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住房情況,遠比想象中復雜

中國究竟有多少套房子,又有多少房子在空置,一直以來都沒有明確答案。
當然,七普數據也沒有給出具體數字,畢竟這還是基于現有人口的現有住房統(tǒng)計的,那些空置房屋無法統(tǒng)計在內。
但中國人的整體居住情況,可以窺得一斑。
七普數據中公布了全國的家庭戶的住房情況,包括間數、面積,因此我們也能計算出戶均面積和人均住房面積。

需要注意的是,表中統(tǒng)計的范圍僅有4579萬戶,而全國總體家庭戶達到4.94億戶。因此,年鑒中的統(tǒng)計數據并非整體情況。
以全國數據來看,4579萬戶家庭,擁有50.99億平方米的住房面積,戶均面積111.4平。
按照每個家庭戶2.62人計算,中國的人均住房面積為42.5平。
31個省市中,15個省市的人均住房面積都超過了全國水平。
江西戶均面積165平、人均面積56平,排在第一位,也是唯一一個超過50平的省份。福建、西藏、湖南、廣西、湖北人均住房面積超過48平,排在前六位。
而上海的人均住房面積32平,全國墊底;北京的人均面積也不過35平。兩個超級城市,住房壓力可想而知。
有人會發(fā)現,這里的戶均面積很高啊,跟平常所聽所見不太一樣?。?/p>
那是因為,上面這張表里統(tǒng)計的是全國范圍,包括城市和農村。而農村內有大量的宅基地自建房,面積一般都比較大,從而會拉高平均值。

以全國來看,城市內(包括縣城)戶均面積92平,比全國范圍戶均面積下降近20平。人均住房面積36.9平,比全國范圍人均面積下降近6平。
很顯然,在城市內的居住面積,比農村更為狹小。
31個省市中,18個省份的人均住房面積超過全國水平。
西藏超過52平,排在第一位;湖南、河南、云南、湖北、江蘇、青海、陜西、江西都超過40平,緊隨其后。
而這18個省份,除了江蘇、山東、河北3個東部省份外,其余都來自中西部。
這也和中國人口密度從東到西逐漸降低,基本吻合。
城市范圍內墊底的省份,變成了廣東,人均住房面積29平,也是唯一一個低于30平的省份。上海、海南、北京的人均住房面積,都低于35平。
盡管這么計算不是特別嚴謹,且“平均”的狀況很難指代真實,但大致還是能觀察到:
隨著中國城鎮(zhèn)化的高歌猛進,越來越多人進城買房,居住條件變好了,但居住面積卻隨之下降,在東部的大城市,尤為如此。
如果按照建筑層數看,全國住在多層(7層以下)房屋的家庭最多,占了近53%。

在城市中,多層房屋家庭的占比甚至接近57%,占了一半還多。而房地產大潮帶來的高層建筑(8-33層),僅有35%,比想象中少得多。
城市中的平房僅占6%,一般多為城中村或老式住宅。而超高層(34層以上)最少,僅有1.4%。
這主要跟我國的建筑規(guī)定有關?!睹裼媒ㄖO計通則》對超高層的定義在于是否超過100米,超高層在消防設計、結構設計、施工工藝等方面比普通高層的要求要高出太多,間接導致房屋建造成本大幅增加。
因此,大多高層住宅大都選擇100米的臨界線設計,層高2.9米左右,這樣就誕生了大量33層的住宅。

而在鄉(xiāng)鎮(zhèn)和農村,建筑層數的結構就大為不同。
在鄉(xiāng)鎮(zhèn),住在多層建筑的家庭占比近61%,平房23%,兩者之和達到84%;在農村,住在平房的家庭占比55.5%,多層占43.3%,二者之和已經接近99%,高層和超高層在這里幾乎不存在。
畢竟,中國的房地產大潮,核心還是在城市中。
之所以說中國的住房情況復雜,一多半原因在于中國的房產類型太過復雜。

在七普年鑒中,住房來源就有自建住房、購買新建商品房、購買二手房、購買原公有住房、購買經濟適用房、租賃住房、廉租房公租房、繼承或者贈予住房等等。
自建住房家庭占比46%,購買住房家庭占比34%,租房家庭占比14%,基本就是核心的三大住房來源。
而自建住房能占比接近一半,仍然是因為農村大量自建房的存在。

把城市和農村的住房來源家庭戶數作以對比,就會發(fā)現天壤之別。
城市中,購買住房家庭占比58.4%,租房家庭占比25.5,而自建住房僅占10%。
也基本可以理解為,如今城中村的家庭戶數,只剩下了10%。
而在農村,自建住房家庭就占了89%,這里基本上沒什么商品房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