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提前干了!| 地球知識局

2023-07-22 22:21 作者:地球知識局  | 我要投稿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鄱陽湖提前干了

作者:冷夜寒星

?校稿:辜漢膺 / 編輯:果栗乘


7月20日11時,鄱陽湖代表站星子站的水位退至11.99米。據江西省水文監(jiān)測中心,這是1951年有紀錄以來同期最低水位。


今年2月下旬以來,受江西贛江等五河來水減少和長江干流水位轉退影響,鄱陽湖水位持續(xù)走低,2月27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7.9米,低于8米極枯水位線,湖區(qū)通江水體面積僅剩277平方公里,達到枯水藍色預警標準。水文部門分析,預計未來一段時期內,鄱陽湖水位仍將持續(xù)走低。


3月2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已低至7.47米

江西省水文監(jiān)測中心當日升級發(fā)布枯水黃色預警

(圖:xiaoyuka.com)▼


為什么鄱陽湖近年來鄱陽湖缺水問題愈加凸顯?想要探尋鄱陽湖枯水期生態(tài)惡化的原因,不得不先從這座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前世今生談起。


美景的背后是逐漸干涸的鄱陽湖和“縮水”的棲息地

(蓼子花海、落星墩、灘涂草原)

(圖:圖蟲創(chuàng)意&壹圖網)▼

?

大湖之成:地動山搖與江河匯流


鄱陽湖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占江西省面積近94%的地表徑流,最終都匯入了該湖,所以鄱陽湖又被江西人民親切的稱為“母親湖”。


江西省的水資源之終,匯聚多條支流

低水位時的湖泊面積約為高水位時的八分之一▼


在鄱陽湖眾多支流中,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這五條河流最為重要,它們不僅是鄱陽湖水系的主干,更是江西省人口和區(qū)域經濟中心的密集分布地帶。


江西較大的城市大多是沿著河流分布的▼


鄱陽湖水域以湖中的松門山島為界,大致可分為南北兩片湖區(qū)。北部空間被西側的廬山和東側的丘陵所擠壓,湖面較為狹窄,這與松門山島以南的諸河匯入的寬廣水域大為不同。


鄱陽湖南部寬廣為主湖區(qū)

北部狹長為入江水道區(qū)

(圖:NASA)▼


1.3億年前的燕山運動,使得廬山在隆起之時,其東南側出現大面積沉陷,形成了一個地塹型湖盆,這為鄱陽湖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地質條件。


距今6000年左右,古長江在出湖北武穴后,在今江西省北側形成了一個類似扇形三角洲的分汊水系,《禹貢》謂之“九江”,而這九江便匯注于——古彭蠡澤。



古彭蠡澤為江水所匯,其范圍相當于今長江北岸鄂東、皖西的濱江諸湖地帶。以后,鄱陽湖周邊地區(qū)開始沉陷,湖水逐漸南侵。隋朝時,彭蠡澤的湖面向南擴展至今鄱陽縣城附近。


西漢時期的“彭蠡澤”


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新彭蠡澤迅速向東南方平原擴展,奠定了鄱陽湖今天的范圍和形態(tài)。


大運河開通后,鄱陽湖則成了關系江西水運與貿易通道的生死關節(jié)。明朝以來,大運河—長江—鄱陽湖—贛江—大庾嶺—珠江(北江)—廣州的水運交通干線更是成為中國古代中后期最重要的內陸南北水運大通道。


京廣大水道示意圖▼


13-16世紀,全球地質板塊活動活躍,由于地震頻發(fā)等因素,鄱陽湖東南面下沉趨勢明顯。而加之清代以來,我國氣候處于小冰期,導致南方梅雨偏多,因此匯入鄱陽湖的地表徑流持續(xù)增加,鄱陽湖進一步擴張,進入水域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的全盛時期。


