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Q&A(20181101-20181110)

Q:數量關系有什么快速解題的竅門嗎?
A:關于「數量關系的快速解題技巧」,可以參考「西瓜公考解題」專欄的「數量關系解題十二法」來學習。
雖然行測五大板塊的國考真題解析都有所推送,但每個板塊的側重點都不同。例如「圖形推理」是個人的最得意之作,該板塊幾乎所有的精華都在「7點逐排法」上。而「數量關系」板塊,除了推送「2010-2018國考難題解析」之外,還專門另外開辟了一個角度,即「數量關系解題十二法」,可在我的知乎專欄獲取,鏈接為:https://zhuanlan.zhihu.com/p/41298263
「數量關系」解題技巧(1)——摞餅法
「數量關系」解題技巧(2)——賦值法
「數量關系」解題技巧(3)——賦值法(坐標題)
「數量關系」解題技巧(4)——方程法
「數量關系」解題技巧(5)——相切法(推理類幾何題)
「數量關系」解題技巧(6)——公式法(計算類幾何題)
「數量關系」解題技巧(7)——整消法
「數量關系」解題技巧(8)——層析法
「數量關系」解題技巧(9)——進位法
「數量關系」解題技巧(10)——極值法
「數量關系」解題技巧(11)——建模法
「數量關系」解題技巧(12)——分類法(排列組合概率題)
「數量關系解題十二法」中的12種方法,涵蓋了公考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難題,并形成了系統的解題思路。只要勤學勤練,就能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從而加快數量關系解題速度。
例如,「十二法」關于幾何類題目并沒有按照幾何的形狀進行繁雜的分類,而是簡單分為了兩類,即:
相切法(針對推理類幾何題)
公式法(針對計算類幾何題)
大家通過學習這兩個板塊的題目,就可以掌握到公考中幾何題目的特點,從而「看到幾何題就能想到解題思路」。其他題目也是如此。
同時,這12種方法也沒有機械地進行過度細分。例如同一道題,既可以使用「方程法」,也可以使用「賦值法」。
大家在學習這部分題目時,推薦先學習「賦值法(坐標題)」這一節(jié),原因是坐標類題目正確率很低,但其實并不難,學會之后非常有成就感。

Q:如何檢驗自己研究真題是否有成效呢?
A:最好的方法是自己給自己出題,然后分析所出的題目距離國考標準還有多少。
真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一道真題可能涉及十幾個知識點,在考場上展示出來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如果把所有的真題都做了兩遍以上,可以試著給自己出題,然后評判一下自己出題的水平如何。
雖然大家自己出的題不一定能達到國考的級別,但是比模擬題強一些還是做的到的,這點自信還是應該有的。
推薦從「常識判斷」入手,因為該板塊的題目密度很大,但技巧相對來說不如其他板塊高,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試一下。

Q:行測做題該不該按照順序從頭到尾做?答題的時候是直接涂答題卡,還是現在卷子上標記再涂卡呢?
A1:做題一定要按照順序做。關于原因可以參照之前推送的文章:行測的出題思路和時間規(guī)劃。
簡單來說,公考出題者是肯定不希望大家打亂順序做的,從大局層面上來說,選拔優(yōu)秀人才的考試如果需要打亂順序做才能獲得更好的成績,那無異于鼓勵考生投機取巧,這種思路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另外,行測不推薦打亂順序做有一個非?,F實的原因,那就是打亂順序做的時候,一是來回跳躍的思維會對考生造成很強的干擾,讓本來就緊繃著弦的大腦更容易犯暈;二是考場上翻動試卷的噪音影響以及體力消耗是非常嚴重的,平時感覺不出來,但是實戰(zhàn)的氣氛往往很容易讓身體受不了,如果翻動過于頻繁,聲音很大,還可能招致旁邊考生的白眼,而人的目光在緊張的環(huán)境下很有壓迫性,建議大家最好不要這樣做。
其他原因可以詳見文章即可。
A2:推薦「一個板塊涂一次卡」,可以做完一個大板塊(即「常識判斷」這樣的板塊,共5個)涂一次,也可以做完一個小板塊(例如「判斷推理-圖形推理」)涂一次。也可以涂兩次,即從開頭到做完「邏輯判斷」涂一次,最后做「資料分析」再涂一次。
之所以這樣推薦,是因為如果全做完再涂卡,往往會在最后的「資料分析」板塊遇到兩難境地,不確定做完題之后有沒有時間涂卡;而做一個涂一次,或者做上五個就涂一次又太累,需要在答題卡和行測試卷上翻來覆去地涂,這樣是不太好的。

