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事系列︱李白的名詩,竟是為此琴曲而寫?
《蜀道難》,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代表詩作。
此詩襲用樂府舊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xiàn)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
蜀道難
【唐】李白
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關于《蜀道難》的創(chuàng)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其中有一種說法,認為此詩與一首古琴曲有關。
據(jù)記載,唐朝大詩人李白初入長安時并不得志。他四處干謁求薦失敗,決心離開時,在友人陸調為他餞別的筵席上認識了王炎。
王炎也是旅居長安,無所遇合,準備去蜀中漫游。他和李白境遇相似,一見如故。
李白在席間飲酒作詩,言不盡意,難掩愁腸。
于是,王炎為李白撫琴一曲,以洗心中煩囂。
王炎正襟危坐,凝神屏息,琴音自指間流淌而出。
此曲開篇極陡,好像奇峰壁立千仞。
然后是若斷若續(xù)的游絲般的聲音,好像懸崖間一條時隱時現(xiàn)的羊腸小徑。
忽又聽得一陣繁弦促節(jié),如亂峰縱橫,似雷霆急震。
隨即變?yōu)殚g或幾聲清脆的叮咚,如入幽谷聽泉。
接著是反反復復的凄切呼號之聲,像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又似龍吟虎嘯、鳥悲猿啼。
最后,在好似驚魂甫定的嘆息聲中,慢慢歸于沉寂……
琴音沉寂良久,李白方如夢初醒,忙問曲名,知其為《古蜀道難》,遂感慨此曲甚妙,嘆其無詞可配。
王炎和陸調忙邀他為此曲配詞,李白允諾以后試之。
在離開長安的前一天晚上,李白夜不能寐,便試著給琴曲《古蜀道難》配詞。
他一邊背誦著陰鏗等人的詩句,一邊回味著王炎的琴聲,腦海中忽然出現(xiàn)古蜀道的巉巖畏途和寬廣筆直的長安大道,且二者漸漸合而為一:龍樓鳳閣變成了層巒疊嶂,桃紅柳綠變成了枯藤老樹,鶯歌燕語變成了虎嘯猿啼……
于是,多日來在胸中翻騰的種種難言之情,爭先恐后地自他筆下涌出。
李白涕泗縱橫,一揮而就,寫成了他的名作《蜀道難》。
詩中借蜀道之艱險,喻仕途之坎坷,抒胸中之憤懣。
啊,蜀道難!蜀道何時才能變坦途?
李白仰望蒼穹,感慨著,思索著……
自此,名詩配琴曲,不失被傳為一段千古佳話!
-END-
北京度一學堂古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