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縣城西關:走進于右任故居,參觀“三間老屋一株槐”
在三原縣城西關,有一條不起眼的斗口巷,許多本地人恐怕都不知道吧?2018年3月4日下午,按照導航圖的指引,我們專程來到這條小巷,尋訪隱藏在這里的于右任故居——
?
于右任故居的周圍,保留了過去的原貌,沒有進行大拆大建。因此,當我們開車進入斗口巷時,放眼望去全部都是普通民居,根本看不到有什么特殊之處。將信將疑地向前行駛了一段距離,終于看到路邊豎立的寫有“于右任故居”的牌子,以及旁邊略顯低調的大門。
?
走進這座大門,穿過狹長的通道,眼前瞬間廓然開朗,一尊于右任先生的塑像出現在眼前,身穿馬褂,長須及胸,目視前方。在他的身后,有兩座廂房,那里曾經是于右任的養(yǎng)母房太夫人居住的地方,如今已被改造成為兩座展廳,主要介紹于右任的生平事跡。
?
在于右任塑像北側的墻壁上,鑲嵌著他生前的重要書法作品,以東墻上的《于右任書千字文》最為氣勢恢宏。于右任先生不僅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驅,而且是著名詩人和書法家,被人們尊稱為“冉翁”和“草圣”。
?
穿過眼前的小門,進入北側的院落,這里就是于右任先生真正的故居了。三座青磚瓦舍,兩座東西緊相連,一座獨居東北角,盡顯簡樸和雅致。中間有一株高大的槐樹,距今已經600余年了!
?
于右任先生在自己的回憶錄《我的青年時期》一書中,開篇引用了他在1937年寫的一首詩:“堂后枯槐更著花,堂前風靜樹蔭斜。三間老屋今猶昔,愧對流亡說破家”。這里所說的“堂后枯槐”和“三間老屋”,應該就是我們眼前看到的景象。
?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于右任十六歲的時候,他的父親于新三買下這座院落,作為于右任居住和讀書的地方。當時,父親對于右任說:“吾屋雖漏,放聲讀書較自由也”。以此激勵于右任,不怕艱苦,好好讀書。?
按照曾經的布局,東側的房間作為書房,陳列著于右任的書法作品、書信墨跡和黑白照片等;西側的房間作為臥室,昏暗的光線下略微顯得簡陋;東北角正對著大門的房間,被改造成員工的辦公室,過去應該是廚房吧?
于家的院落原本占地2008平方米,分為中院、祠堂和磨房,可是屢遭破壞,如今所剩無幾。1999年7月,為了使于右任故居得到妥善保護,三原縣人民政府公布于右任故居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于右任,名伯循,字右任,1879年出生于咸陽三原縣。他不僅是國民黨元老、民主革命家、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而且興水利、建農場、辦學校,造福鄉(xiāng)里。
建國以后,他始終未能回到大陸,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臺灣,享年86歲。在臨終前兩年,他寫下了千古絕唱的愛國思鄉(xiāng)詩句:“葬我與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六百年的古槐,依然枝繁葉茂。三間老屋,修葺一新,迎接八方游客。但是,他的主人卻客死他鄉(xiāng),再也沒有機會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