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人物微論-黛玉


黛玉的悲劇不知道從《紅樓夢》這本書問世以來感動了多少人,多少人為林妹妹而流淚不已。多少人贊頌林妹妹是時代的先行者。特別是近世以來,林妹妹越來越被賦予了時代的特點。不過,反觀書中文字,似乎有這么幾點,文字是和后人讀者的感受是不重合的。
第一,黛玉在賈府中所受到的待遇。
黛玉被人們所同情,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人有一些——甚至是比較多的——都認為黛玉在賈府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特別是相對于寶釵來說,她受到了不公,甚至是“非人”的待遇。
大致說來有這么幾件事情:賈府給寶釵過盛大的生日,黛玉沒有;抄撿大觀園,寶釵住的地方沒有查抄,而黛玉有;黛玉在葬花吟中寫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讓我們重新審視這么幾件事情。首先,賈府給寶釵過生日,而且是高規(guī)格的是不是就是優(yōu)待寶釵而慢待黛玉?不是的。在全書中,寫到過生日大排場的有哪些人呢?有賈敬,有寶釵,有鳳姐,有賈母,唯有此四人而已。寶玉的生日也過得十分隆重——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但是那次是私下的,而不是府中家辦的。其他人,沒有寫到過生日的。所以,我們能說黛玉因為沒有那樣隆重的過生日就是慢待她?寶玉如此金貴之人都沒有過,探春、迎春、惜春這樣的小姐也沒有過,王夫人、賈政、賈赦也沒有過,是不是都是在慢待他們呢?況且,那次給寶釵過生日也是事出有因的,那次是寶釵將笄之年,成年禮。這是需要些不同的對待。其實,書中寫得明白,賈府中何嘗忘記過黛玉的生日。就在那次為寶釵過生日前,鳳姐為了這件事情和賈璉商議的時候,賈璉就說:“往年怎么給林妹妹過的,如今也照依給薛妹妹過就是了。”很顯然,賈府中對于黛玉等這些小姐公子的生日都是有定制的。其二,在金釧死后,為了表示厚待,王夫人想給金釧一些好的衣服,王夫人說:“誰知鳳丫頭說可巧都沒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兩套。我想你林妹妹那個孩子素日是個有心的,況且他也三災八難的,既說了給他過生日,這會子又給人妝裹去,豈不忌諱。”這里也很明白地寫了,對于黛玉生日,賈府是有表示的。所以賈府中根本沒有在生日這個問題上慢待黛玉。
再來看抄撿大觀園。抄撿大觀園,唯獨是跳開了寶釵的蘅蕪苑,將寶釵和黛玉區(qū)別對待,這也根本不是因為有意在殘忍對待黛玉。因為,很明顯的是,這次查抄,除了寶釵,其他園子里的主子們哪個躲過了?寶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紈,都沒有放過。怎么能說因為避開了寶釵而有去黛玉房里查抄,就是在輕視黛玉呢?沒有查寶釵,鳳姐說得很明白:“要抄檢只抄檢咱們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斷乎檢抄不得的。”這里也充分表明,賈府中待黛玉是和自家人一樣的,完全看作是自家的小姐,不當做是外人,不當做是親戚。這也是給寶釵過生日,而沒有給黛玉過生日的另外一個本質的原因。作為自家的小姐,迎春、探春、惜春都沒有過過盛大的生日的。
最后關于“風刀霜劍嚴相逼”是不是賈府對于黛玉不公待遇的證據(jù)呢?也完全不是的。黛玉寫葬花吟是有背景的。背景就是自己晚上去找寶玉,但是吃了閉門羹,而且更巧的是,當時卻是寶釵在里面和寶玉一起,所以黛玉感到十分失落。黛玉是個十分敏感的人,但是這種敏感是有些過度的。當時在門外,黛玉聽聞里面有寶釵和寶玉的聲音,她是這么想的:“必竟是寶玉惱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嘗告你了,你也打聽打聽,就惱我到這步田地。你今兒不叫我進來,難道明兒就不見面了!”黛玉根本就是誤解整個事情。而這種誤解,黛玉是一直耿耿于懷的,再加上金玉之說,黛玉更不能自已。她把這些誤解或許還有給寶釵過生日等合在一起,加上自己雙親亡故寄居在賈府,結果就導致自己認為自己是被輕視的,是不受重視的。而這其實是她自己的一種不客觀的自我感受。黛玉是將自己看作是弱者的,而這就直接導致她的不自信,以及由此而生的不安全感。賈府對黛玉是很好的,不光是看作自家的小姐,而且十分體面。當有其他王府貴客要看看賈府的小姐時,是將黛玉叫出來見人的,迎春惜春這樣的正經的小姐反倒是沒有。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是極有體面的,但是因為送宮花而被黛玉奚落了幾句;寶玉的奶媽李媽媽因為賈府中向來是比較尊重這些奶媽而顯得有些肆意,其他人都有些敢怒不敢言,黛玉卻敢于說她。這不僅在說黛玉是個直性之人,也說明了黛玉在賈府中很受重視優(yōu)待,一般人是不敢有所造次的。
