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胖:刪除90%的好友,是現(xiàn)代社交最“理智”的選擇


在很早之前,我就發(fā)現(xiàn)——
?
我們在填寫一些表格的時候會看到“社會關系”一欄,這個“關系”往往被“親人”“配偶”填充,除了需要用到好友驗證找回密碼和借貸之外,“朋友”被第三方驗證的機會很少。
?
“誰是你的朋友?誰是你的敵人?”
?
這個問題不見得非要運用于運動,也可用來體察生活。
?
微信時代來臨之前,從校友錄到電話簿,QQ到MSN,很多人都隨著一個又一個通訊載體的更換而漸漸消失,以前我特別悲春傷秋時會以為那是不經意遺失的時光,如今我倒覺得:
?
這是人生的成熟。
?
或者十分不感性地說:
?
這是前行中不斷揀選的必然。
?

01
?
浙江杭州某校女生在臨近畢業(yè)時刪除了90%的老師和同學,她認為“跟這些人以后的交集幾乎為零,留著也沒什么用,和他們的關系純粹是塑料同學情,所以只留下來兩個真的關系很好的同學。”
?

至于其他人,她給大家統(tǒng)一發(fā)了私信“后會無期,禮貌互刪,祝好?!?/p>
?
師生們對她的反應如下:
?
有些順其自然,有些重新添加——只是為了在驗證時能夠罵她一句“神經病”。
?
不過在我看來,這也證實了這位女生的正確。
?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句話在印證物質生活方面也許沒什么大問題,但在檢驗精神生活時我認為倒有些遺憾:
?
如今,我們的生活,除了跟陌生人互訴衷腸外,“友情”竟真的愈發(fā)廉價直到可以忽視。
?
而涉世未深或內心十分不夠強大的人總愛跟我強調一件事:
?
我微信通訊錄里有很多人,甚至需要定期刪除一些才能添加新的朋友。
?
看起來很棒,人緣很好,實則并沒什么卵用。
?
“我認識很多人”和“很多人認識我”同樣也是兩個概念。
?

在“認識”的界定中還存在“有沒有用”的定義。
?
陽春白雪們最愛的人文理念是“溫柔”,如歲月如歌的溫柔和情感至上的溫柔。實際上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人出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價值交換”才會決定誰才是最后留下來的人物。
?
所以“刪除好友”同樣也應和了其他話題:
?
一、“好友”的純度有多“純”?是那種各類社交賬號彼此都知曉,還是短期利益價值驅動下的“好友”?
?
二、朋友圈和“朋友圈”交互“變現(xiàn)”的價值有多高?
?
三、是否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能夠做到不分組的那種?
?
四、如今這么熱的天,還能一條消息就出來聚會的“生死之交”有幾個?
?
以上,都是“好友”的界定標準。
?
如果上述檢驗一一符合標準,可能就是朋友,否則只是“朋友”——
?
我認識人家,人家未必“認識”我。
?
說句理智到殘酷的話:
?
90%甚至稍微再高一些的人對于你我而言都是階段性的朋友,當某一處利益點達不到滿意值(如交互價值、異地聯(lián)系、階層分化)時,疏離、遺忘甚至刪除都是必然的結果。
?
換而言之一句話:
?
你沒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
重要到值得別人留著一個可能隨時會窺探、議論自己生活的“閑雜人等”躺在好友通訊錄里。
?
什么?可以分組可見?
?
不好意思,連分都懶得分。
?

02
?
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關系往往只有一個微信作為最主要的溝通方式。
?
它脆弱又充滿危險,暗藏危機又充滿希望。
?
每個人在擁有微信后會發(fā)現(xiàn)其實生活中有超過半數(shù)以上的人會隨著時間流逝漸漸沒了聯(lián)系。而維系情感唯一的方式就是彼此間的價值體現(xiàn)。
?
任何人之間值得相互關注并長期保持特定關系的動因只有三種:
?
情感價值、情緒價值和互利價值。
?
情感價值是顯像的,如父母和親戚,除了個別狠人以外,幾乎沒有人能刪除他們。這是先天情感,然后是愛人和子女,這類是后天情感。
?
情緒價值就比較靠近“朋友”的界定了,對方能提供并讓人心情愉悅,無論什么方式,三觀相同,一切皆有可能。
?
互利價值也是“朋友”,這一類則屬于“分組區(qū)”達人專愛。信息傳遞、互通有無,共通牟利,還可以當各種“搭子”,不過同上,這么熱的天可能叫不出來一起遛彎,畢竟彼此間的連接是階段性的互利。
?

這三種價值有任何一項失去了其意義和作用,都沒有保留的必要。
?
反對女孩刪除師生好友的人表示:
?
“為什么要刪掉?你怎么知道他們以后有沒有用呢?”
?
你看,反對的出發(fā)點依舊不是珍惜友誼,而是“有用”。
?
所以“珍惜”或“重感情”的另一層解讀也說明女生是明智的,她早早地通曉了社交和人生的潛規(guī)則,提早擺脫了無效連接和看似“濟濟一堂”的擁擠感,但她還是做錯了一件事:
?
無需提前告知對方“后會無期,禮貌互刪,祝好?!?/p>
?
因為——
?
刪了就刪了。
?
你沒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

結 語
?
“女生刪除90%的師生”和“你知道朋友的所有社交賬號嗎?”這兩個話題都曾登頂熱搜。
?
它們都在反映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關系和交流程度。
?
就像有些人一直疑惑為什么以前“車遲船慢”卻在“一封封信件互達”的年代還能保持高尚的感情和純粹的友誼,如今隨便點開手機就能找到對方,卻總是聚散無常貌合神離?
?
我注意到很多社交平臺上都有一些功能設置:
?
屏蔽好友自動搜索功能、隱藏點贊、關注和收藏功能。
?
大家都希望在一個未知的時代里當“隱形人”,都不愿意在所有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喜好,把自己變成一個個孤島。這可能也是現(xiàn)代社會高度發(fā)展的物質文明下所有人都在經歷的精神變化。
?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揀選”彼此最直觀的態(tài)度就是上述的三類價值,沒有人打算認真經營時間和感情,階段性的價值在成熟的人眼中自然分得清主次:
?
有用的留著,沒用的就刪了。
?
承認吧,無論是否刪除好友,我們都很自我,無暇顧及,也不像顧及別人的感受。
?
而“我認識很多人”,可能只是自卑者在生活面前唯一支撐自己前行的理由。
?

(免責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以便立即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