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中學校史
桂林市桂林中學的前身是宋、元、明、清四朝的廣西最高學府——“府學”。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靖江知府張維在學校所在地建立府學。后歷經(jīng)府學、路學、縣學書院之變遷。 1898年,桂林中學的前身,桂林體用學堂創(chuàng)立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朝廷頒布《奏定中學堂章程》,廢科舉,辦新學,規(guī)定“中學堂各府必設一所,如能州縣皆設一所最善”。廣西沿海沿江的一些府州所在地,率先創(chuàng)辦起中學堂。 初設桂林府中學堂的創(chuàng)議者,為時任廣西巡撫張鳴歧。1903年奏準,后經(jīng)兩年籌備,于1905年由桂林知府吳征鰲宣布正式開辦。開辦時間是1905年9月23日(光緒三十一年農(nóng)歷乙巳八月二十五日)。首任學堂監(jiān)督(即校長)為沈贊清。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廣西桂林府中學堂開辦初期,分設四個班,其中兩個班四年畢業(yè), 兩個班五年畢業(yè)。其后招收學生均照《奏定中學堂章程》定為五年畢業(yè)。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起, 學堂遵章實行文、實分科招生,仍為五年制。設修身、讀經(jīng)講經(jīng)、 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理化、法制及理財、圖畫、體操等12門學科。 因學制更動,隸屬關系變化和幾校分合等原因,先后使用過“廣西桂林中學?!保皬V西省立第三中學?!?,“廣西省立第三高級中學”,“廣西大學第二附屬高級中學”,“廣西省立桂林高級中學”,“廣西省立桂林中學”,“桂林高中”,“廣西省桂林中學”等名稱。 學校初名為“桂林府中學堂”。最初的校址在桂林市文昌門副爺巷(今文明路第一人民醫(yī)院處),由原來的桂林府守備衙門改建而成。 桂林府中學堂的學制為五年制。首屆招生為甲、乙、丙、丁四個班。按當時桂林府屬州縣(當時桂林府轄7縣2州2廳,即:臨桂縣、靈川縣、灌陽縣、興安縣、陽朔縣、永??h、義寧縣、永寧州、全州、龍勝廳、中渡廳。)分配學額,共選錄本籍學生200名。另錄取外籍學生16人。開辦時學生合216人。 1906年,桂林中學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辦學宗旨:“本學堂(即廣西桂林府中學堂)為高等小學升學之地,為高等專門學堂儲才之區(qū),遵章開辦,以鍛煉氣質,深固根抵,為教育唯一宗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我校改名縣立桂林中學校。學校提出的教育宗旨是:“繼續(xù)小學之基礎訓練,發(fā)展青年身心,培養(yǎng)健全國民,并為研究高深學問,及從事各種職業(yè)之預備”。 在這里已經(jīng)提出了學校的雙重任務:同時面向高校和社會。民國比清代,進了一步。 1918年,改名廣西省立第三中學。 1923年8月,廣西全省中學改行“三三”新學制,我校始招三年制初中班。 1924年,孫中山解釋了他的新三民主義,其思想自然影響到教育這個領域。 1925年,學校由文昌街副爺巷遷址崇德街(今解放西路,即今址)。 1926年8月,我校始招三年制高中班。 1928年,我校第一次遷址,自副爺巷遷崇德街(今解放西路),原桂林文廟、武廟、劉長佑祠、桂林道伊公署、榕湖經(jīng)舍和桂林府學等處合為我校的新校舍(即我?,F(xiàn)校址)。設立初、高級中學課程必修科和選修科。必修課程有黨政訓練、軍訓、公民、國語、算術、代數(shù)、幾何(平幾)、 平面三角、植物、動物、礦物、物理、化學、農(nóng)業(yè)、林業(yè)、園藝、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歷史、地理、 圖畫、音樂、生理衛(wèi)生、家事(男生免習)等;選修課程有外國語、國音、應用文、中國文選、 國文選讀、教育史、教育原理、教育入門、教學法、小學組織法、農(nóng)村教育、珠算、手工、 簡易簿記、商業(yè)常識、刺繡、教育心理等。 