另外,黛玉的詩才,在賈府中實際上是得到尊重的,而黛玉的才學也是在賈府這樣的環(huán)境中得到發(fā)揮的。湘云也是很有才情的,但是不難想象,她在自己的史家那邊,是可以這樣縱情的。湘云唯有在賈府這里才能得到才情的綻放。同樣,這也適用于黛玉。沒有賈府這樣的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黛玉的才情如何能得到發(fā)揮?還有一點就是,第一次的詩社,是探春起頭的,李紈自告奮勇做的是社長,寶釵也是積極參與其中。而探春、李紈和寶釵都是我們認為是恪守禮法之人。她們對于詩社這樣的不認為是女子正經事的事情如此熱心,不也是說明賈府的氛圍是很寬松的,不是那種嚴格禮法名教的家庭。
時常我們看到在論述黛玉和賈府關系的時候,多有人說,黛玉不見容于賈府,特別是黛玉的自由的思想。但是實際呢?從來到了賈府里,黛玉就沒有被要求讀女教之書,賈府也沒有請一個私塾給黛玉,規(guī)范她的思想,黛玉是隨性而成長的。當那次行令的時候,黛玉情不自禁而說出了《西廂》之句子后,當場的賈母、王夫人等人都沒有在意。她們是不知道嗎?或許吧。不過賈府中演出《西廂》的戲劇是很多的。以賈母之見識,她應該是知道《西廂》《牡丹》等故事的。賈母雖是說了一通才子佳人故事的虛假性,但是重要的不是她反對其中的自由戀愛,而是認為這些故事荒誕不經,不經推敲。防微杜漸還在其次。還有,在抄撿大觀園的時候,在黛玉那兒,抄出了些寶玉的東西,按說,這有些越禮了,但是鳳姐十分輕描淡寫的,說:“寶玉和他們從小兒在一處混了幾年,這自然是寶玉的舊東西。這也不算什么罕事,撂下再往別處去是正經?!币环矫妫区P姐并不真心想抄撿;二則,鳳姐確實不認為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再次,賈府也沒有在婚姻問題上如何壓制黛玉。如果要承認黛玉有追求婚姻自主自由的行為被壓制了,那么就要有黛玉婚姻不能自主不能自由的證據(jù)。可是證據(jù)在哪兒呢?黛玉的父母雙亡了,父母這邊根本沒有給黛玉指定一份婚姻。黛玉現(xiàn)在居住在賈府中,賈府是不是為黛玉指媒了?也沒有的——至少前80回中是沒有的。既然根本沒有人為黛玉指定婚姻,那么怎么會有妨礙黛玉的婚姻自主和自由呢?即使是黛玉和寶玉之間懵懵懂懂地談戀愛,也沒有受到賈府中長輩的粗暴干涉——至少前80回中,沒有限制黛玉和寶玉之間來往交際的描述。況且,那次紫鵑對黛玉說:“趁早兒老太太還明白硬朗的時節(jié),作定了大事要緊。俗語說‘老健春寒秋后熱’,倘或老太太一時有個好歹,那時雖也完事,只怕耽誤了時光,還不得趁心如意呢。……若娘家有人有勢的還好些,若是姑娘這樣的人,有老太太一日還好一日,若沒了老太太,也只是憑人去欺負了。所以說,拿主意要緊。”從這話可以看出,黛玉其實是在婚姻問題上有自主權的,紫鵑讓她去借助賈母來實現(xiàn)和寶玉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在說,黛玉可以自己指定自己的意中人,而不是全憑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所以,所謂賈府苛對黛玉,以及限制、壓抑、扼殺了黛玉的思想和自由,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黛玉如同寶玉一樣,是封建禮教的叛逆,反對仕途經濟。
幾乎是所有關于黛玉的評論,都會將黛玉看作是封建禮教的叛逆者,有人說黛玉:“她是高度的文學天才,清醒的哲學頭腦,高尚的青草,真摯的熱情,她鄙視封建文化的庸俗,她詛咒八股功名的虛偽,她不諂上驕下,不貪圖富貴,她用生命來爭取她的理想,不屈服不投降,不同流合污,為了堅持自己完整的人格與幸福的愛情,她斗爭到最后一分鐘。”又有人說黛玉:“江南沿海一帶市民階層和小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熏陶著少年的黛玉,在她心底播下初步的民主意識種子,并逐步發(fā)展起了強烈的個性和叛逆封建禮教,追求婚姻自主和自由的精神”。這樣的一些評述論斷是充斥著從近代以來的時代的,也是我們最常得到的關于黛玉的評述。