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zhàn)魏國大敗于齊國,為何最大受益者卻是秦國?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zhàn),魏國喪師10萬,龐涓身死,精銳盡失,魏武卒不復存在,魏國由盛而衰。齊國因此戰(zhàn)而成東方霸主,之后齊威王與魏惠王在徐州相會,共稱王爵,并相約攻楚。楚威王大怒,領兵北上攻齊,齊楚相爭,齊軍敗績。此時魏國衰敗,齊楚征伐,秦國則變法大成,抓住時機順勢東出,盡收河西之地,成為最大的贏家。

魏國
公元前344年,秦孝公派遣商鞅使魏,游說當時的還是候爵的魏惠王稱王,魏國采納。于是魏惠王邀宋、衛(wèi)、鄒、魯?shù)葒鴩扒毓由俟贂耍贩Q逢澤(今河南開封南)之會,爾后同朝見周天子。但是逢澤之會遭到了韓、楚、齊等大國的抵制,于是韓魏翻臉,魏國攻韓,卻在馬陵之戰(zhàn)中慘敗,在之后的歲月里,受到來自秦、齊、楚、趙等國的連連圍攻,魏國成為眾矢之的,不久便徹底放棄安邑,徙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魏惠王由于在秦、齊等國夾擊中不斷慘敗,于前334年不得不采用相國惠施“以魏合于齊楚以按兵”的建議,率韓國等小國國君赴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齊威王,同時齊威王亦承認魏惠王的王號。為了聯(lián)合他國抗秦,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又和韓威侯相會于巫沙,并尊韓威侯為王 (即韓宣惠王),同年,他又與韓宣惠王并帶太子入朝于趙。但魏國因此前樹敵頗多,依然不斷遭受到來自秦、楚的攻伐。公元前330年,秦軍敗魏軍于雕陰(今陜西甘泉南),迫使魏惠王獻出河西之地。公元前323年楚國敗魏軍于襄陵,奪取8個邑。自此魏國日衰,只能任由秦國宰割。
齊國
馬陵之戰(zhàn)的勝利使得齊國成為東方霸主,但齊威王因勝而驕,使得勝而無功。

魏惠王在馬陵之戰(zhàn)后,為改變四面受敵的局面,積極進行外交活動。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惠王并改此年為後元年(前334年)。這標志著楚國自楚武王以來作為諸侯國里唯一稱王者地位喪失,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寢不寐,食不飽”。前333年,楚威王領大軍伐齊,趙國、燕國乘機出兵攻齊。齊楚大戰(zhàn)于徐州,齊軍初戰(zhàn)失利,楚軍兵圍徐州。齊國的勝利之威蕩然無存。
秦國
商鞅使魏,使得強魏衰敗,齊楚相爭,而秦國則趁此良機變法大成,終于有了與山東諸國爭雄的資本。

馬陵之戰(zhàn)次年(公元前340年),商鞅領兵伐魏,使伏兵襲擊,俘獲公子卬[áng/yǎng]。秦軍隨即發(fā)起攻擊,大破魏軍。魏國在與齊、秦的兩次交戰(zhàn)中,俱遭慘敗,國力空虛,魏惠王極為恐懼,派使者獻部分河西地,與秦媾[gòu]和。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門(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擊敗魏軍,俘其主將魏錯。同年,秦國聯(lián)合大荔戎包圍了魏國的郃陽(今陜西省合陽縣東南)。

?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大良造公孫衍(犀首)破魏軍于雕陰(今陜西甘泉南),擒龍賈,迫使魏惠王獻出河西之地。次年,秦軍又攻占魏國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曲沃(今三門峽市西南)等地。
秦國東擴的大門由此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