1929年9月,廣西省立第二師范學校歸并我校,該校原有的實驗小學及幼稚園等亦隸屬于我校,全校規(guī)模達60馀班。學校高中、初中分立,高中部改為廣西省立第三高級中學,校址設于王城(今廣西師大本部);初中部改名為廣西省立第三初級中學,校址仍在崇德街。 1931年,學校的教育宗旨修改為:“根據(jù)三民主義,繼續(xù)小學之基礎訓練,增進學生之知識技能,為預備高深學術,及從事各種職業(yè),以達適應社會生活之目的”。 1934年,廣西省立第三初級中學改名為廣西省立桂林初級中學,廣西省立第三高級中學改名為廣西省立桂林高級中學,桂林縣立桂山中學并入廣西省立桂林初級中學。 1936年8月,桂林高中遷址到良豐雁山西林公園。同在西林公園的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于同年9月改為廣西大學文法學院,桂林高中遂改隸廣西大學,更名為“廣西大學第二附屬高級中學”。 1937年春,全面抗戰(zhàn)前夕,在我校進步學生中開始建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地下組織。此時,廣西大學文法學院遷出良豐雁山西林公園(遷址桂林市李子園,即今樂群路桂林醫(yī)學院處)。桂林高中恢復原校名“廣西省立桂林高級中學”。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桂林中學在修訂的《桂林高級中學學則》總則中規(guī)定:“本校遵照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養(yǎng)成健全國民,增進民族自衛(wèi)能力,并為預備高深學術及從事職業(yè)之預備”。 此處可證,辦學思想是要適應社會形勢變化的。抵御外侵,當然要“增進民族自衛(wèi)能力”。 1938年秋,廣西省立桂林高級中學從良豐搬回崇德街與廣西省立桂林初級中學合并,更名為“廣西省立桂林中學”,恢復完中建制。 1939年,日本侵略軍占領武漢、廣州后,對桂林進行轟炸,為避免日機轟炸,學校將初中班遷往臨桂縣會仙鄉(xiāng)和永??h羅錦鄉(xiāng)分別上課,稱廣西省立臨桂初級中學校和永福羅錦分校臨桂會仙分校 1941年春,羅錦分校停辦,會仙分校改為廣西省立臨桂初級中學。 1942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最艱難的年頭。桂林中學提出了新的教育宗旨:“本校凜于國步之艱難與責任之重大,自當嚴守三民主義之最高原則,以國防教育為中心,力謀本身效能之發(fā)展”。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學校的辦學思想。 1944年秋,日軍南侵,桂林淪陷。我校疏散于臨桂的五通、宛田和龍勝之間。校本部由校長雷震帶領部分教職員工將圖書、儀器往義寧縣、龍勝縣疏散,其他教師和學生各自疏散。在此期間,崇德街校舍大部分被焚毀,學校的圖書儀器損失殆盡。 1940年至1944年,省立桂林中學按文理分科設班,開設的主要學科有公民、國文、英語、數(shù)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文學史、論理學、動物、植物、生理衛(wèi)生、圖畫、音樂、體育、軍訓等。初中學生實行童軍訓練。高中數(shù)學含平面幾何、三角、大代數(shù)、立體幾何、解析幾何,初中數(shù)學含平面幾何、三角、代數(shù)。 1945年,桂林光復后,學校仍在崇德街原址建校復課,沿用廣西省立桂林中學校名至1949年11月桂林解放。 1946年,“科學、民主、健康”成為桂林中學教育的三大任務。此宗旨大約受到了蔣介石提倡新生活運動的影響。 1947年6月2日、6月4日,桂林中學學生參加了全市的反對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反內(nèi)戰(zhàn)、反饑餓、反迫害”大游行。 1949年4月,桂林中學教師秦強被餓死,全校學生舉行了反對國民黨政府迫害教師的“抬棺大游行”。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桂林解放,初、高中部合并,更名為廣西省桂林中學。12月,桂林市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并將“廣西省立高級商業(yè)職業(yè)學?!