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刻板印象(六):性別刻板印象為何如此牢固
刻板印象讓人們去適應現(xiàn)有的期望,尤其是女性。刻板印象中,女性被期望去照顧和幫助他人,而不是表現(xiàn)卓越,而這和當今職場上的很多追求業(yè)績成果的現(xiàn)狀是不吻合的。在職場中表現(xiàn)出競爭行為和宏偉志向在男性中更受歡迎,而對于女性而言卻被認為是有些不合適的(Faniko等,2016)。女性在男性化工作領域取得成功時,常說不受性別限制,但她們卻傾向于通過強調自己與其他女性不同而更適合這份工作,避免被性別刻板印象束縛的策略讓她們貶低了那些作出了不同選擇的女性。這其實傳遞出在男性化工作環(huán)境中男性特質和行為的重要性。
當女性表達不公平,或是指出性別刻板期望導致了自己身處劣勢時,就會被視為“抱怨者”(Kaiser和Miller,2001)。而當女性拒絕表現(xiàn)性別刻板印象行為時,又會有人(甚至是其他女性)說她們表現(xiàn)不恰當(Garcia等,2010)。對于男性而言,表達憤怒能夠建立威望 ,而對于女性,表達憤怒會減少其能力感知,導致更低的工資,降低對其工作地位的評估(Brescoll和Uhlmann,2008)。表達憤怒的這種社會代價會影響女性通過集體行動爭取性別平等,因為憤怒是反抗性別刻板印象的行動表達中重要的一個因素(Radke等,2016)。
意識到各群體之中的不平等會使得那些受益者對補償不平等或預防不平等的舉措產(chǎn)生情緒反應(Ellemer等,2010)。例如,當男性討論性別不平等、改變社交中與女性的性別關系時,會因為失去優(yōu)勢地位而產(chǎn)生血壓升高的心血管反應(Scheepers等,2009)。從性別刻板印象中受益的人往往不愿意承認這些優(yōu)勢是莫須有的。對那些享受著基于群體而產(chǎn)生的優(yōu)勢的人而言,感到內疚比做出補償更容易。Maass等人(2003)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內群體有強烈認同的男性會在女性威脅到其優(yōu)勢地位時展現(xiàn)出反抗。
?
刻板印象威脅具有破壞性的效果,預期表現(xiàn)出反刻板印象所帶來的壓力會損害個體前額葉皮質的信息加工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無法專注于任務,因為大腦的一部分需要監(jiān)控表現(xiàn)和表現(xiàn)的社會接受度(Krendl等,2008;Sta?hl等,2012)。抑制反刻板印象所導致的負面想法和情緒同樣也會耗費掉原本用于任務中的認知資源(Schmader和Johns,2003)。盡管個體有動力投入額外的努力去填補這些認知和情感需求,但很難保持下去,使得他們的表現(xiàn)隨著時間推移而受到影響(Sta?hl等,2012)。
對自己所屬的性別群體有強烈認同的人,在反刻板印象的狀態(tài)中會受到很大的威脅(Schmitt和Branscombe,2001)。其結果是,當男性進入典型的男性氣質職業(yè)(如外科醫(yī)生)中時,如果覺得自己比同事有更少的男子氣感,就會有更少的動力、更容易放棄職業(yè)志向。因此,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群體成員和適應性別期望會讓個體陷入自我挫敗的循環(huán),導致個體表現(xiàn)不佳,失去自信,并讓其知覺到自己無法匹配刻板印象(Derks等,2007)。
當我們看到男性和女性扮演的不同社會角色和表現(xiàn)時,我們相信這種在偏好和能力反映的是個體的生物差異。只要我們將性別刻板的任務偏好和生活選擇視為一種個人的選擇,就可以隨著意愿以反刻板印象的方式行動。但認為這種差異來源于個體的選擇的觀點掩蓋了不同群體未受到平等對待的可能性,并阻礙了消除不平等的可能。同時,也會讓人認為性別刻板印象提供了男人、女人是怎樣的準確真實的信息,因為男性和女性的社會角色是自由選擇的結果。
?

如何改變
由性別刻板印象中獲益的一方來改變性別刻板印象效果更好,如父親主動平等地分擔家庭事務能讓女兒表現(xiàn)出反刻板印象的偏好和志向(Croft 等, 2014)。
改變刻板印象的影響還可以通過傳遞關于刻板印象本質的知識來達成,讓人們認識到刻板印象的根源不是生物屬性決定的,且刻板印象的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內隱的影響(Williams和Dempsey ,2014)。
重新考量和評估不同的社會角色和工作類型,如專業(yè)能力不只是男性專屬,共情能力也非女性獨有(Diekman等,2017)。
?
綜合而言,性別刻板印象讓男性和女性無法平等地分享對孩子和家庭成員的關懷,無法平等地從與他人的人際聯(lián)結中獲益;性別刻板印象讓事業(yè)成功的女性無法找到浪漫的伴侶,讓失業(yè)的男性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它們讓我們低估了女性關懷他人的情感負擔,男性繁重勞動的軀體壓力。
來源:Ellemers, N. (2018). Gender stereotype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69, 27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