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的打工,茍且的活著,然后呢?

今天早上看新聞報道,說是大年初五,也就是破五之后,返工潮會來。
報道中的信息,大多來源于對看起來像打工人的人,和打工人的采訪,他們對未來大多充滿著似有似無的希望,即便有些人在回答類似“明年打算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時,也能夠保持禮貌,并以善意的態(tài)度告訴拿著話筒的人:
我會努力的,就這樣。
返工潮意味著很多回家過年的人,會回到他們賺錢討生活的地方,這看起來是一場很無奈的旅途,只不過現(xiàn)如今,很多聲音會刻意美化這種背井離鄉(xiāng)的人生,有人稱之為“恩惠”,說是打工人有工作是他們的福報,也有人說這是他們改變命運的機會,
好像他們把壓力和祝福都塞進了打工人的行囊,讓他們背起他們不想要的壓力,背起他們不在乎的希望,哪怕身邊的聲音震耳欲聾,也無法阻止他們面對自己不得不面對的未來:
為了生存而奔波已經(jīng)成了許許多多底層求生者默認的求生模式,
出賣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成了一種“合情合理”的虧本交易。

這幾年的心靈雞湯,從訓(xùn)話意志到馴化人性的變化,正在悄然被越來越多的人被迫接受,與此同時,廢話式鼓勵也成了一種流行的輿論趨勢,比如在人口問題上,各路專家紛紛表示“只要你們生,人口增長就不是問題”,仿佛生育問題就像是一個按鈕,以前有問題是因為忘了按,現(xiàn)在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按下按鈕就可以了。
按下按鈕就能解決問題的邏輯挺起來愚蠢的十分可笑,但這樣的邏輯正在被更多的管理者和權(quán)威者所接受,當(dāng)然,他們也并不是完全不清楚解決問題靠的是人,只不過他們并不在乎這些人怎么去做,或者說,他們是不是愿意去做。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接觸過的一位飼養(yǎng)家禽的養(yǎng)殖戶,在談及養(yǎng)殖心得的過程中,對方給我講過這樣一個道理,
我買了飼料養(yǎng)著他們,不就是等他們長大了,我給他們宰掉然后賣錢么?
雖然這個道理乍聽起來有些粗鄙不堪,但想想“按鈕原理”的邏輯,也不難得出一個與這位養(yǎng)殖戶類似的結(jié)論:
我給錢了,那他們?yōu)槲屹u命不挺合理的么?
至于這個錢給的多不多,要求過不過分等等一系列問題,在他們眼里都不過是“賣錢的工具”,盡管這個世道對人生意義的價值需求和意義實現(xiàn)提出了“琳瑯滿目”的解決方案,但歸根究底大多數(shù)的方案都跟錢有關(guān),
跟錢有關(guān),就導(dǎo)致了對于普通人來說,為錢奔波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的不斷膨脹,導(dǎo)致了越來越多的人生,
只跟錢有關(guān)。
沒了精神上的追求,或者說,無暇顧及精神上的追求之后,人們對于打工這個行為的理解,就如同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跟什么人說什么話,要學(xué)會放棄和妥協(xié)一樣,成了一種基于生存需要的本能反應(yīng)。
人們不會去追問什么,人們也不會對于現(xiàn)狀提出更多的為什么,
這并不是因為他們能夠解決所有的為什么,
而是因為他們對問題的結(jié)果,早就不在乎了:
麻木與失望,給了他們所有問題的答案。

打工,活著,
然后,沒有然后了。
這是一種對絕望的妥協(xié),妥協(xié)的是一生,很多人的一生,他們的價值觀,他們所需求的幸福感,他們存在的種種,
他們曾經(jīng)生活過的氣息,他們現(xiàn)如今所感受到的那種看不到頭的挫敗和不斷麻痹自我的微笑,走過,遇到過,在路上,在空曠或擁擠的地方,他們因存在而留下的痕跡,
正在漸漸消亡。
好像每個人都有不在乎的理由,但他們都曾經(jīng)為了去證明什么而活過:
他們只是被否定的太久太久,
他們被抹去的東西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