焙喜⒌轿倚?,校名定為“廣西省桂林中學”。解放后的首任校長為湯松年。 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不少桂林中學學生在共產(chǎn)黨的教育下,投身人民革命事業(yè)。在革命斗爭中光榮犧牲的有:劉俊民、劉德鴻、蘇武杰、李應林(女)、陳保民、楊慶祝、劉美荊、吳培梅、黃覺先等。 1950年,教育宗旨改為:“根據(jù)新民主主義教育總方針,在小學教育基礎上培養(yǎng)具有革命思想、中等文化水平、科學知識及健康體魄的知識分子,使之在畢業(yè)以后,具有升學深造或參加工作的基本條件”。 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升學就業(yè)雙重任務,是這個新社會老學校辦學新思想的濃縮。 1951年,廣西省文教廳決定南寧中學、南寧一中、桂林中學、博白中學4所中學試用蘇聯(lián)5科教材(俄語、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8月,省文教廳召開全省中學教育研究會,決定桂林中學作為學習蘇聯(lián),采用蘇聯(lián)數(shù)、理、 化、生物、俄語等科譯編的教材教法和五級計分法的試點學校。 1952年,根據(jù)政務院《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全市各中學所有課本,除桂林中學在數(shù)、理、化、生物、俄語等科試用蘇聯(lián)譯編教材外,其他中學均采用教育部審定或指定的教材。 1953年,桂林中學被定名為廣西省首批重點中學,更名為廣西省桂林高級中學。 1954年3月,我校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桂林高中支部,首任支部書記巫摩白。 1957年,毛主席提出著名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自此,學?;静辉賳为毺岢鲎约旱慕逃谥己娃k學思想。 1958年春,為貫徹教育同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我校由解放西路遷到桂林市西郊甲山辦學,開始辦工廠,辦農(nóng)場。 (附注:甲山校區(qū),最早為李宗仁夫人郭德潔所建的“德智中學”校址;解放后,原“德智中學”合并到穿山桂林一中,該處設“廣西革大”;20世紀50年代中期,該處又為“越南育才學校”所用;1958年“越南育才學校”搬回國,桂林中學進入。) 1959年,更名為桂林市桂林中學,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1960年6月,全國教育和文化、衛(wèi)生、體育、新聞方面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簡稱"全國文教群英會"。桂林中學作為廣西的代表單位參加了這次大會。 1961年秋,桂林市教育局停止九年制試驗,以桂林中學的初一年級進行五年一貫制的改革試驗。 1963年5月,廣西區(qū)教育廳對省重點中學進行調(diào)整。在26所省重點中學中,確定了包括桂林中學在內(nèi)的9所學校(另有南寧二中、南寧三中、柳州高中、柳鐵一中、師院附中、梧州高中、玉林高中、百色高中等8所),為第一批重點辦好的學校。 1966年11月,因越南戰(zhàn)爭,越南育才學校第二次從越南搬到桂林市,再進西郊甲山。我校由甲山遷到東郊貓兒山(原廣西師院生物系中文系址)辦學。到1968年9月,越南育才學校遷往桂林東郊三里店新校區(qū)之后,我校復遷回甲山。 1969年秋起,桂林中學試行二二學制,即初中二年,高中二年。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桂林中學和其他重點中學一樣,遭受嚴重破壞,教學質量嚴重下降,自治區(qū)重點名存實亡。 1974年,我校被確定為對外開放單位。 1978年秋,我校重新被確定為廣西區(qū)重點中學,提出辦學目標:“把桂林中學辦成高質量、有影響、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學校”。 1980年秋起,桂林中學高中一年級新生改行三年制。 