但是,仔細閱讀文本,并琢磨,曹公筆下的黛玉,絕非是這樣的一種叛逆形象,或者說,黛玉或是具有某些特征,但是這些特征并非黛玉這個形象的完全形態(tài),很多是基于時代的需求而被我們后人所賦予的。例如黛玉是不是就是反對仕途經濟,這就是很值得重新探討的。黛玉對于仕途經濟如何的態(tài)度,書中是沒有明寫的。書中只是通過寶玉的口,提到過“林姑娘從來說過這些混帳話不曾?若他也說過這些混帳話,我早和他生分了。”寶玉所說的混帳話,就是湘云和寶釵所提到的仕途經濟。黛玉固然是沒有跟寶玉說過仕途經濟這樣的不受寶玉喜歡的話,但是這就說明黛玉是和寶玉一樣的,反對仕途經濟?這種邏輯有些勉強。黛玉不跟寶玉說這些,主要是因為她知道寶玉不喜歡這些,但是這根本不能說明黛玉自己對于仕途經濟的態(tài)度。而且我認為,黛玉根本不會反對仕途經濟和科舉功名。為何呢?首先,黛玉的父親林如海“便從科第出身”,黛玉要是反對科舉功名,豈不是反對她的父親,將她父親也看作是“祿蠹”了。這是不可能的。黛玉跟著賈雨村學習的時候,連母親的名字都要避諱,難道會去反對她父親?第二,黛玉能有十分了得的文學才能,是大觀園里的才女,她自身的天賦是一方面,還和她小時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而小時候,她有個私人教師,是賈雨村。賈雨村也是科舉出身的。從師徒關系看,黛玉也不會去反對科舉功名。第三,很多人說,黛玉是詩人的性格,所以多愁善感,所以孤僻,所以會帶有那種飄逸的,非世俗的的觀念?;谶@些,所以黛玉會是反對仕途經濟的。這樣的邏輯都更不對了。說起詩人,古代以來哪些人被視為詩人呢?屈原,曹操、陶淵明、李白、杜甫、王維、蘇軾、辛棄疾等等。就只看看這些人,他們哪一個是沒有仕途經濟的?李白似乎是沒有的,但是這也正是他一生郁郁不得志的重要原因——他太想仕途經濟了。像蘇軾這樣的大文豪,大詩人,更是科舉出身一路走來。即使是“竹林七賢”這當中的阮籍,他是真心不想仕途經濟,還是不愿和當時司馬氏合作呢?恐怕還是后者。中國古代文人的傳統(tǒng)理想和理念就是救國救民,就是大展宏圖,就是懸壺濟世,就是“先天下之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所以,不能因為將黛玉標上“詩人”的標簽,“詩性”的生活,就得出她反對仕途經濟的結論。
又例如黛玉是反封建禮教的。整本書里,哪兒是反對封建禮教呢?黛玉什么時候違背了封建禮教呢?反倒是黛玉處處講究禮數(shù),處處沒有違禮的地方——“女學生侍湯奉藥,守喪盡哀”,“怪道這女學生讀至凡書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寫字遇著‘敏’字,又減一二筆”——對于病母的伺候,對于母親的避諱,黛玉都是極為守制的。黛玉是沒有像寶釵和鳳姐那樣,說賈母等人的好聽話,奉承話,但是也沒有對她們“大逆不道”,“忤逆”,而且問安什么的,也是周到的。要說她叛逆,反禮教?;蛟S讀《西廂記》《牡丹亭》等書算一個了。但是,寶釵也是看過的,卻沒有人認為寶釵是反禮教,是叛逆。而相反,都認為寶釵是忠于禮教的。這豈不是矛盾?黛玉是渴望愛情的,但絕非反禮教道德。鳳姐說吃過茶就是過門做媳婦,她羞惱了;寶釵說佛祖管林妹妹姻緣,她羞澀了;寶玉說了些渾話,她惱怒了。寶玉說漁翁,她無意說了漁婆,她馬上岔了過去;紫鵑替她說出了出來,她反要責備紫鵑。這都說明她如同當時的大家閨秀一樣,對于婚姻話題是很敏感的,是不去觸碰的紅線。尤三姐還直言非柳湘蓮不嫁,黛玉則完全是羞羞答答的,為封建禮法所束縛?;蛟S有一處可以說黛玉是反禮教的,就是黛玉嘲笑劉姥姥是母蝗蟲。這不是大家閨秀應該的教養(yǎng)。黛玉是沒有鄙視什么權貴的,因為她本就是權貴中的一員,她反倒是鄙視劉姥姥這樣的鄉(xiāng)下人,雖然她不一定是有什么惡意。但是鳳姐打了小道士一嘴巴都被后人罵死了,黛玉嘲笑劉姥姥卻受到了莫大的寬容。后人對于黛玉的寵愛并不比寶玉少多少。至于說什么市民階層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熏陶,這些跟黛玉更是不沾邊的。黛玉打小就生活在仕宦之家,5、6歲時候到了賈府這樣的貴胄家庭中,她是真真切切的大家閨秀,是大小姐,平日里都是在府中的,根本是不能出門的。她是如何受到所謂市民階層的熏陶呢?要說自由,黛玉恐是很自由的,至少在府中來說。既沒有人強迫她讀什么八股,也沒有人逼迫她做什么女紅。今日讀讀書,明日寫寫字,后日做做詩,這就是黛玉在園子里的生活,能說黛玉不自由嗎?而這種自由根本不是什么新階層的思想熏陶,而是在于她的貴族的身份。平等呢?黛玉和紫鵑如同是姊妹,這也許算是一種平等思想的表現(xiàn)。但是,和自己的丫頭情同手足的又何止是黛玉呢?寶釵待鶯兒如何?是很好的。寶釵待她哥哥的妾香菱也是極好的,也是當作是姊妹的。鳳姐對待平兒,更是情同姊妹。但是為何后人不說寶釵和鳳姐是具有先進的平等思想呢?最后是民主。很可惜,黛玉也看不出有什么民主的思想,不管是黛玉,大觀園里沒有人看出具有了民主的思想意識。
