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史、環(huán)境史和災難史的視角看人類世 8.23

感謝這位陶寺文化傳人UP,我也忘了是什么時候開始關注的了。2022-8-27 09:59:07
2021年11月24日 00:46
感謝你的關注,希望你在B站變得更強!
了解一下中國人民大學2022-8-27 10:11:36

The Anthropocene
Through the len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and Disaster History
互聊女兒0:01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中國人民大學
Beida 北大。
Peking 燕京
Nanking 南京
Helmuth Trischler (Deutsches Museum and Rachel Carson Center)
大家好啊,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下午好,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到德國慕尼黑大學科技史人文現(xiàn)代史教授Helmuth Trischler給我們做報告。
他是慕尼黑大學科技史現(xiàn)代現(xiàn)代史教授
國際比較視野中的知識社會、創(chuàng)新文化。
科學技術與歐洲的一體化。
交通史、環(huán)境史。
7部專著,英文、德文。32部論文集,167篇論文。另一位同事很忙,他也很忙hhhh
代表性論文有:
循環(huán)與回收,可回收
教學科研外,還擔任了2個機構的重要職位。其中一個是位于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研究部主任。他實際上是,另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環(huán)境與社會研究中心的主任(Rachel Carson Center)歡迎來到人新世(Anthropocene)
Currently: 科學人文與公眾之間——關于人新世的辯論。
Crystal 毛瑟——長期的合作關系。2012年開始,每年人民大學召開一次環(huán)境國際會議。2022-8-27 10:08:51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今年是Trischler,明年就是毛赫教授。2022-8-27 10:09:34
。。。。。。。。。。。
咱自古以來也有不少的概念,包括天人合一等,可以透入印第安人的研究,為什么沒用出來呢?2022-8-27 10:10:03
Of course he only understood the names.
Good afternoon at the time
沒人用微博知乎搞學術2022-8-27 10:11:21
Fun memories about China.

這個可能不是我所期待的“人文”。這是現(xiàn)代學術的認識。2022-8-27 10:16:04
2022-8-27 1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