1981年7月,我校由西郊甲山遷回解放西路原址。 1982年,桂林中學被評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集體”。 1985年,桂林市教育局決定在桂林中學、中山中學高中首先開設電子計算機選修課,其他有條件的中學也相繼開設,列為第二課堂的教學項目。同時,我校舉辦80周年校慶活動。整理印制了《桂林中學校志》、《桂林中學校友通訊錄》,設立了“桂林中學校史陳列室”,成立了“桂林中學校友理事會”(會長鐘文典)。 1988年,桂林中學獲得國家教委授予的“德育先進?!狈Q號。 1992年,經(jīng)廣西區(qū)教委推薦,廣西16所重點中學中的8所被《中國名?!肪幬瘯彾橹袊Tu為“中國名?!保鹆种袑W入選。(其他7所中學是:玉林高中、廉州中學、南寧二中、南寧三中、柳地高中、柳州高中、梧州高中)桂林中學是桂林地市唯一代表。 1993年,桂林中學獲得國家教委、國家體委授予的“全國貫徹體育工作條例先進學?!狈Q號。 1995年,學校舉辦90周年校慶活動。重新補充整理印制了《桂林中學校志》、《桂林中學校友通訊錄》,印制了《桂林中學90周年校慶特刊》。 1999年秋,按國家教育部《示范性普通高中評估驗收標準》須高初中分設的要求,桂林中學停止招收初中生。至2001年,最后一屆初中畢業(yè)。 2001年,桂林中學被評為“全國第二批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驗學?!?。 2002年,桂林市奎光學校分出。秋,經(jīng)桂林市教育局批準,我校恢復向桂林市轄12個縣招收學生。當年在12縣招收學生一個班,學生50名。 2003年,桂林中學被評為廣西首批“自治區(qū)示范性普通高中”。 桂林中學校園改造一期工程完成(圖書樓、辦公樓、教學樓、實驗樓、學生宿舍綜合樓),二期工程啟動(運動場、體育館、食堂綜合樓、文化廣場、地下停車場、科技藝術樓),計劃2005年6月完成(除科技藝術樓外),迎接學校百年大慶。 2009年,學校首批通過復查評估示范性普通高中,為廣西前20所通過的學校。 2012年7月,桂林中學臨桂校區(qū)項目到批準立項,規(guī)劃建設為全寄宿制高級中學。 2017年6月,桂林中學初中部開始招生,桂林中學初中部暫位于桂林市秀峰區(qū)信義路21號(原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校址)。 2018年9月2日,學校高中部2020屆與2021屆學生搬往過渡校區(qū)——原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臨桂校區(qū),臨桂校區(qū)啟用封閉式管理模式,與此同時,學校初中部搬往解西校區(qū)。10月初,學校高中部2020屆與2021屆學生搬往桂林中學臨桂校區(qū)。 其他資料整理: 1、歷年學校精神1910年 廣西桂林府官立中學堂制定“學員本務”(校訓): 正心術、守廉恥、專心志、保名譽。 廣西省立桂林高中先后采用的校訓: 1、克己制欲,恕道待人。2、孜孜不倦,自強不息。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0世紀20年代 學風: 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 20世紀30年代初期 桂林高級中學制定的校訓: 誠、敬、勤、勇。 20世紀30年代后期 廣西省立桂林中學制定的校訓: 好學、力行、知恥。 20世紀30年代以后,沒有再制定新的校訓。 20世紀50年代 校風:勤奮學習 熱愛勞動 遵守紀律 民主團結 艱苦樸素 生動活潑 教風:認真負責 管教管導 嚴格要求 耐心教育 愛護學生 以身作則 學風:勤學好問 打好基礎 獨立思考 聯(lián)系實際 尊敬老師 天天向上 校訓:專心志,憂天下 校風:尚禮儀、倡民主、達和諧 教風:重修身、善教化、勇創(chuàng)新 學風:學主動、思深刻、志高遠 2、校園環(huán)境 府學文廟碑林