Q:「資料分析」我刷了很多題,經常因為沒有手感會做錯,但是一看到答案馬上就能反應過來自己錯哪了,請問是不是方法有問題?
A:關于「資料分析」的解題技巧可在下面內容中獲?。?/strong>
資料分析解題思路:「取整求約」法
「資料分析」速算技巧——(1)基礎篇
「資料分析」速算技巧——(2)進階篇
「資料分析」速算技巧——(3)高級篇
首先強調的是,大家刷題時一定要做真題,不要做模擬題;另外「資料分析」板塊和其他板塊有所不同,在刷題時既要追求正確率,又要思考自己的解題速度,還要培養(yǎng)解題感覺(避開陷阱的感覺就是其中之一)。
各位小伙伴應該已經發(fā)現了,行測其他4個板塊解析的都是「難題」,即「正確率≤60%」的題目;而「資料分析」解析的是「真題」,即所有的2018-2010國考的真題,無論正確率多少。
之所以這么做,其原因就是「資料分析」和行測其他板塊的性質不同。對于其他4個板塊來說,做對題目非常重要;而對于「資料分析」來說,只要時間足夠,任何考生都能將其正確率做到接近100%,但考場上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所以該板塊的解題速度和解題正確率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一些,因此「資料分析」板塊的解析包含了所有真題。
備考時對于該板塊一定要有耐心,即使對于正確率高達90%以上的「送分題」也不可忽視,不要覺得做對了就萬事大吉,因為將題目「做快」同樣重要。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掌握加快「資料分析」解題速度的方法,該板塊整合出了15種常見的解題技巧,并分為「基礎篇」「進階篇」「高級篇」三類。能熟練掌握它們的話,做快「資料分析」就沒有問題了。
一定要記住,「資料分析」最重要的就是「多做」「多練」,培養(yǎng)自己做題的感覺。這種情況有些類似于做英語的「完形填空」。很多小伙伴可能都有類似的經歷,那就是在做英語的「完形填空」 題時,即使不能確定某選項是否正確,但憑借「語感」也能確定應當選它。
「資料分析」也是如此,很多解題的技巧,或者說題干敘述中潛藏的陷阱,通過多做題就能感覺出來,從而融匯到自己的實戰(zhàn)中,加快解題速度。
在「資料分析速算技巧——高級篇」的「陷阱預斷」技巧中,就講解了兩個看似不難,但卻精心設置的陷阱。事實上,「資料分析」題目的陷阱基本都屬于「初見殺」,即第一次見到時,比較粗心、緊張的小伙伴可能會中招,但熟悉之后就很容易識破了。
總的來說,15種常見的解題技巧并不難,即使是「高級篇」也很容易看明白,各位小伙伴們只要多學多練,就能夠很好地攻略「資料分析」板塊了。雖然它有點枯燥,但想要上岸的就必須攻破這一關,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

