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筆記13(課程組織)
課程設計概念(選)
以一定的課程觀為指導,制定課程標準,選擇和組織課程內(nèi)容,預設學習活動方式的過程
課程設計的模式
目標模式(泰勒)
過程模式(斯騰豪斯)
情境模式
制約課程開發(fā)的因素
社會政治經(jīng)濟制度和文化發(fā)展水平
學科(知識)特征和性質(zhì)
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和其可接受性
(口訣:學生在社會上學知識)
(之前所學的學制,教育目的也是這幾個層次)
課程目標
概念
課程本身要實現(xiàn)的目標和意圖
是確定課程內(nèi)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
確立的依據(jù)
對學生的研究(學習者的需要)
對社會的研究(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
對學科的研究(學科的發(fā)展)
三維課程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強調(diào)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
過程與方法目標(突出的是學會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聯(lián)動之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知識,情感,動作技能)
課程內(nèi)容(重點)
1.課程內(nèi)容組織形式
直線式vs螺旋式
縱向組織vs橫向組織
邏輯順序vs心理順序
2.課程內(nèi)容的文本表現(xiàn)形式
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編排的總體規(guī)劃)
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由培養(yǎng)目標,教學科目的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與學周安排
作用:指導學校教學活動的依據(jù)
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是課程計劃的具體化)
課程計劃的分科展開
作用:編寫教材,評價,考試命題的依據(jù)
教師教學的直接依據(jù)
教材
主體部分:教科書,講義
作用: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
? ? ? ? ? ?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jù)
課程評價
主要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泰勒? 關注計劃,關注預期)
目標游離評價模式(實際的結果,關注實際,關注非預期)
cipp評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