從水文特征來看,鄱陽湖是一個典型的通江吞吐型湖泊,所謂“吞”是指鄱陽湖除了容納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等河流的水流外,其在長江的吞江位置可能還會導致其“吞入”長江的部分徑流;所謂“吐”是指其融匯的諸多河流都將經由鄱陽湖“吐”入長江。


鄱陽湖巨大的吞吐量

是導致其不同季節(jié)“判若兩湖”的主要原因

(圖:google map)▼


汛期來臨時,鄱陽湖“吞”入的水量遠遠大于“吐”出的水量時,就會出現“洪水一片”的景象,鄱陽湖一年中水域面積的最大值便出現在此期間。當枯水期來臨時,鄱陽湖“吐”入長江的水量大于其“吞”入的地表徑流,這時的鄱陽湖水域面積大大萎縮,便出現了“枯水一線”的景象。


鄱陽湖水位與河流水量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河里要是沒水了,鄱陽湖可以分分鐘“瘦成一道閃電”

(底圖:NASA)▼


由此可見,鄱陽湖的湖域面積在汛期和枯水期的變化是很大,并且由于其水量最終“吐”入長江的水文特征,導致鄱陽湖的蓄水能力是較為有限的。

?

大湖之困:圍湖墾田與枯水加劇


自中古時代以來,鄱陽湖周邊的不斷擴大的農業(yè)生產活動,使得鄱陽湖水系干支流在入湖處出現淤積,特別是清朝中期以來,圍湖造田的加劇不僅侵蝕了鄱陽湖的流域空間,水土流失帶來的泥沙淤積又加速著其蓄水能力的下降。


在枯水期時淤積的泥沙更為明顯

水被泥沙分割成了一個個“小湖”

(圖:NASA)▼


南宋時期,隨著中國經濟中心南移的完成,南方地區(qū)人口的激增,廣大丘陵和湖濱地區(qū)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開發(fā)。


鄱陽湖水系諸多河流的上游地區(qū),由于毀林開荒導致水土流失,使得河流含沙量不斷增加,下游流速較緩的河道出現淤積,最終沉積在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河流的入湖三角洲前緣。


這樣的淤積使得河流在汛期行洪不暢,洪水泛濫,進而迫使河流改道?、竄串到其他水系;而五河下游由于不斷分汊,逐漸形成了鳥爪狀支流入湖。


不過河流匯入鄱陽湖形成的“大地之樹”還挺好看的

(圖:圖蟲創(chuàng)意)▼


清朝中期以來,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加快,而入湖三角洲的淤積擴展又為圍湖造田、增加耕地提供了條件。


這些三角洲淤到一定高度后,一些農民便筑堤圍墾,導致堤外繼續(xù)淤高,使堤外高于堤內,即“久圩成塘”。而淤積愈擴展圍墾也隨著推進,并逐步推向湖心,從而致使各河流的入湖口下移。這就導致鄱陽湖水域面積開始萎縮,蓄水能力逐漸下降。


遙感監(jiān)測到贛江中支入湖口三角洲擴展明顯

(圖:江西水利科學院)▼


但是受限于鄱陽湖北部兩岸丘陵地帶的擠壓,鄱陽湖周邊的農業(yè)生產用地較為有限,其規(guī)模遠不如湖南省的洞庭湖平原。


廬山的阻隔,雖然使得九江的城建沒有像湖南岳陽那樣銜江傍湖的發(fā)展起來,但是因此也從空間上壓制了歷代鄱陽湖沿岸圍於造田的勢頭,這一情況在鄱陽湖的北湖部分較為明顯。


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后

鄱陽湖的圍墾面積已不再大幅增加

(圖:江西水利科學院)▼


20世紀初,洞庭湖在泥沙淤積愈加嚴重的情況下,由于軍閥官吏與民爭地、與民爭利,見淤洲便競相圍墾,進一步加劇了湖面的萎縮越來越小。到1983年時,洞庭湖更是縮小到了2691平方公里。由此,鄱陽湖得以超越洞庭湖,成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