Q:做「邏輯判斷-最強程度」題目時覺得我自己基礎還可以,但是做難題的正確率不高,不知道哪里能力不行?該怎么提高?
A:這種「感覺能力不行」可能和以前沒接觸過此類題有關,想要提升難題的正確率可以看一下「邏輯判斷-最強程度」題的解題思路和國考難題解析,在公眾號菜單的「行測解析-判斷推理-邏輯判斷」中就有。
首先說一下,這位小伙伴感到有困惑的題型被一些公考機構稱為「加強削弱」題,但是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沒什么特點,應該用「最強程度」題更好一些?!缸顝姵潭取诡櫭剂x,那就是此類題目如果只看「加強」或者「削弱」的話,可能不止一個正確選項,但實際上題目要求必須選出程度最強的那個。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針對此類題型在「判斷推理」部分有一篇非常詳細的解讀,即:
「邏輯判斷-最強程度」解題思路:「4層程度」法與「蘋果理論」
這篇文章以兩個非常簡單的模型來介紹了「最能加強」和「最能削弱」兩種題型的架構,同時以蘋果為例,講述了此類題的特點。
總的來說,「最強程度」題對于公考的初學者來說難度的確不小,其原因是在準備公務員考試之前,大家?guī)缀鯖]有接觸過此類題目,不太好掌握它們的本質。不過,只要熟悉了此類題目的架構,「最強程度」總體來說并不難。
做此類題時一定不要盲目急著找所謂的「關鍵點」,而是要通讀題干和選項,理解清楚兩者之間的聯系,再根據「4層程度」法的要求,大致確定選項屬于什么程度,然后根據題目要求選擇「最能加強/削弱」的選項即可。
需要注意此類題目的部分難題解析存在爭議,大家做題時一定要多思考,無論是自己思考出來也好,結合公考培訓機構或者該公眾號的分析理解出來也罷,至少要建立一個自己的體系,能夠用自己的邏輯來理順選項的對錯。
對這一板塊有疑問的小伙伴一定要先讀完上面說的那篇文章,理解「4層程度」法與「蘋果理論」,然后再去做題。當然,本方法僅供參考,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方法不妨再去嘗試,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認識,不要人云亦云。

Q:公考備考時要不要做模擬題?
A:不要做,一道題都不要做。
「公考要不要做模擬題」是很多小伙伴留言關注的問題,今天在此統一回復——答案就是「任何模擬題都不要做」。
關于「為什么不要做模擬題」的原因很簡單:模擬題的水平和真題差距太大。
總的來說,目前市面上的所有公考模擬題,都有粗制濫造的嫌疑,很多題目本身的題干都是錯誤的。即使是沒有明顯錯誤的模擬題,有很多也是配合出題的公考培訓機構的所謂「教材」使用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向考生推銷教材,吸引考生購買相關課程。
為方便大家理解,下面分板塊簡單舉介紹一下。
*注: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果考生覺得某機構的模擬題效果特別好,那么去做即可,就不要再留言來問了,「西瓜公考解題」不會對其他任何機構的任何模擬題進行具體的解析或評判,以下的分析也會隱去所有的具體機構信息,純粹為了分析模擬題本身為什么不值得去做。
1.常識判斷
「常識判斷」模擬題的最大問題就是「知識密度太低,聯動性不夠」。下面以一道真題為例進行分析:
【2017省級卷13題】2016年3月,阿爾法圍棋程序(AlphaGo)對戰(zhàn)世界圍棋冠軍、職業(yè)九段選手李世石,以4∶1的總比分獲勝。阿爾法圍棋程序的工作原理基于下列哪項技術?
(A)量子計算
(B)深度學習
(C)納米技術
(D)基因編輯