桂中解西校區(qū)校址為三國時期始安郡故址,唐進士趙觀文之故宅。在張維建立的府學相鄰的文廟,留有一批牌坊石刻。2000年,府學文廟石刻移至解西校區(qū)內(nèi)奎光樓西側,兩處石刻于1984年10月經(jīng)廣西人民政府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截至2019年7月,存碑刻11件,有元朝2件、明朝1件、清朝8件,碑坊二座(有龍門、富貴圖)。這些碑刻都是儒學文化之載體,內(nèi)容主旨有三:一為尊師尚禮、二為興教育,重文治、三為崇尚教化,勸學后人,被稱為“府學文化”。 1318年 《釋奠位序儀式圖記》雙面碑 廣西道肅政廉訪司照磨曠金撰寫 1331年 《至順帝圣旨碑》 1555年 《宣圣遺像》 是重刻的唐代畫圣吳道子像 1672年 《大中丞馬公重建桂林府學記》 欽差毛逵撰寫 《重建桂林郡學記》 知府諸葛鼎撰寫 1683年 《重建桂林府儒學記》 提督廣西通省學政、按察僉事王如辰撰寫 奎光樓
位于解西校區(qū),建于清代1893年,兩層磚木結構,青磚青瓦,座北朝南,為勉勵地方人士勤奮讀書所建。竣工后唐景崧在《奎光樓記》碑刻中記載, 此樓為“籍勖吾黨讀書勵行,罔敢或愆,歆動之以文明,而期漸企乎圣賢”,該樓還曾是文廟珍物的存放地,保存著朝廷頒賜的聯(lián)額和禮樂器、曾是文廟標記性建筑之一。 學校于2001年底重修奎光樓。在拆除舊天花板時,露出屋頂主梁,上書紅漆大字“大清光緒19年(1893)年8月全省紳士出資興建。樓上正中原有樓匾,后請黃云重題“奎光樓”橫匾??鈽菫閷W校接待室。是桂林市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質結構建筑,被評為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奎光樓上的對聯(lián):理本精深求真知須覓源頭活水;學無止境明大理應讀天下文章。 其他建筑 學校解西校區(qū)大門石獅始建于南宋的桂林府學,是元代的桂林文廟的歷史文物,1876年置于府學文廟前,是桂林境內(nèi)石雕獅子中的代表作。 尹瘦石曾為解西校區(qū)大門題字,張開政曾為解西校區(qū)圖書館題字,鄧錫祿曾為解西校區(qū)風帆石題校訓。 學校辦公樓前草地石頭上的“慎獨”、“足下起”等以及樓道書畫、攝影作品都是教師所為。此外,解西校區(qū)內(nèi)還有劉俊民烈士墓、大量槐樹。 3、學校規(guī)模 1905年創(chuàng)辦桂林府中學堂時,招收中學5年制學生,共4個班,計216人。 1911年以前的6年間,招生規(guī)模和學制一直不固定。從史料看,此期間共畢業(yè)了6個班,有5年制的中學班,有兩年制的師范班,還有一年制的理化班。 1912年開始,固定招收中學班,學制為四年。但每年招收的人數(shù)和在校的規(guī)模不詳。 1923年起,實行“三、三”學制(分初、高中招生,均為三年學制)。每年招收的人數(shù)和在校的規(guī)模不詳。 1942年時,學校有初高中共26個班(高中23個班,初中3個班),學生1423人。 1948年,全校初高中16個班(高中14個班,初中2個班),學生805人。 1950年,桂中有初高中17個班,學生745人。 1952年,桂中有初高中20個班,學生952人。 1956年,學校有初高中29個班,學生1380人。 1957年,學校有初高中30個班(高中20個班,初中10個班),學生1509人。這是1962年以前的最高峰。 1962年,學校有初高中22個班,學生984人。 從1950年到1962年這13年當中,桂林中學共畢業(yè)3652人(初中畢業(yè)1287人,高中畢業(yè)2365人)。 1966年,桂中有26個班(高中18個班,初中8個班)。 1969年,桂中有35個班(高中16個班,初中19個班)。 1976年,全校有32個班(高中14個班,初中18個班)。學生1484人。 從1950年到1978年這28年當中,桂林中學共畢業(yè)初中112個班,約5000人;高中畢業(yè)197個班約10000人。 1987年,桂林中學有29個班(高中23個班,初中6個班),學生總數(shù)1512人。 1999年,桂林中學停止招收初中生。2001年,桂林中學初中剝離完成,最后一屆初中畢業(yè)。成為獨立高中。 2003年,桂林中學有高中31個班,學生總數(shù)1664人。 從1980年到2003年這24年中,桂林中學一共畢業(yè)247個班(192個高中班,54個初中班,一個高中),畢業(yè)學生總數(shù)約13000人。 從1950年到2003年這44年中,桂林中學一共畢業(yè)556個班(390個高中班,166個初中班),畢業(yè)學生總數(shù)約28000人。 