浩浩湯湯的云夢澤只停留在了史書的記載中

(圖:《湖南省地圖冊》)▼


在江西綠色崛起的發(fā)展戰(zhàn)略實施中,鄱陽湖的生態(tài)建設得到重視。但是隨著近年來長江干支流和匯入鄱陽湖諸河上游水庫等水利設施的不斷興建,使得鄱陽湖又面臨著新的生態(tài)危機。


這些水庫群,為了緩解當地枯水期出現的各種農業(yè)生活和居民生活的缺水問題,紛紛在汛后期進行蓄水。


這樣在枯水期,不僅長江干支流和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等河流下泄至鄱陽湖的水量銳減,其由于水利樞紐的攔阻,這些河道日常下泄的水體含沙量也大大降低,這樣下泄清水沖刷下游河道,使得河道不斷下切。


建國以來鄱陽湖區(qū)部分圩堤分布

(底圖:NASA)▼


這樣一來,下游河道的儲水容積雖然得到了提升,但是鄱陽湖在這時,便出現了“吞”入的水量不算減少,“吐”出的水量卻在增多的狀況。由此以來,鄱陽湖秋冬水位持續(xù)下降的情況,鄱陽湖枯水期一年比一年提前。


而鄱陽湖枯水期極枯狀態(tài)的加劇,帶來了一系列生態(tài)問題。不僅沿岸的廬山市、都昌縣等地區(qū)城鄉(xiāng)供水矛盾不斷加劇、農業(yè)灌溉取水愈發(fā)困難,并且航運交通受阻,枯水期船只通過能力大幅下降。


鄱陽湖的極枯狀態(tài)下

能走的不是船而是人了

(圖:圖蟲創(chuàng)意)▼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鄱陽湖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出現了退化趨勢。湖區(qū)內魚類資源和沉水植物因此不斷減少,而候鳥因為無法從天然濕地覓取足夠的食物,只能向人工濕地轉移,從而導致數量和種群的減少。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江豚,因為活動空間的壓縮,導致其或因缺乏食物餓死、或被船只螺旋槳擊打受傷致死情況時有發(fā)生。


鄱陽湖若不想失去江豚的微笑

就必須重視起目前的生態(tài)問題

(圖:圖蟲創(chuàng)意)▼

?

大湖之危:極值干旱與用水緊缺


2022年6月下旬至11月中旬,江西省遭遇歷史極值干旱,不僅無雨日數處于歷史高位,平均降水也偏少了6.7成,達到了歷史同期最低位;而這期間江西省平均氣溫、高溫日數均排歷史同期最高位。


從夏天旱到了冬天

去年下半年的江西不好過

(圖:國家氣候中心)▼


受這場歷史極值干旱的影響,2022年9月23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退至7.10米,跌破歷史最低水位;11月17日,鄱陽湖水位跌至6.46米,再次刷新最低水位紀錄,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屢創(chuàng)新低。


2022年星子站的水位過程線明顯左移

且六月底以來的水位下降速度非??歙?/p>


和隔壁洞庭湖一起干了

(圖:江西省水文監(jiān)測中心)▼


到11月17日更是到了水位史低

(圖:江西省水文監(jiān)測中心)▼


由于干旱天氣的加劇和鄱陽湖枯水期的延長,去年11月底、12月初,受冬季西北季風的影響,呼嘯而來的北風將因枯水而裸露大片鄱陽湖湖底的泥沙刮到了南昌,使這座湖泊與濕地環(huán)繞的南方省會遭遇了數日揚沙天氣。


南昌少見的空氣質量指數爆表▼


到2023年春節(jié)前夕,隨著幾股冷空氣的南下和降雨的陸續(xù)到來,江西省內不少地方的干旱預警才陸續(xù)解除。鄱陽湖也一度在2月中旬實現了水位回漲,2月15日監(jiān)測到其水體面積明顯變大,較1月31日水體面積增大了約57%,缺水情況得到一定的緩解