在對于禮教的看法上,黛玉和寶釵或是有所差別的,這種差別的源頭還是在于年幼時候的家教上。黛玉進賈府的時候,曾經被問到讀過什么書,她說:只剛念了《四書》。顯然,黛玉對于《四書》或許是根本沒有讀完整的。而在賈府中,也不見黛玉有新的私塾老師來教授。所以可以推測,黛玉對于《四書》是比較陌生的。寶釵就不一樣。寶釵對于《四書》是很熟絡的。她曾經和探春之間有過一段對話,寶釵說探春對于夫子的話也不以為然了。所以這樣的對于書本的熟悉程度也成為了黛玉和寶釵之間思想意識上的差別的一種重要的原因。
所以,說來說去,關于黛玉如何是封建禮教的叛逆,如何具有了先進的自由民主思想,等等這些溢美之詞,這些后世人所贊美的品質,幾乎都是沒有文本上根據(jù)的,都是后人所附加的,所層疊出來的,而非是黛玉真實的文本形象。
第三,黛玉率性天真不做偽。
在描述黛玉的性情的時候,在和寶釵對比的時候,率性天真往往是用來形容黛玉的,而這些詞匯在我們看來也都是褒獎。不過正如歐麗娟老師所疑問的,率性天真,直性子,固然是有不扭捏做作的一面,但是這就一定是人的一種好的品質?前面談論薛蟠的時候也說到了,薛蟠也是率性之人,也是直性子沒有城府沒有心機之人,但是薛蟠就沒有多少人喜歡的。歐麗娟老師接著論述到,人是有幾種境界的,最低的是本能的境界,也就是所謂的“食色性也”;其次是自我的境界,也即是常人的境界,能對欲望有所抑制;最高的是超我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超人、圣人的境界。人是不能滿足于想什么要什么的階段,而應該是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如同前面所述寶釵的熱毒,是要從自我內心就有所克制的。古今中外,無論是何種宗教,無論是何種社會,只要是有所道德規(guī)范的,就無不是在使得個人對于天性有所抑制。人需要道德,因為人的天性的一面——想什么,要什么——是與人的社會性相沖突的。人不能只有自我而忘記了有群體??梢哉f人的成長就是在不斷抑制自己天性的過程。人是不能萬事都“隨心所欲”的。而什么是偽呢?偽就是人為,人的成長就是不斷人為的過程,人是要成長的,也就必然是要做偽的。另外,黛玉就是天性之人嗎?她是不是沒有城府,處世為人不圓滑之人呢?當黛玉初來到賈府時——“今黛玉見了這里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因而接了茶。早見人又捧過漱盂來,黛玉也照樣漱了口。盥手畢,又捧上茶來,這方是吃的茶。”她根本也是謹小慎微的,不敢有所造次,她根本沒有順著自己的天性來,而是察言觀色。再例如,那次寶玉在寶釵那兒吃飯喝酒,黛玉說:“也虧你倒聽他的話。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么他說了你就依,比圣旨還快些!”明著是說雪雁,其實是在說寶玉。而在后面書中,什么“暖香丸”呀,什么“金的玉的”呀,什么“呆雁”呀,黛玉每每總是在說這些隱喻之話。對于她心中的不安,她從沒有直截了當?shù)叵驅氂裉岢鲞^,而是這樣拐彎抹角地說,這怎么能說黛玉是直性率真之人,是沒有心機之人呢?寶玉第一次見到黛玉的時候,對黛玉有一次描寫:心較比干多一竅。這也說明在曹公筆下,黛玉不是那種直莽之人,是十分聰慧的。當然,黛玉也有十分率性的時候,例如對于周瑞家的送宮花,她聽聞自己是最后的一人,就十分不悅;例如寶玉送她北靜王的手珠,她直言不要什么臭男人的東西;例如她對于湘云說出她和優(yōu)伶容貌相仿,十分不悅。在這些地方,黛玉是很率真的,根本沒有顧忌對面當事人的感受,似乎還有些口無遮攔,但是這幾處能看出黛玉是可愛的?是值得褒獎的?周瑞家的何嘗虧待過她?而湘云而何嘗有過嘲笑她的意思呢?所謂率真,是不是就可以講話沒有藝術?是不是就可以不顧場合?拿現(xiàn)在的觀點來說,黛玉是有些小資的。更多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活在自己的心中。
第四,黛玉和寶玉是知己。
