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交流: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
應好友邀請,與他的高中學生開展三次閱讀交流活動,此為第一講的PPT。主要閱讀篇目是魯迅的經(jīng)典文本《吶喊·自序》《狂人日記》《阿Q正傳》,淺談了一下中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與古典短篇的區(qū)別,魯迅及其作品與中國革命之間的關(guān)系。 從反饋來看,交流的效果還算不錯。與新生代聊聊魯迅,也是一次非常珍貴的體驗。 魯迅對于啟蒙與革命都抱有非常復雜的觀感,并不是贊成/反對的二元對立思想可以概括的。 最讓我感動的仍是魯迅的反躬自省,他既希望不斷召喚出能夠推動社會變革的“精神界之戰(zhàn)士”,又對于“狂人”與中國社會的脫節(jié),對于難以把握阿Q們的靈魂有著深刻的自覺和反思,后者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異常缺乏的思想品格。 魯迅一生的文學理想可以用“探尋心聲”來概括。重新閱讀被尊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開山之作的《狂人日記》,我認為仍然值得追問的是:《狂人日記》除“我”之外的村人,他們的“心聲”是否同樣重要,其語言、行為、心理活動的內(nèi)在尺度何在?以文言為表征的“舊文化”的合法性、“常俗”世界的合理性該被完全取消,還是說應予以更為妥帖的揚棄和再造?換句話說,村人難以與“我”的“心聲”共情,可是,“我”對村人的“心聲”同樣無法抱之以內(nèi)在的“理解之同情”,這不正折射出彼時國人“心聲”的高度差異性與內(nèi)在復雜性,以及魯迅探尋“心聲”的難題性所在嗎? 在這一意義上,魯迅所推崇的啟蒙和心聲,其核心價值在于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激發(fā),所謂真理并不是指某種現(xiàn)成、權(quán)威的結(jié)論或答案,真理只可能產(chǎn)生于相互辯駁、彼此對話的過程之中。 這也仍是當代中國必須直面的問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