偷鐘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亦作掩耳盜鈴。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有得鐘者,欲負(fù)而走,則鐘大不可負(fù), 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
從前有個人,發(fā)現(xiàn)別人家門口掛著一口很大的銅鐘。他想偷,但一個人搬不動,想把它敲碎賣碎銅,又擔(dān)心敲鐘時別人聽到聲音。后來他終于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就是用棉花把自己的耳朵塞住,聽不到自己敲鐘的聲音,然后去偷鐘。結(jié)果在偷竊時被當(dāng)場逮住。后以“盜鐘掩耳”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例句:
1、《舊唐書·哀帝紀(jì)論》:“復(fù)又盜鐘掩耳,嫁禍于人。”
2、壓根兒就不做那掩耳盜鐘之事,免遭牢獄之災(zāi),惹人笑話。
?
?
箕山之節(jié)
?
箕山之節(jié)?箕山:古代傳說唐堯時的隱士許由、巢父隱居的地方,在今河南登封縣東南。節(jié):名節(jié),節(jié)操。指歸隱以保全節(jié)操。舊時用以稱譽不愿在亂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山之操。
《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 請屬天下於夫子?!S由辭曰:‘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jīng)天下之色?!?/p>
從前堯到大澤之中拜見許由,說?!笆畟€太陽都出來了,火把卻還不熄滅,不是徒勞嗎?您來做天子,天下一定能夠大治,我愿把天下交給您治理?!痹S由推辭說:“這是為什和呢?要說是因為天下還不太平吧,可如今天下已經(jīng)太平了;說是為了自己吧,須知鶴鷯在樹林中筑巢,樹木再多,自己也只不過占據(jù)一棵樹枝;鼴鼠到河里喝水,河水再多,自己也只不過喝飽肚皮。您回去吧!我哪里用得著天下?”說罷,就去箕山腳下、穎水北岸種田為生,終生也沒有過問天下的事情。
例句:
1、《漢書·鮑宣傳》:西漢末年,小有才氣的薛方一度擔(dān)任郡椽祭酒,朝廷多次想起用他,他都不愿離開。后來,王莽用豪華大車高標(biāo)準(zhǔn)去迎接薛方。薛方客氣地謝絕使者說:“堯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節(jié)也?!?/p>
2、黃叔度有箕山之志,拒入朝做官。
??
貪小失大
?
貪小失大?因為貪圖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謀求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yuǎn)的利益。
《呂氏春秋·權(quán)勛》:“達(dá)子又帥其馀卒,以軍於秦周,無以賞,使人請金於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zhàn),大敗,達(dá)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達(dá)子又率領(lǐng)殘兵駐扎在秦周,沒有東西賞賜士卒,就派人向齊王請求金錢,齊王非常生氣地說:“你們這些殘存下來愚弱無能的家伙,怎么能給你們金錢?”齊軍與燕國人交戰(zhàn),被打得大敗,達(dá)子戰(zhàn)死了,齊王逃到了莒。燕國人追趕敗逃的齊兵進(jìn)入齊國國都,你爭我奪搶了很多金錢。這是貪圖小利因而喪失了大利啊!后以“貪小失大”指因貪圖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例句:
1、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這叫做貪小失大,所以為人切不可做那討便宜茍且之事!”
2、《蕩寇志.第一三回》:“只圖贏狄雷,卻棄了沂州府,豈不是貪小失大,正中吳用的計?!?/p>
3、貪小失大的人,沒有戰(zhàn)略眼光,不會有大出息。
?
連枝同氣
?
連枝同氣?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親密關(guān)系。
《呂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p>
所以,無論父母對于子女來說,還是子女對于父母來說,實際都是一個身體而分為兩處,精氣相同而呼吸各異。
舊題漢蘇武《詩》之一:“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后以“連枝同氣”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親密關(guān)系。?
例句:
?1、清·劉青藜《地師》詩清:“鵲巢鳩處紛爭奪,連枝同氣競反覆?!?/p>
2、蒲松齡《二月十一日答江西布政司李》:“卑職以牛馬苦吏,險系風(fēng)濤之中,與令弟為患難友,風(fēng)雨飄搖,互盡職守,殆不啻連枝同氣也?!?/p>
?
?
逐臭之人
?
逐臭之夫?追逐奇臭的人。比喻嗜好怪癖,與眾不同的人。
出自《呂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說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
有個身上發(fā)臭味的人,以致他的親戚、兄弟、妻妾、相識的人,都不愿和他一起生活和交往。他自己苦惱已極,遠(yuǎn)離親友,遷到海濱居住。海濱卻有一個人非常喜歡他身上的臭味,晝夜跟隨著他,一步也舍不得離開。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例句:
1、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人各有好尚,蘭蓀蕙之芳,眾人之好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p>
2、《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一回:“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著要嘗鼎一臠?!?/p>
3、宋·梅堯臣《異同》詩:“河濱捧土人,海畔逐臭夫?!?/p>
4、清·趙翼《消閑》詩:“眼前惜少嚶鳴友,海上由他逐臭夫?!?/p>
5、清·黃遵憲《春夜招鄉(xiāng)人飲》詩:“得毋逐臭夫,習(xí)染求容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