黛玉和寶玉之間關系好,這是不錯的。寶玉和黛玉互為知己,在湘云勸說寶玉仕途經濟那回故事中,黛玉自己就這樣認同了。但是,仔細翻閱文本,可以發(fā)現(xiàn),當寶釵來到了賈府,當湘云有什么金麒麟,黛玉內心是十分不安的。而這種不安導致了幾次黛玉用金玉之言來刺激寶玉,最嚴重的時候,寶玉摔玉以表示自己的真心。寶玉曾經對黛玉說:“我也為的是我的心。難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寶玉還對黛玉說過:“我又沒個親兄弟親姊妹。──雖然有兩個,你難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獨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樣。誰知我是白操了這個心,弄的有冤無處訴!”后來紫鵑還親自激將了寶玉一次。雖然這是出于紫鵑自己的意思,但是紫鵑是很知道黛玉心思的,她這樣做難道不是因為她看出黛玉還是有些不能放心——對于寶玉如何看待和她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她和寶釵等人之間抉擇。所以,固然我們可以說寶玉黛玉是知己,但是這種知己到底是何種程度上的呢?是不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是不是同呼吸共命運?是不是如同管鮑之交那樣呢?似乎不是的。在黛玉心里,總是有些對于寶玉的不信任感。
第五,黛玉的個性品行和重影。
很多人已經看出了,黛玉的個性品性方面其實有是三個階段的,首先是幼時——在揚州家中以及去賈府不長的時間;其次是少女時代——大概是7、8歲到15歲;最后是成年時代——大致是15歲后。這三個階段,黛玉的品性是不同的。在第一階段,她是中規(guī)中矩的大小姐;在第二階段,她是具有禮教的偏行人;第三階段,她有開始回到當時的規(guī)范軌道當中。現(xiàn)在一般所認為的那個叛逆的黛玉,是屬于第二階段的黛玉。這一階段的黛玉之所以會偏離封建大小姐的正常的軌道,實際就是她自己對寶釵所說的那樣——“細細算來,我母親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一個人象你前日的話教導我。”自從來到了賈府中,因為賈母的寵愛,以及寶玉的遷就,而且因為沒有父母在面前,其他的長輩也無心太管束,所以黛玉其實很逍遙的。這樣就養(yǎng)成了她所謂率性的性格,而我認為,這個率性,其實就是任性。她能任性,其實說句不太好聽的話,就是她在這段時間里,是沒有“家教”的。我們可以認為當時的家教多是封建禮法的一套東西,是被歷史所批判的。但是回到當時的話語環(huán)境中,這樣的家教又是這樣的子弟所必須的。而且,放到當下,家教也是不可或缺,它是指導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即使是當時的家教的那一套觀念,也不能全部否定,其中的一些諸如孝親、敬長、友愛、謙讓等等是可以超越歷史時空的。而經過42和45回,寶釵對黛玉加以勸諫以后,黛玉又開始糾正自己的軌道,回到了應該的軌道上。而后,黛玉認薛姨媽作為干娘,和寶釵寶琴也都姊妹相稱。有人說,這是奸詐的寶釵收服了黛玉。但是既然我們又同意黛玉是十分聰慧的,那么黛玉又何以能被寶釵欺騙呢?而能被寶釵所騙,那么黛玉就只能是愚笨的了。但是這又是和我們對黛玉的認識相悖的。所以,不是寶釵收服了黛玉,而是黛玉打心底里是認同了寶釵。黛玉的這種性格品行的三個階段的變化,為我們進一步分析黛玉提供一個基礎。書中,妙玉算是黛玉的一種品相的分身重影。她們有很多相近的身世背景:從小身體不好;曾經被人說要出家才能病好;都有潔癖;會作詩等等。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假如小時候林如海聽從了和尚的話,也讓黛玉出家了,那么妙玉就是黛玉的鏡子;而假如黛玉的父母還是在世的,能繼續(xù)管束黛玉,那么黛玉將會變?yōu)閷氣O第二也是極大可能性的。也就是說黛玉,退,則變成了寶釵;而進,則變成妙玉。而如果黛玉的進,不是出家做尼姑,而是繼續(xù)在家——自己揚州的家,那么黛玉或會變?yōu)橄慕鸸鸬诙膊⒎遣豢赡?。書中對于夏金桂是這樣描述她的身世背景的——“從小時父親去世的早,又無同胞弟兄,寡母獨守此女,嬌養(yǎng)溺愛,不啻珍寶,凡女兒一舉一動,彼母皆百依百隨,因此未免嬌養(yǎng)太過,竟釀成個盜跖的性氣。愛自己尊若菩薩,窺他人穢如糞土;外具花柳之姿,內秉風雷之性。”這和黛玉所受到的嬌慣寵愛是很相似的。黛玉小時候——“夫妻無子,故愛如珍寶”。