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熱映中,探尋妲己的過往形象與當代解讀

“福禍無門,唯人所招;心懷惡念,妖孽自至?!?/p>
在近期熱映的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fēng)云》之中,當太子殷郊指控妲己讒言媚上,禍亂朝綱,姜子牙搖了搖頭,誦一句四言詩將天罰的根源指向紂王殷壽利用狐妖之力鞏固權(quán)力的野心,否認了紅顏禍水的邏輯,贏得諸多贊譽。而在此之前,大多數(shù)人對于妲己的印象,還停留在禍國妖妃的形象。
那么,歷史上的妲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早在春秋末年《國語·晉語一》中,左丘明就曾審判過妲己的“莫大罪行”: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寵,于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似乎“有寵”,就必須對王朝的傾塌負有責(zé)任。到漢代武帝時期,妲己有了更為具體的罪名,《史記》曰:(紂王)愛妲己,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紂王的濫殺無辜和惜攜小人也就此有了“緣由”。至武王伐紂的傳說世代積累成書,明末許仲琳結(jié)合民間倫理道德和審美旨趣編輯而成《封神演義》,并隨著該書在民間廣泛流傳,妲己也成為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
妹喜、妲己、西施、楊妃……縱觀歷史典籍及對相關(guān)歷史事件進行加工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似乎許多王朝的滅亡都起因于美貌絕倫的女子,魯迅就曾借由阿Q之口做過精準的吐槽:“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圣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商是妲己鬧亡的;周是褒姒弄壞的;秦……雖然史無明文,我們也假定他因為女人,大約未必十分錯。”魯迅先生認為,男權(quán)社會,女人無權(quán)無力,在這樣的語境中拆分興亡,將興旺作為男人的責(zé)任,而滅亡是女人為誘因,是不合邏輯的,他鏗鏘有力地寫道:將所有罪責(zé)歸咎于女性,是沒有出息的男人有意為之的。
魯迅以其極具穿透力的目光洞察歷史,在某種意義上是為妲己翻案,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國人主體性覺醒的一個表現(xiàn)。此后,越來越多的詮釋者開始懷著深切的人文關(guān)懷與人道精神為妲己留下了帶有深刻同情的文字。
而作為一個當下的故事,電影《封神》將心如蛇蝎、禍亂天下的妲己形象改編為野性更多,柔媚不足的“報恩狐妖”,她所持有的法術(shù)僅僅是成全了紂王釋放他的欲望與惡念,而非滿足自己的暴戾和貪欲。妲己不再是以男人為中心主宰世界的朝代中,男人們?yōu)樽约旱淖飷洪_脫的替身,而是以純真照見真正的惡的一面鏡子。這樣的敘事改動讓惡的主題從女性誘惑回到了君王本身,未嘗不是一種觀念的進步。
但與此同時,妲己的形象依然是單薄和符號化的,她在影片中的作用是紂王身上被先祖規(guī)矩束縛的欲望與惡念的隱喻和象征,而并不具有女性主體性的可能。
神話學(xué)家約瑟夫·坎貝爾曾說,“神話是公開的夢,夢是私人的神話”。封神故事的更迭,無疑是文明對同一個夢境的一次次迭代,它所反映的,并非原故事的背景所在,而是我們所身處的時代。而封神的傳說,在未來,仍將繼續(xù)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