阿爾法圍棋程序的工作原理基于下列哪項技術?
(A)量子計算
(B)深度學習
(C)納米技術
(D)基因編輯
正確率39%,易錯項A

本題正確率不到四成,反應了大部分考生詞匯聯想和綜合分析能力不夠。
AlphaGo戰(zhàn)勝李世石是2016年最熱門的新聞之一,考生或多或少都有所印象。但關于AlphaGo團隊針對圍棋的特點開發(fā)的,帶有「概率模擬」和「自我學習」能力的,以求出「近似最優(yōu)解」的「蒙特卡羅算法」,卻少有考生關注(否則正確率不應這么低)。本題描述雖然簡單,但是通往正確的道路卻豐富而曲折,有四種解法:
解法一:在關注這一條熱門新聞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到AlphaGo的原理。這是國家公務員局最鼓勵的能力——一個合格的人民公仆,不僅要執(zhí)行好公務,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思考,不斷學習新的知識。
解法二:嚴格要求自己備考,在「時事熱點」方面把所有可能出現的海量考點全部記住。這種目的明確,嚴格要求自己的能力,也是國家提倡的。
解法三:愛好廣泛,恰好對圍棋或智能AI有所關注,對該領域的最新動態(tài)如數家珍。要知道,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師。
解法四:量子計算機目前還基本處于實驗階段,技術還不成熟,可以被排除。而CD也可以用排除法去掉(方法見下文),所以選B。
如果考生四種解法都使用不了(實際上大部分是使用不了的,不然正確率不會這么低),那么就到了最后,也是最實際的解法了,即「詞匯聯想+綜合分析」。
逐一分析4個選項:
A「量子計算」:量子是現代物理的一個概念,非常高大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薛定諤的貓」。可能在考場上難以直接確定「量子計算」究竟是什么,但是可以大致得出這是一種非常高科技的、運算量非常大的算法。
B「深度學習」:從字面可以看出,這是一種深入的學習能力。
C「納米技術」:提到納米,大家可以聯想到納米機器人、碳納米管等,這是一種微觀層面上的高科技,和圍棋毫無關系,可以排除。
D「基因編輯」:人機對戰(zhàn)和生物學范疇的基因沒有關系。
也就是說,分析后可很快能排除CD,在AB中二選一。而分析題干可知, AlphaGo是4:1「戰(zhàn)勝」了李世石,這是人機對弈中機器一方「學習」的結果,而不是單純的「計算量大」,和機器的「深度學習」有關。
本題做錯的考生可以想一下,為什么自己這4種解法都沒有運用上呢?
頭腦要靈活,對知識點要重在理解掌握,千萬不要死記硬背。
從題目解析中可以看出,此類題的「密度」極高,但如果換做模擬題可能會怎么出呢?畫風很可能是這樣的:
2016年3月,以4∶1的總比分戰(zhàn)勝世界圍棋冠軍、職業(yè)九段選手李世石的人工智能是什么?
(A)阿爾法圍棋程序
(B)百度智能機器人
(C)「深藍二號」
(D)「銀河」巨型計算機
像上題這樣,由各個公考培訓機構出的類似小學生填空的低質量「常識判斷」模擬題比比皆是,隨隨便便就能看到,這種題就算做一萬道有什么意義呢?
2.言語理解與表達
目前市面上公考模擬題的「言語理解與表達」板塊的問題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考察過多的生僻詞語
很多模擬題存在「生僻詞語、成語使用過濫」的問題,各種各樣奇葩的成語層出不窮,但問題是公考真題從來不會考察生僻成語。
注意,不是「很少考」,而是「從來沒考過」。公考中出現的所有成語,都是大家在中小學學到的,在日常經常見到的。真題的考察角度往往是「對成語認識不深」或者「望文生義」,測試考生的綜合實力;而模擬題和某些機構的「教材」往往喜歡把考生往偏、怪里面帶。
存在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模擬題出題者的水平不夠,為了提高題目難度,顯得自己出的題目有做的價值,因此會故意加入很多生僻的內容。做這種題目費心費腦,對備考是非常不利的。
(2)選擇材料不夠謹慎
無論是真題還是模擬題,都大量選擇報紙、雜志等媒體上的文章作為出題材料,然而兩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公考真題選擇材料時是非常謹慎的,一般來說是「圍繞選項構建題目」,在出題前首先確定考察方向。
例如,某道題想要設置「有望文生義陷阱的成語」,那么出題者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實際情況來分析,找出容易犯「望文生義」的錯誤的成語,然后根據這個角度去尋找、加工材料,形成大家見到的真題。
然而很多「言語理解與表達」模擬題的材料就是直接在網上搜的,然后感覺哪段有自己覺得能考察的點,把這個點提取出來,就變成了模擬題的材料。大家可以直接百度模擬題的原文,看看那些題目原材料的作者什么水平就知道了。
作為對比,推薦大家看一下這篇文章:
公考亦有試錯時——(二)「錯誤」材料的四層深意
通過這篇文章,大家可以看出國考級別的出題者是怎么精挑細選材料的,然后再對比下自己身邊的模擬題,天壤之別一眼可辨。
(3)干擾項水平不高
這點是所有公考模擬題的通病,在「言語理解與表達」中尤其明顯。很多干擾項的低劣程度簡直辣眼睛,大家能想象在國考中會連續(xù)出現十幾道一眼就能排除至少兩個干擾項的題目嗎?然而在模擬題中,這就非常日常,太普遍了。
關于干擾項的辨別是「言語理解與表達」中「選詞填空」「段落概括」兩個板塊的核心解題要素。
在「西瓜公考解題」中,「言語理解-選詞填空」的解題思路「預瞄定位」法、「言語理解-段落概括」解題思路「概括反推」法都強調了在干擾下選出正確選項的關鍵性??梢哉f,干擾項出的不好的題目,做起來對公考的備考有害無益,因為它會損耗考生建立起來的系統性的解題思路,鈍化思維,而這恰恰是模擬題最大的缺點。
3.數量關系
「數量關系」是模擬題中最「群魔亂舞」的板塊。
眾所周知,行測的時間緊張是最困擾考生的問題,而行測平均解題時間最常的板塊就是「數量關系」。因此,幾乎所有的考生都特別渴望自己做「數量關系」的速度能更快一些,而針對該板塊的「秘籍」「秘訣」「絕招」「秒殺技巧」就層出不窮。
很多培訓機構的為了更好地給考生洗腦,就故意出一些能夠用得上這些「秘籍」的模擬題,讓考生越看越入迷,恨不得馬上就掏錢,但實際情況呢?大家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
「數量關系」備考誤區(qū):對「秘籍」的迷信并不可取
本文主要批判了那種試圖憑借學習所謂的「秘籍」來快速解題的投機取巧的心態(tài),希望大家都踏實去學習,別被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所誘惑。其實,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秘籍」,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學才是最好的方法??偟膩碚f,「數量關系」的模擬題是萬萬不要碰的,因為每道題的都可能瞄準的是你手機上的微信支付寶,目的就是讓你乖乖掃碼交錢學課程。
4.判斷推理
毫無疑問,「判斷推理」板塊是模擬題和真題差距最大的板塊。
「判斷推理」的模擬題水平相當良莠不齊。此類題目對出題者的智商要求是非常高的,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試自己出幾道「圖形推理」「類比推理」題,然后任意選一道2018-2010年國考真題進行對比,看看能達到真題的幾成功力。
有的「判斷推理」模擬題看著都想笑,因為這些題目的畫風明顯和真題區(qū)別太大了。例如:
「圖形推理」模擬題考察了英文字母的對稱軸數量,做多了公考真題會感覺這個考點有點侮辱智商。
「定義判斷」模擬題直接搬運了200多字的法律條文原文,讓人看得哭笑不得。
「類比推理」模擬題的題干有三個詞,其中第二個詞和第三個詞是并列關系,第一個詞和第二、第三個詞是弱相關關系……出題者難道自己不覺得尷尬嗎?
「邏輯判斷」的題干噼里啪啦說了一大通,結果只有最后一句有用,前面的都是廢話;廢話就罷了,還一句套一句,都和最有一句有關,出題者是喝了酒隨便「Ctrl+C」「Ctrl+V」的嗎?
此類低質量模擬題比比皆是,大家可以思考下,這種題目有必要浪費時間去接觸嗎?
5.資料分析
完全不值得分析的板塊,也不會有考生關心的板塊。因為大部分考生連「資料分析」的真題都不太愿意去做,談不到「刷模擬題」的程度……
6.申論
同「資料分析」,大部分考生做真題已經很累了。另外由于各省的情況不同,「申論」的真題數量非常多,因此完全不需要考慮要不要做模擬題。
以上就是對「為什么不要去做模擬題」的回答。