夏金桂嫁給了薛蟠后,要占上風,她是這么想的:“今日出了閣,自為要作當家的奶奶,比不得作女兒時靦腆溫柔,須要拿出這威風來,才鈐壓得住人;況且見薛蟠氣質剛硬,舉止驕奢,若不趁熱灶一氣炮制熟爛,將來必不能自豎旗幟矣;又見有香菱這等一個才貌俱全的愛妾在室,越發(fā)添了“宋太祖滅南唐”之意,“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之心。”而黛玉因為寶釵的金項圈以及湘云的金麒麟而有段時間顯得十分在意,十分不安,這就和夏金桂有一些相似了?;蛘哒f黛玉和夏金桂有某種程度上的貼合和重影。夏金桂或許也是黛玉的一種可能的形態(tài)。晴雯幾乎被所有人都認為是黛玉的重影,這是很顯然的。但是,那次黛玉去找寶玉,結果吃了閉門羹,讓黛玉十分傷心。有趣的是,當時打發(fā)黛玉的就是晴雯——那個被譽為是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那個率性的丫頭。既然晴雯可以說就是黛玉,但是得出的結論就是黛玉讓黛玉吃了閉門羹,是黛玉為難了黛玉。這豈不有趣?這是不是在說,黛玉的那種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如果繼續(xù)發(fā)展,是會妨礙到黛玉自己的。
黛玉是很多次提到干凈的,她葬花,很大的一個理由就是園子外面太臟了。很多人以此來證明黛玉是“出污泥而不染”的,是不“同流合污”的。但是她是不和哪些污呢?是寶釵、探春、迎春、惜春、湘云這些姊妹們?還是襲人、晴雯、紫鵑這些丫頭們?如果這些人都不是污泥,那么黛玉又如何“出污泥而不染”呢?如果說污泥在園子外,所以要留在園子里,這或是可以說通的。不過這種對園子的留戀,這種將外面的世界和園子對立起來的想法,卻是在封閉自我。這一點和妙玉是很相像的。妙玉將自己封閉在攏翠庵中,而黛玉將自己封閉在大觀園中。是的,你可以認為外面的世界太骯臟了,但是探春還想著如果是個男人,她就一定要出去干一番事業(yè),她就不怕外面的世界骯臟,因為她認為自己可以對這個世界有所改變,探春是積極的。另外,寶琴這樣的,也是不會封閉自己的,她隨著家人走過那么多的地方,她見識多,閱歷廣。寶釵也不會自我封閉,她那么博聞廣識。黛玉愛詩,在她的詩中,感傷和悲情是主基調。這種基調是和她封閉的內心有相關性的。正因為她內心是很封閉的,所以她往往只看到了哀傷的一面,往往將悲情放大了,而不能看到樂觀的一面。這樣的黛玉,難說是個自由派人士。
第六,待玉還是帶玉。
關于黛玉的名字含義,有人說,黛玉就是帶玉,意味著,是黛玉的氣質品行感染了寶玉,使得寶玉具有了所謂的叛逆性格。但是,我覺得,與其說是帶玉,不如說是待玉——是黛玉被寶玉所感染。帶玉和待玉之間的差異,就在于誰是主動,誰是被動。如果是帶玉,則黛玉是主動,寶玉是被動;而如果是待玉,則寶玉是主動,黛玉是被動。從文本上看,確實是寶玉是主動,而黛玉是被動。當寶玉還是神瑛侍者,而黛玉還是絳珠仙子的時候,是神瑛先要下凡,而后絳珠才跟隨的;寶玉看《西廂》《牡丹》在前,黛玉在后。所以說,是寶玉在引領這黛玉,而不是相反。
第七,木石前盟。
寶玉戀戀不忘的是“木石前盟”,這個是和“金玉良姻”相對的。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在說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是超越時空的,具有宿命性。很多人都說,黛玉是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悲劇性角色。其實,就黛玉的前世而言,她并非是為愛而生的,也不是和寶玉具有前世的因緣。黛玉的前世是絳珠草,當年絳珠草先是修得人型而為絳珠仙子,其后才轉世到人間成為黛玉。不管是化為仙子,還是轉世為人,絳珠都不是因為愛情。固然,沒有神瑛侍者的澆灌,就不會有絳珠草后來的一切,但是神瑛澆灌絳珠草也不是因為愛情,因為那個時候,絳珠還僅僅是草,連人形都沒有,神瑛如何能有愛情呢?更談不上絳珠的愛情了。絳珠草化為絳珠仙子,靠的也不是神瑛的力量,而是“既受天地精華,復得雨露滋養(yǎng),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其后,絳珠仙子追隨神瑛轉世,也不是為了愛情,而是為了報恩——“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郁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絳珠自己也說的明白:“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所以,木石前盟實際上和愛情沒有一點兒關系。