好不容易回歸了湖的樣子

(圖:央廣網)▼


但是從過去的整個2月來,江西省降水情況仍舊偏少,并呈前多后少態(tài)勢。而未來一周,江西省大部分地區(qū)仍以晴或多云的天氣為主,氣溫將持續(xù)偏高,降水相比常年同期也明顯偏少。在去年大旱中還沒有“恢復”過來的鄱陽湖,又將面臨新一輪的缺水危機。


短期內江西還等不到能“解渴”的大降雨天氣

(圖:中央氣象臺)▼


國家衛(wèi)星氣象中心FY-3D氣象衛(wèi)星監(jiān)測顯示,2月27日,鄱陽湖水體面積約1044平方公里,鄱陽湖水體面積較近十年同期平均值相比減小了約21.8%,與去年同期相比,水體面積縮小了約30.5%,達到近10年來同期面積最小值。


(圖:國家衛(wèi)星氣象中心)▼


干旱高溫天氣的持續(xù),是造成鄱陽湖枯水狀況的加劇并不斷持續(xù)的主要原因。


而鄱陽湖流域是整個江西省人口分布的主要區(qū)域,在持續(xù)干旱面前,鄱陽湖上游的眾多城市只能通過大壩等水利設施攔蓄江河水體來保障供水安全。例如去年9月南昌市為了保障城區(qū)供水安全,不得不于去年9月在贛江南昌段建設臨時抬水圍堰工程(去年11月底已拆除)抬高贛江水位來保障供水。


為保障居民用水

抬水圍堰只是不得已之舉

(圖: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這些水利設施的在上游的蓄水、抬水必然會加劇鄱陽湖湖區(qū)的缺水狀況。而不蓄水、抬水又將威脅近2000萬人口的供水安全。


在電影《流浪地球2》中,寧理飾演的馬兆曾說:“沒有人類的文明,毫無意義”。同樣,不考慮人類生存的生態(tài)保護,則是對人存在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的徹底否定。


2022年,在驟然而至的干旱面前,江西省2769次的人工增雨都顯得微不足道。如何將“洪水一片”的鄱陽湖調蓄給“枯水一線”的鄱陽湖,這個時空調蓄的難題仍亟待科研工作者和建設者們去挑戰(zhàn)、去突破。


參考資料:

1.《鄱陽湖研究》編委會:《鄱陽湖研究》,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8年。

2.鐘起煌主編:《江西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劉志剛:《鄱陽湖發(fā)展演變及江湖關系變化影響》,《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5年第5期。

4. 唐國華、胡振鵬:《明清時期鄱陽湖的擴展與形態(tài)演變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

5.《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為何難產》,《中國科學報》2021年3月21日。

6.王建華、劉歡:《世界6%的水資源養(yǎng)活著世界20%的人口!我國水資源可供利用的到底有多少?》,《知識就是力量》2021年第3期。

7.李青:《歷史上的鄱陽湖與江西經濟》,2012年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8.《鄱陽湖水體面積“縮水”至近10年同期最小 網友:怎么又枯了?》,中國天氣網。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蟲創(chuàng)意

END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提前干了!| 地球知識局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大田县| 龙井市| 天台县| 广宁县| 大田县| 安多县| 类乌齐县| 曲靖市| 金溪县| 浦城县| SHOW| 瓮安县| 东光县| 桦川县| 东丰县| 延川县| 新绛县| 常山县| 南昌市| 天津市| 保定市| 辰溪县| 永靖县| 永兴县| 亳州市| 台安县| 日土县| 和龙市| 连平县| 大宁县| 丰都县| 墨脱县| 张家口市| 涟源市| 安徽省| 怀远县| 泽库县| 乐至县| 澄迈县| 栾城县| 全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