Q:備考「判斷推理」時總覺得有心無力,不知道從什么角度入手,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A:對于「判斷推理」來說,建立起自己解題的的邏輯系統是最重要的。
在回答今天的問題之前,簡單帶大家回顧一下國考筆試階段的各位題目。
申論:申論的題型非常簡單,題目結構和高考語文是非常相似的。
雖然兩者「大作文」的要求有一定區(qū)別(詳情可見公眾號的「更多知識-申論作文-對比高考作文和申論大作文」),但總體上思路是比較接近的。
申論其他題型在高考語文的閱讀題中也有類似的情況,例如:
「根據給定資料,對XXXX進行概述」→高考中的「分析文段的中心思想」就是類似的題
「根據給定資料2,結合資料中的情況,寫一篇應用文(例如提綱、演講稿、通知、倡議書等)」→之前的語文考試也有類似的應用文寫作題
「根據給定資料分析XXX/談談你對XXX的理解」→高考中也有大量的針對特定的句子、關鍵詞的分析題
常識判斷:主要分為三部分,即「初中綜合」「法經軍農」「時政要聞」
總的來說,「常識判斷」的內容和初中副科、法律經濟軍事農業(yè)、近年來的熱點時政事件密切相關,都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就比較熟悉的內容,可能就只有法律類知識需要額外復習。
言語理解與表達:毫無疑問,該板塊考察的就是中學語文的知識
無論是幾個詞中選一個詞的「選詞填空」,還是從一個段落中概括主要內容的「段落概括」,以及給出一個材料后進行簡單分析的「材料辨析」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內容。
可能「語句排序」的難度會高一些,但該題型本質上還是分析幾個句子的相互關系。大家從小學一年級上到高中三年級,12年的語文教育下來,再怎么說在潛移默化中也能夠大概感覺到「語句排序」應該怎么做了,而且該板塊只有兩三道題,影響也不大。
「數量關系」毫無疑問,就是「小學高年級數學奧數題」和「初中數學題」的變形,除了「排列組合公式」外,所有的內容都在初中之前都學過。
「資料分析」屬于「數學」和「語文」的結合,考生需要有較快的閱讀和找材料的能力,也需要有比較快的心算能力。
總的來說,「申論」和除了「判斷推理」之外的板塊,都是考生在中學時期就已經接觸過的、非常熟悉的題型。只有「判斷推理」是全新的題型。
「判斷推理」的4個板塊都是考生從未接觸過的內容。關于這些板塊的解題思路、難題解析可以在「行測解析-判斷推理」中獲取,而大家在學習時,更重要的是建立起自己的邏輯系統。
近期有小伙伴提問說「我看了很多公考培訓機構的解析,發(fā)現答案不一樣」;也有小伙伴問「有的解析答案乍看上去有道理,但怎么想都想不明白」。之所以有上述疑問,關鍵就是沒有建立自己的邏輯系統。
從「判斷推理」及其4個分支板塊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該板塊對考試的邏輯能力要求極高。如果沒有建立自己的邏輯系統的話,其結果往往是「學一道題,會一道題」,遇到新的題目就一頭霧水。所以,大家備考這一板塊的時候不要著急,一定要全力去思考選擇某項答案的原因,尤其是不要迷信公考機構的解析。
簡單來說,如果公考機構的解析自己不明白的話,就一定要自己去努力思考,甚至可以無視解析,用自己的角度思考。只要自己想明白了,就比看10道題的解析都有用。這點也適合「西瓜公考解題」,無論解析的明不明白,都要把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用自己的邏輯吃透它,這樣才能達到備考的目的。