況且,寶玉的前世神瑛和黛玉的前世絳珠,他們盟過什么誓言嗎?沒有。他們或許連一句話都沒有說過的?!都t樓夢》十二支曲《終身誤》中也唱道: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似乎是表示木和石具有宿命,但是,這首曲子的名字是什么?《終身誤》!這首曲子就是寫寶玉的。什么是終身誤呢?也就是在說寶玉一生誤會了些什么事情。他所誤會的就是木和石的感情糾葛。這種誤會當然不是說木(黛玉)和石(寶玉)沒有感情,而是說他誤會了這種感情的基礎。他認為這種感情基礎是前世,是命中注定的,其實不然,寶玉和黛玉的感情基礎在于當下,在于現(xiàn)世。那一次寶玉睡覺說了夢話:“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這里就就沒有提前盟,而是說的姻緣。注意,這是寶玉在夢里所說的,而在《紅樓夢》整本書中,夢是具有前瞻性、預言性、真實性的,夢中的往往才是真實的。甄士隱有夢,寶玉也曾有夢,在這些夢里,都將現(xiàn)實呈現(xiàn)了出來。所以,現(xiàn)實中,木和石頭是有姻緣的,但并不是落腳在前世。
第八,黛玉具有獨立人格。
許多人說,黛玉具有獨立的人格。最重要的證據(jù)就是她深深愛著寶玉,想著寶玉,自由愛情。不過,在我看來,倘若是黛玉真的如同后人說的那樣,是為愛而生,為愛而死,一生中僅僅只有一個寶玉,那么如何能說黛玉具有獨立的人格呢?因為她完全將自己附身與寶玉了,缺少了自己。她的依賴性太強了,就不可能是具有獨立性的。那么黛玉不具有一點的獨立的人格嗎?不是的,黛玉是具有獨立的人格。這種獨立性正是在于在賈府的寬松的環(huán)境下所早就的任性和“率性”。
第九,黛玉和寶玉的愛情。
黛玉和寶玉之間有愛情關系,相互傾慕,這不需要多加證明。但是黛玉對寶玉的這種愛情是不是全然出于男女之間的那種私情呢?是不是那種全然的男女之間的感性的吸引呢?我想,并不是全然的。黛玉是對寶玉很有感情,她自己也認作寶玉是知己,但是我覺得,黛玉對寶玉,其感情的基礎,或者說奠定黛玉對寶玉愛慕的契機,不是什么興趣相投,對禮教的叛逆,而是在于從小寶玉就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呵護黛玉,久而久之,黛玉對寶玉有了好感。如同還淚的神話一樣,本質還是在于報恩。
最后,在續(xù)書中,黛玉死前將自己的詩稿全部焚掉了。而且通過一些學者的考證,在遺失的后部書中,黛玉也是有焚稿的。對于焚稿,多數(shù)人是認為這是黛玉愛情破滅的悲憤無奈所致。不過,今日在閱讀《女子之不朽——明清時期的女教觀念》一書時,對于焚稿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書中寫到:女作家所接受的教育包括詩書聲韻和內則箴規(guī)。詩書之教是科舉時代官紳家庭中重要的教女內容。士大夫重視婦女的母教角色,寄望她們能教子以書香繼業(yè)。但他們又怕婦女過多地涉足文學創(chuàng)作,于是想盡辦法干預,使得女作家進退兩難。女作家對于結集出版的困惑也源自女教中的雙重觀念。一方面,“內言不出閫外”的女子之道迫使女作家只能將心血之作付之一炬;另一方面,詩書之教啟蒙了她們的聰慧,閱讀和創(chuàng)作又賦予了她們歷史使命感,她們懷才不遇,于是有不平之鳴,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匯入歷史長河。
通過這一段論述,我們可以知道,將自己的詩作燒掉,并非一定是出于私人感情的悲憤傷感乃至于是幻滅,而是遵守名教的表現(xiàn),或者言之是對于名教的妥協(xié)。這和私人感情恩怨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層面。
總體來說,上面說了這么多的黛玉的“壞話”,不是要將黛玉的美麗形象全部瓦解和摧毀掉,使得黛玉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也不是要將黛玉評判一番。而是要依照文本將黛玉描繪得更加符合她原來的面貌。黛玉是個應該被同情,被尊重,被贊美的對象。

