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作詞作曲——作曲篇3:段落
(1)段落
一首歌可以被劃分出很多個段落,每個段落通常是4/8/16小節(jié)。一段副歌一般16小節(jié)。
而和聲套路通常是4/8小節(jié)為一遍,比如1645是4小節(jié)一遍,4536251是8小節(jié)一遍。
像這樣把4536重復(fù)兩遍,寫出主旋律,就是一段副歌的作曲,16小節(jié)。

這是我寫的一首歌。當時寫的時候,就是先把4536復(fù)制了兩份,然后在上面寫出了主旋律。寫完副歌后再寫主歌,還是同樣的步驟,配和聲,寫旋律。然后給前、間、尾奏配和聲,但不用寫旋律。最后安排一下整首歌的段落,整首作曲就做完了。
這里強調(diào)一下,我的觀點是,一首歌最重要的是副歌。如果副歌寫出來很一般、甚至有問題,那么就不用接著寫主歌了,寫出來這歌最后也不好聽。這是為什么我先寫副歌。我對作曲的分析會特別“重副歌,輕主歌”,因為作曲各個段落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樣的,如果有能力把副歌寫精彩了,主歌也不會差。
同樣地,把1645重復(fù)四遍,寫出主旋律,就能當作一段副歌的作曲,16小節(jié)。

但在作曲中,和聲進行如果完全重復(fù)四遍,在第四遍時會非常乏味。這也是音樂的普遍規(guī)律,一模一樣的東西聽到第四遍,就會聽覺疲勞?!缎⌒〉穆眯小返淖髑痛嬖谶@個缺點,但我當時不知道這個問題,所以就這么寫了。這種情況的解決辦法是在第四遍進行更改,或者把和弦搶拍/緩拍,這個放在后面介紹。

(2)歌曲段落結(jié)構(gòu)
這個概念可能也叫做曲式。
以《消失的第二分冊》為例,以下ABC之類的稱呼是我的個人習(xí)慣,其他人對各段的稱呼可能和我不一樣,但劃出的段落肯定是一樣的。

安排段落結(jié)構(gòu)也是作曲要做的事。
在這首歌中:
Intro是前奏,16小節(jié)。
AB是主歌,8小節(jié)。
Solo是間奏,8小節(jié)。
C是副歌,16小節(jié)。
Outro是尾奏,12小節(jié)(8+4)。
一般主歌8小節(jié)一段,副歌16小節(jié)一段。前、間、尾奏4/8/16都常見,或者不寫也行。
第二分冊是很常見的結(jié)構(gòu),我以它為基本框架,討論一首歌的段落設(shè)計。
·副歌
我把副歌稱作C段。一般一首歌,副歌會唱三遍。

這里有一個細節(jié),C2和C3是連著唱的。也有很多歌在C2和C3之間會插入一段間奏,比如《冠世一戰(zhàn)》。
有的歌副歌是唱四遍的,這多出來的“第四遍副歌”,會加在Intro前面,整首歌以副歌開頭,先來一遍副歌再進前奏,比如《木蘭行》、《冠世一戰(zhàn)》。
還有的歌可能只有兩遍副歌,這種歌不寫C3往往是因為時長限制?,F(xiàn)在的市場,一首歌以3分鐘~3分半為宜,甚至榜單熱歌們漸漸奔著3分鐘內(nèi)去了。加了C3就會遠超3分半的歌,可能就會砍掉C3來縮短時長,比如《洛陽懷》。我寫的《我想你啦》也是出于這個想法而沒寫C3,時長3分半。
副歌只唱一遍、或者超過四遍的,我目前還沒有見過。
·主歌

主歌會分為AB段,大部分的歌都是ABC段作曲,也就是主旋律+和聲要寫三段。少部分的歌只有AC,沒有B段。沒有B段的歌曲,副歌的情緒相對比較柔和,爆發(fā)感弱,比如《萬疆》、《洛陽懷》、《勾指起誓》。
以第二分冊為出發(fā)點,可以砍掉A2,也可以在A3后加一個A4,都可以。但不能在C1后沒有A段而直接進B段,不好聽(我親自踩過這坑)。
·前、間、尾奏

第二分冊是前、間、尾奏全都有。
嗯......這三兄弟中,除了前奏基本每首歌都會有以外,間奏和尾奏經(jīng)常會消失。我在編曲想偷懶、或者要縮減歌曲時長的時候,就會把間/尾奏砍掉。
·Bri,Pre

Bri和Pre在日系里很常見。
日系歌在C2和C3之間,基本都會插入間奏。間奏有人聲的,我就稱作Bri,而如果是編曲很安靜的,我就稱作Pre。一首歌里可能只有Bri/只有Pre,或者兩個都有,這三種情況都很常見。
一般會是這么個順序,C2,Bri,Pre,C3。
在作曲上,Bri的旋律會寫更多的長音,有風雨欲來的感覺。編曲上會延續(xù)副歌的能量感。
Pre的旋律可能重復(fù)A段或者C段,也可能寫過新的旋律。Pre的編曲會瞬間安靜下來,原本吵鬧的伴奏突然消失,只剩下空空的一軌鋼琴,然后再緩慢上升。歌曲情緒進行到Pre會突然下降,先下去再上來,會顯得C3的情緒比C2更高。

關(guān)于段落就說完了。
本來這篇想寫終止式的,但是不知道為什么鍵盤一敲就寫成了段落。終止與半終止放到下一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