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
輕信封亭
翩翩少年
不識大體
長平之戰(zhàn),活埋趙兵
? ? ? ? ?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原文】
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
【成語故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率領秦軍向韓國發(fā)起進攻,攻克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是連接上黨與韓國內(nèi)地的通道,于是使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上黨)與韓國本土隔斷,交通斷絕。
野王失陷,切斷了上黨和韓國本土的聯(lián)系,上黨危急,變得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
上黨郡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jīng)被秦軍占領,眼看上黨也快要保不住了,但他不愿意降秦,情愿把上黨的十七城獻給趙國。
趙國一旦得到了上黨,秦國一定去爭,這樣一來,趙國就不得不抵抗秦國了。
趙孝成王接到馮亭的來信,既想收下這一送到嘴邊的肥肉,又怕秦國不依而引火上身,一下子拿不定主意,于是召集大臣們商議。
趙國大臣趙豹勸趙王不要接受,他對趙孝成王說:“秦國像蠶吃桑葉一樣侵吞韓國的土地,截斷了上黨與韓國本土的通路。
“現(xiàn)在韓國把上黨之地獻給我們趙國,這實際上是把災禍引向趙國啊。我們平白無故無端地接受韓國送來的上黨,就會使秦國把矛頭指向我們,我們小小的趙國,怎么能對付強秦呢!”
趙相平原君趙勝被眼前的利益蒙住了眼睛,卻說:“即使派百萬大軍去攻擊,經(jīng)年累月也未必能攻下,難以得到一城,現(xiàn)在不費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黨的十七城土地,這可是好事,機會一定不能失去?!?br/>
平原君說服了趙孝成王,并親自到上黨會見馮亭,接收土地,仍然拜馮亭為上黨郡太守,又封他為華陵君。
趙國接受上黨,無異于是虎口奪食。
過了兩年,秦國就集中全力,發(fā)兵大舉進攻趙國,趙軍在長平大戰(zhàn)中遭到慘敗,趙國投降的人數(shù)前前后后有40多萬。
在秦軍他們叫每個秦國人都拿白布包上腦袋,這么著,凡是秦軍中腦袋上沒有白布的就是趙國人,下令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殺了。
那些投降了的趙國人,全被秦軍捆上,白起早就叫人挖了好幾個大坑,把俘虜全都埋了 ,這是戰(zhàn)爭時代最殘酷的一次屠殺,趙國的四十萬士兵一夜之間結束了性命,被坑殺(“活埋趙兵”),只留下240人報信。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秦、趙長平之戰(zhàn)。
接著秦軍又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邯鄲幾乎被攻克,幸虧魏國及時相救,趙國才免于滅亡,但從此趙國一蹶不振。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論平原君,說:“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p>
意思是:平原君可稱得上是一位亂世中瀟灑而又有才氣的翩翩公子,杰出人物,但他辦事卻不識大體,就像俗話說的:“利這個東西,能夠使聰明人沖昏頭腦,喪失理智(利令智昏)?!?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沉溺于馮亭的邪說,以致使趙國在長平損失了40萬兵馬,甚至連國都邯鄲都幾乎丟掉。
【賞析】
平原君不是凡夫俗子,但他和趙王卻為了貪圖一點小利,輕信馮亭,差點賠上了整個國家,這就叫“利令智昏”。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利益誘惑面前也表現(xiàn)得很糊涂,做出愚蠢的事情來。do foolish things.
“利令智昏”意思是利欲熏心的人因貪圖小利,被眼前的小利迷住了心竅,be blinded by the love of gain,頭腦發(fā)昏,喪失理智,不辨一切,作出了不好的選擇。make poor choices.
“輕信馮亭”用以比喻因貪小利而造成大害的愚蠢行為。
“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
?“翩翩少年”指言談舉止灑脫、自然大方的青年男子。
“未睹大體”、“不識大體” 指不懂得關系全局的大道理,不明白整體和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