寶釵和黛玉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她們的性情方面也是不同的。蔣勛有個比喻我認為是比較傳神的——黛玉是寫意畫,寶釵是工筆畫。不過,兩人的差異其實是沒有太大的,雖然她們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有些對立的,例如一個不說“混帳話”,一個說“混帳話”。但其實兩人本質上是沒有太絕對的差異,不是勢不兩立的對立。釵黛合一是客觀存在的。釵黛合一,更準確地說,是黛玉開始趨同與寶釵了,也就是黛玉在她個性品行的第三階段,又開始循規(guī)蹈矩,回到了當時的社會常態(tài)上。黛玉能夠被寶釵幾句話所扭轉,前面也說了,不是黛玉太傻,所謂被寶釵騙了,而是黛玉本就是曾經也是這樣的人,不過是開始還原。有人說,黛玉是隱士,寶釵是國士。意思是黛玉比較灑脫,而寶釵比較世俗。然而,古來,所謂的隱士多半是因為當時時運不濟,或者是被時人所忌而不能成為國士。例如李白,例如竹林七賢等等,這些人多是抱著強烈的建功立名知心的,但是有所不能,故而退為隱士或為狂士。這正是應了賈雨村的一句對聯(lián):玉在匱中求善價,釵于奩內待時飛。其實,釵黛合一,也是必然的。因為黛玉和寶釵兩人,她們的身世背景是相似的,她們的教育背景也是形似的,她們的階級背景更是相似的,所以她們的思想基礎,思想觀念,也是會十分貼近的,從而是殊途同歸。

如果把晴雯和黛玉對待寶玉的行為相比,兩者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不那么限制著寶玉,順其自然。而襲人和寶釵對待寶玉則是另外的一個性子,都是時時限制著寶玉,今天這個不行,明天那個不能。要上進要正途。
一個黛玉,一個寶釵,其實都是對寶玉有感情的,都是在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關心寶玉。寶釵規(guī)勸寶玉未必就是不對,莫說是那個年代里,就是當下,老婆要求老公更主流一些,更上進一些,也是常有的事情。也是人之常情的,無可厚非。而黛玉那種愛,對寶玉來說是知心的,但是對于主流價值觀來說呢,確是有些非主流的。而恰恰是這樣的非主流才使得萬千的讀者們?yōu)橹畠A心動容。古往今來,書中所講述的,打動人的多半是些非主流的故事。現(xiàn)實中的非主流到了書中都變成了主流?,F(xiàn)實中難以被實現(xiàn)的,人們只能在書中去得到慰藉了。
曾經有人說:我們天天說林黛玉,林黛玉。林黛玉究竟有什么了不起呢?她是玉尺量才的蓋代才女么?她是颯爽英姿的巾幗英雄么?她干出了驚天動地的事業(yè)么?她達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么?她按照新道德,英勇犧牲在反動派的屠刀之下了么?她按照舊道德,割股療親,舍身救主了么?全都沒有。不過是一個寄居外祖母家的孤女,同表哥堅貞地相愛著。這愛情卻不見容于封建家庭,使他含恨而死,僅此而已。她短短十七年的生命里,唯一的才能表現(xiàn),就是會做幾首詩詞,盡管也見出相當?shù)穆斆鞑帕?,但遠遠談不到入于作者之林,如此而已。
是的,林黛玉就是這樣的一個實際上有些普通的女孩。但是為什么從有她這個人物以來,她就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寵愛,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憐愛?或許這多是因為受到了高鶚本的影響,林黛玉成為了徹底的弱者,成為了徹底的失敗者,成為了徹底的被犧牲者,成為了徹底的受害者。所謂她被人同情,被人憐憫,以至于被人拔高,被人神話。

孤卿泣泣葬花骨
一片遺香幾人知
來日春歸芳艷又
故人卻在去年時

附文
林黛玉在寶玉生日那天所抽取的花簽中有詩云:“莫怨東風當自蹉”
關于其出處,多認為是: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夸。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耧L日暮起,飄泊落誰家。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不過,也有人說出處在下面:
最苦魂夢飛繞天涯,須信流年鬢有華。紅顏自古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無人處,盈盈珠淚偷彈灑琵琶。恨那時錯認冤家,說盡了癡心話。一杯別酒闌,三唱陽關罷,萬里云山兩下相牽掛。念奴半點情與伊家,分付些兒莫記差。不如收拾閑風月,再休惹朱雀橋邊野草花。無人把,萋萋芳草隨君到天涯準備著夜雨梧桐,和淚點常飄灑。
個人感覺,或下面這首元曲更能體現(xiàn)黛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