4、學校學制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桂林府中學堂初創(chuàng)時,用清代的“壬寅”(1902)學制,招普通班,修業(yè)五年。 1907年,實行分科(文科、實科)招生,學制仍為五年。 宣統(tǒng)元年(1909),秋季招生時,改學制為四年。 1923年,我校奉命改行“三、三”新學制,初中、高中各修業(yè)三年。 1928年,實行分科學習,課程分為必修學科和選修學科,采用學分制。學生修滿180學分(必修150學分,選修30學分)為畢業(yè)。每學期不得超過32學分。 1931年,廣西教育廳推行“一體化教育”。改“三、三”學制為“二、四”學制(初中二年,高中四年)。我校未執(zhí)行,仍用“三、三”學制,一直到1949年。 1950年-1968年,我校繼續(xù)實行“三、三”學制,初中、高中各修業(yè)三年。 1952年,我校停止了從四十年代以來實行的春秋兩季招生的制度,高初中一律改為秋季始業(yè)。 “文化大革命”當中,縮短學制。1969-1971年,實行“二、二”學制(初高中各兩年)。 1972年,“二、二”學制改為“三、二”學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 1980年至今,恢復“三、三”學制。 5、杰出校友 被國防科學界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1944年于桂中畢業(yè)) 中國遙感專家童慶禧(中國科學院院士,1950—1955年就讀于初7班、高14班) 國際著名的“雷—丁理論”的創(chuàng)造者雷嘯霖(中國科學院院士,1952—1955年就讀于高16班) 高能物理專家李林(中國科學院院士,1938—1940年就讀于高9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tǒng)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宿雙寧 著名小說家梁羽生(1943年冬季畢業(yè)) 中國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歐陽夏丹 莊炎林(中國僑聯(lián)主席、經(jīng)法人才學會會長) 黃錦輝(革命烈士、黃埔軍校一期生) 此外,還有鄭群良、劉躍進、張開政、鐘文典、伍雪玲、關世義、宋柳平等優(yōu)秀校友, 6、?;?、校歌 桂林中學長期以來沒有固定的校標,只有臨時性、階段性的校章、?;?、校慶慶徽。在2005年桂林中學百年校慶設計慶徽的同時,設計了學校的校標。 桂林中學的校標為圓形圖案,內(nèi)圈圓心為深藍色,中間有陰文篆體“桂中”二字,“桂”字為白色,“中”字為紅色,藍白紅象征桂林中學經(jīng)歷的三個不同的時代。圓形外圈為陽文,上半部分為英文“桂林中學”,下半部分為漢字小寫“一九O五”,表明學校建校的時間。
桂林中學校歌由李昌滬作詞,韋海曦作曲《專心志,憂天下》李昌滬作詞,韋海曦作曲,2005年開始使用。 (一)學海行舟浸風雨,行健不息亦自強,莘莘學子磨礪劍,八月桂花迎朝陽,這里是雛鷹起飛的地方,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桂林中學,桂林中學,我與你風雨同舟苦樂共享,專心志起錨遠航,憂天下乘風破浪。百年名校桃李芬芳,百年名校旗幟飄揚。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專心志憂天下,桂林中學旗幟飄揚! 書海行舟舞風雨,厚德載物振國邦,精英少年出寒窗,八桂弟子同作棟梁,這里是雄鷹展翅的地方,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桂林中學,桂林中學,我與你風雨同舟苦樂共享,專心志起錨遠航,憂天下乘風破浪。百年名校桃李芬芳,百年名校旗幟飄揚。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專心志憂天下,桂林中學旗幟飄揚!
19世紀30年代中期初中部校歌:莫一庸作詞、滿謙子作曲。歌詞:浩浩漓江水,巍巍獨秀峰,桂中,桂中,桂中!如水長流,如山攸崇,唯我青年矯健為從。努力行三自,革命競始終。 桂中,桂中,桂中!斗爭求生存,為民族前鋒。沖,沖,沖,為我家邦,進,進,進!興我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