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守立演說:孩子演講時手腳往哪兒放?這8大錯誤肢體動作請避開
關鍵詞:少年領袖演說班 國學吳守立 國學天第書院 論語吳守立
演講中,很多家長和孩子在演講中,不知道手往哪里放,要么不停搓手、要么直接插褲兜、要么在眼前亂晃。
有的孩子腳不停地亂晃,站在哪里都覺得不舒服。
有的孩子身體僵硬不協(xié)調(diào),在臺上像一個木偶一樣。
天第書院為你盤點演講中8大錯誤肢體動作,老師和家長朋友們可以為孩子收藏下來,早日教會孩子攻克演講和表達。
一、眼神閃躲
演講中,不敢直視聽眾,或眼神閃躲,都是缺乏自信、緊張和準備不足的表現(xiàn)。
所以,演講者在演講過程中應該看著你的聽眾。用80%至90%的時間看著聽眾的眼睛。
大部分孩子演講中要么看筆記、要么看幻燈片,或是身前的桌子,
可以讓孩子看自己的演講錄像,幫助孩子改變這一行為。
二、物體阻礙
如果在你和你的聽眾之間有別的物體,從而阻礙了你們的直接交流,就更不應該做出這樣的肢體動作:
比如雙手交叉,站在講臺或椅子后,從屏幕后和別人交談,這都阻礙真正的交流。
即使只是一個放在桌上的文件夾,也可能制造距離阻礙交流。
所以,要保持“開放”。保持你的手打開、手掌向上,消除你和你的聽眾間的壁壘。
三、站立不安
站立不安說明了你感到緊張、不確定或措手不及。演講中前后搖晃,反映了一種能力與控制力的缺乏。
四、手插口袋
把手放在口袋中或手指糾纏,把手拘謹?shù)胤旁谏眢w兩側(cè),或塞在口袋里給人的印象是——你提不起興趣,不想?yún)⑴c或緊張,以致給人有點玩甩的感覺。
解決它的辦法很簡單:從口袋里拿出你的手,做些有決心的、果斷的手勢。保持兩手高于腰部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是個復雜的手勢,反映了復雜的思想,并給了聽眾對說話人的信心。
五、一動不動
有的發(fā)言者在演講過程中幾乎不動,從頭到尾都站在同一個地方,沒有任何肢體動作和眼神表情,這反映了他們很死板、緊張、沉悶、沒有魅力和活力。
演講者應該激活你的身體,而不是死守著幻燈片,要適當走動走動。大多數(shù)孩子都認為他們需要筆直地站在一個地方,但他們不明白的是,移動不僅是可接受的,而且是受歡迎的。
六、沒精打采
后仰、駝背等這些姿態(tài)往往與缺乏自信聯(lián)系起來,它們能體現(xiàn)或者被認為能體現(xiàn):缺乏投入或興趣,它們也說明你沒有權(quán)威,缺乏信心。
演講過程中應該保持抬頭挺胸。當站立時,腳打開與肩同寬,身體稍向前傾。這樣你就看起來很感興趣,更投入,更有熱情。
肩膀略向前,這會顯得你更有氣概。
頭與身體要直立,不要靠在桌子或講臺上。
七、動作虛假
肢體語言“不自然”和“做作”表明準備過度,手勢反映了復雜的思想,聽眾能從手勢中察覺到你的信心,能力與控制力,但不宜過分和夸張,要出于真情。
八、小動作多
玩話筒(筆)、跺腳等小動作只能體現(xiàn)孩子的緊張、不自信,或?qū)毠?jié)不夠關注。
用一臺攝像機錄下孩子的表現(xiàn),再帶孩子用挑剔的眼光去重看一遍。問孩子,是否發(fā)現(xiàn)了自己從未察覺過的那些令人討厭的小動作?
肢體語言和演講內(nèi)容一樣重要,如果你和孩子真正重視孩子肢體語言,不斷修正、完善孩子的肢體語言,孩子的演講的表現(xiàn)力將大大提升!
#視頻號:天第書院
PS:如果內(nèi)容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贊支持一下。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視頻號【天第書院】,以國學教育智慧為出發(fā)點,分享關于個人成長、夫妻關系、孩子教育、企業(yè)管理等干貨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