Q:像「半月談」這樣刊物上的文章對提高申論大作文有用嗎?應該怎樣利用?
A:提高「申論大作文」的能力沒有定式,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
快要考試了,很多小伙伴最發(fā)愁的一個問題就是「申論大作文」。行測各板塊都可以在不斷地做題中一點一點提升自己的實力,申論其他板塊也有比較明確的判分標準,只有「大作文」是最讓人感覺頭疼的,因為很多考生不知道自己的實力如何,也不知道自己的水平有沒有提升。
關于如何提高「申論大作文」,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說法。事實正是如此,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適合的學習方法也不一樣。也就是說,無論是「半月談」還是其他各種材料,只要考生覺得適合自己,看了之后有提升就是最好的,而不能盲目迷信他人的經驗。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申論大作文」的題目往往給出兩個事物,,即「很有哲理的一句話」+「中國某個領域的現狀」,然后要求將兩個事物結合。而「半月談」的內容非常散,并沒有這么強的針對性。例如2018年11月10日「半月談」官網的「特別推薦」板塊截圖如下:

「特別推薦」板塊是「半月談」的核心內容,然而從題目和摘要上就能看出,這些信息其實就是比較普通的要聞整合和各種各樣的評論,和其他的新聞網站并沒有核心區(qū)別。
總的來說,這種整合性的文章雖然全面,但并沒有特別突出的點。
想了解最新最好的黨政要聞,可以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想學到最接近大作文文體的寫法,可以多模仿「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的文章;
想知道國際形勢,可以看「參考消息」「環(huán)球時報」;
想多學習到最新的、不同觀點的看法,可以看看「知乎」熱榜;
想把握大作文的寫作脈絡,可以多看看古人的議論文,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學會如何開門見山,盡量簡潔有力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總的來說,「半月談」什么都有,而且都做的不錯,但大家學習的時候不要太雜,要有自己的目標,確保能學到真本事,學到心里,從而在考試中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