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六卿(19):二卿敗亡,減六為四
觀前提醒:本文以敘述晉國六卿的變更與其中的矛盾和斗爭為主,主要從各卿之間發(fā)生的事件中展開,而對于晉國爭霸歷程以及國君為政舉措則不多討論。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記可能有多處缺漏、錯誤之處,希望各位斧正。
公元前506年,蔡昭侯受子常(楚令尹)之辱,求救于晉國,士鞅趁機發(fā)起18路諸侯會盟昭陵(今河南郾城區(qū)東),聲言為蔡國伸張正義,合軍伐楚。中行寅向蔡昭侯敲詐賄賂,受拒。中行寅惱羞成怒,乃告士鞅:為蔡氏伐楚,無惠于范氏。士鞅考慮到中行氏為范氏世交,若為中行氏所棄,得不償失。伐楚之舉作罷,昭陵之會不了了之,天下諸侯大失所望,風雨飄搖中的晉國的信譽與威嚴被士鞅最終損毀殆盡。
士鞅執(zhí)政七年,貪得無厭,利用一切手段壓制打擊趙鞅,而趙鞅卻韜光養(yǎng)晦,在自己的邑地,積極進行政治、經(jīng)濟制度的改革。
春秋末年,適當擴大畝制有利于農(nóng)業(yè)和地主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為畝”的舊界限,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畝制不及韓、趙、魏的畝制大,而韓、魏的畝制又不及趙的畝制大。
公元前501年士鞅死,謚范獻子,六卿如下:

智氏家族在荀躒的帶領下結(jié)束了自荀罃[yīng]以來,軟弱不堪的悲劇,荀躒榮登執(zhí)政。然而,荀躒依舊是寡言,聲勢上甚至還不如他的副手趙鞅。
士吉射繼承了其父之貪婪,卻不具備士鞅把握權勢、控制政局的強硬手腕,范氏的危機一步步加深。士吉射全然不顧,與中行寅如一丘之貉,狼狽為奸。
公元前497年,趙鞅差遣邯鄲大夫趙午(趙勝之子)去辦事,趙午未辦成,趙鞅認為趙午不守信,殺死了他,趙午之子趙稷占據(jù)邯鄲發(fā)動叛亂,得到范氏家主士吉射與中行氏家主中行寅的支持。智躒聯(lián)合魏侈、韓不信奉晉定公之命,幫助趙鞅,反擊范氏、中行氏。士吉射與中行寅失敗,逃至朝歌。荀躒打算立士皋夷(與范氏的關系不明)繼承范氏、寵臣梁嬰父(祖先是文公時代的梁益耳,和趙氏屬于同宗,和趙鞅也算是同輩)繼承中行氏,被趙鞅拒絕,趙鞅乘機徹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晉國的勢力,將晉國本來的三軍六卿格局,裁減為二軍四卿。

公元前493年,荀躒去世,謚智文子,荀申(荀躒之子)繼承智氏之位,為下軍佐,與趙鞅一起執(zhí)政。

荀申生卒年不可考,不知何年智瑤繼承之,荀申謚智宣子。
公元前475年,趙鞅病逝,謚趙簡子,趙鞅廢嫡子伯魯而立庶子趙無恤,智瑤登上了執(zhí)政寶座。
同年,晉定公去世,其子鑿繼位,為晉出公。
韓氏經(jīng)過韓庚(韓莊子)之后,韓虎(韓康子)繼位,由于韓不信、韓庚生卒年不可考,不知韓虎何時繼承之。魏氏魏侈生卒年也不可考,只知其孫魏駒(魏桓子)繼承之,魏侈謚魏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