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開心的真正原因,看完醒悟了
《百年孤獨》里說:“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p>
都說生活苦,其實生活從沒為難過任何人。
你不開心的時候,往往是認知和欲望不匹配,導致情緒打了敗仗。
說到底,難受的都是智慧不夠。

看過一個測自己是否敏感多疑的小問卷:
是不是常懷疑自己哪件事做錯了,哪句話說錯了?
是否覺得身邊的人不喜歡,或者總針對你?
犯錯后,腦子里是否一直重復著犯錯的過程?
是否總覺得領導或者家人話里有話,眼神意味深長……
瀏覽下來會突然覺得,每條都是照著自己寫的。
看,這就是胡思亂想了。
其實這些現(xiàn)象,包括此時此刻的亂想,大多是太把自己當回事,這不是對自己上心的表現(xiàn),反而是自我意識太薄弱。
因為不知道如何實現(xiàn)自我,就覺得隨便一點小事,都能是毀滅性的打擊。
有網友講一個脾氣很不好的同事,對方明明等級不高,還什么都管,哪句話說不對了,他都要較真。
后來聚餐,大家都避著他。
直到有天網友跟他一塊上樓,沒別人在,同事竟用很輕的聲音說了句:“一天天過得真累,是吧?”和平常大吼大叫的那個他像是兩個人。
就像心理學“達克”效應說的,當你認知不夠的時候,常常會在欠考慮的情況下做了錯的決定,但你甚至不知道其中有錯。
當你覺得身邊一切都在和你作對,并非是生活糟糕透頂。
放下“我執(zhí)”,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時間種種,眼前的風景就會不同。

演員郭京飛曾說他上學的時候,脆弱壓抑,天天愁眉不展。
直到演《終局》那時,他覺得自己特了不起,郭京飛三天兩頭和人吵架,生怕別人反駁他,
受不了的時候就酗酒,他甚至想自殺。
后來他開始跳出來,演喜劇,嘗試他從來沒想過的東西,心境打開了,演技也逐漸被認可。
再翻回來看,他說:“別太拿自己當回事,這解決了我身上太多擰巴的東西?!?/p>
你要做什么,想什么,不是別人能定義的,你也別太早定義自己。
真的沒那么多人盯著你,費盡心力否定你。
當你想通了,你就活開了。

有句話說,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
但我們太多的焦慮,恰恰是因為從前。
就像傷口已經結了痂,還要念念不忘,很多人的困擾也是明明過去了,還一遍遍地感傷。
先看兩個故事:
第一個是《我不是潘金蓮》里,告狀、上訪十多年的李雪蓮。
開始的她的確很苦,以為她跟丈夫是假離婚,結果對方是想真離婚。手續(xù)齊全,投訴無門,她甚至還被丈夫污蔑“潘金蓮”。
一次告前夫不行,她就告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
從縣城告到了北京,悲戚大半生,等到前夫意外去世,她卻只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沒了意義。
第二個是位老鐵匠,他手里有把祖?zhèn)鞯淖仙皦亍?/p>
當年有古董商路過,說他這可能是清朝制壺名家戴振公的作品,想花10萬塊錢買。
鐵匠當場沒賣,過后卻越想越后悔,
又怕磕了碰了茶壺,又怕別人偷去,有人來買壺,他想起古董商的出價,更是不甘心。
翻來覆去睡不著,非等自己親手把紫砂壺砸了,鐵匠才恢復了平靜的生活。
一個是生活遭受了打擊,一個是突如其來的驚喜,結局卻如出一轍,自己困住了自己,整個后半生,都活在了那一瞬間的記憶里。

念念不忘的,不見得是回響,也可能是排不掉的毒,療不好的傷。
不想被情緒淹沒,只需記住這句話:
“一切都會過去的?!?/strong>
插在傷口上的刀子,你不必將它時常拔出來看看,再忍痛插回去。
驚喜的時候想想這話,冷靜下來,難過的時候想想這話,讓自己快點跳出來。
不斷向前看,擁抱每時每刻的新鮮事,過去的就都埋在了過去。

人生沒有完美的,生活的苦和成長的苦,你必須選一樣。
當生活的浪潮奔涌而下,只有兩種人不覺得難過,
一種是生活的潛水者,任生活千變萬化,他能巋然不動,另一種是生活的沖浪者,如果有難,那就迎難而上。
但大多數(shù)焦慮的人偏偏在這兩者之間,既貪優(yōu)渥的日子,還懶得拼命向前,既想奔赴前程,又苦于現(xiàn)實的骨感。
活得矛盾的時候,你的理智和潛意識往往是對立的。
理智告訴你去工作,潛意識想摸魚;
理智想學點行業(yè)知識,潛意識想刷小視頻;
理智想下班就去健身房,潛意識就想往沙發(fā)上一躺……當你看著潛意識一次次戰(zhàn)勝理智,生活一次次失控,怎么會不糟心?
但這不是必然,換種思維方式,看什么都不煩。
見過一張很有意思的圖,叫“那你擔心啥”:

遇見的糟心事,橫豎都不能解決,那你擔心啥?
生活中的煩惱,能解決就解決,那你擔心啥?
行動的力量,遠比你想的強大。
有個以焦慮為主題的采訪,
其中涉及的焦慮方方面面,但無一例外,都有“過來人”的經驗可參考。
有人辭了工作,長時間迷茫,
他是開始反思,一份工作喜歡的程度要占多少,能否勝任,才慢慢堅定了要從事的行業(yè),不再悲觀。
有人天生眼睛小,塌鼻梁,長期被歧視,
她靠著超高的敏感,做了心理咨詢師,再不把外貌當回事。
有人要給行業(yè)大佬們講課,緊張到失眠,
她準備了兩星期課件,最終三分之一的老師主動加她微信交流。
財務焦慮的,靠著規(guī)劃存錢找回安全感,
和朋友對比有壓力的,加入他們一起向前……誰不是從焦慮過來,又把路走通的呢?
就連季羨林,也是出身農民,
他每天早晨4點起床,堅持規(guī)律的工作時間,會議間隙都要爭分奪秒構思作品,才逐漸成為大師,變得不急不緩,心態(tài)達觀。

王小波有句話:“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strong>
當你把“解決”或是“放下”當成選擇題,煩惱就減到了最少。
當你把能力當作能提升的事,現(xiàn)狀當成能變好的事,
你就會知道,世上本無煩心事。

電影《教父》中說:“用一秒鐘看到本質的人,和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注定是不一樣的命運?!?/p>
無論經歷過什么,你都得清楚,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如果在乎你的人很少,想害你的也不會多;
別太執(zhí)著過往,過去的都已經過期,好的壞的都得過去;
別光想不做,沒法趕走憂思,那就再拼一把。
你只需心態(tài)積極,放下貪欲,活在當下。
像席慕容那句詩:“挫折會來,也會過去,熱淚會流下,也會收起,沒有什么可以讓我氣餒的,因為,我有著長長的一生?!?/strong>
點個“在看”,用思考代替悲傷,拿心情趕走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