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熱點 | 華語電影與華語電影提出的意義

華語電影是在兩岸四地內用華語(漢語、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拍攝的電影,也囊括在海外世界各地用華語拍攝的電影。有些中國的少數民族也居住在中國境外,但是如果他們自己認同中國文化和語言,他們用華語拍攝的電影也可以屬于華語電影范疇。在全球化時代和某些地區(qū)比如新加坡,有時一部影片中使用包括華語在內的幾種語言或方言,在影片的制作、投資和發(fā)行上多方介入,這種片子或許可以歸類為“跨國華語電影”或者“多語電影”。
PS:華語電影中的“華語”不同于漢語,華語不是一個嚴格的語言學上的概念。華語電影中的“華”與中華民族中的“華”的意思相同,華語應當包括兩岸四地(內地、臺灣、香港、澳門)使用的所有語言和方言。

1.完成整合性的思考
華語電影概念的出現呼應了一個宏觀的歷史和時代變遷。從八九十年代以來,全球化潮流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電影的傳統(tǒng)格局,兩岸三地的中國電影開始進入一個跨區(qū)化的,互相滲透、影響、整合、競爭的新階段。“華語電影”范疇試圖把內地、香港、臺灣兩岸三地的中國電影聯系起來,作一種新的、整合性的思考。這無論對于理解特定背景下的三地本土電影的發(fā)展和性質、還是世界背景下的整體華語電影的狀態(tài)和前途都是至關重要的。
2.透視三地文化政治
同時,由于這一研究視野呼應了內地、香港和臺灣在政治上走向統(tǒng)一和體制上保持多元化這一進程的特定歷史背景,它也起到了通過電影這一重要的文化媒體來透視兩岸三地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心理的性質、狀態(tài)和相互關系的作用。
3.界定中華文化疆界
當然,相比中國電影、香港電影或者臺灣電影而言,“華語電影”本身就是一個更加開放、兼容的概念,理應以開放、兼容的態(tài)度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質疑或建構。這個從語言、文化角度提出的概念具有強烈的整合性、廣泛的包容性,不論是民族的、跨國的、國際的、還是跨地域的,內地的、香港的、臺灣的,都可以整合到華語電影的旗幟下。無形中契合了全球化背景下重新界定中華文化的疆界,完成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建構的民族主義訴求。
4.重寫中國電影歷史
“華語電影”蘊含著內在的新觀念、新視野和新方法,它不僅為我們觀察、言說當下區(qū)(國)的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方便,而且華語電影的視角會自動消解先前歷史撰述中無處不在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壁壘,對中國電影大歷史的書寫提出新的要求。包含內地、香港和臺灣在內的中國電影,都可溯源于一個多世紀前的上海電影;正是上海電影有形的人才隊伍和無形的文化傳統(tǒng)的分化與變遷,才造就如今內地、香港、臺灣三足鼎立的格局;分化后的上海電影,或曰另一種意義上的兩岸三地電影,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獨立發(fā)展,已經形成新的品質與風格,但仍可清晰感受到其中老上海電影傳統(tǒng)的影子。在統(tǒng)一中國電影史這個問題上,“華語電影”和“中國電影”的立場與使命是不謀而合的。如果能將原本同出一源的內地、香港和臺灣電影融匯起來,就能跟歷史具體地以“大中國”甚至“大中華”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電影”的歷史和現狀,做一些基礎性的、原初性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