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賽車文化的起點:珠海國際賽車場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廣東地區(qū)的地方電視臺就
中國賽車文化的起點:珠海國際賽車場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廣東地區(qū)的地方電視臺就開始轉(zhuǎn)播F1了。相比于人們熟知的球類和田徑類運動,呼嘯著駛過的賽車以及未知事物的距離感,撥動了那個朝氣蓬勃時代的的神經(jīng)。 與此同時,隨著經(jīng)濟的復蘇和發(fā)展,在中國也誕生了越來越多的賽事,港京拉力賽就是其中最負盛名者,這場比賽幾乎動員了賽段途徑之處所有的交通管理資源,更是讓很多觀眾知道了,原來車還能這么開。當觀眾們擁躉著天安門廣場上到達終點的車手時,參賽的車手才知道,原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有對速度的熱忱和追求。 拉力賽顛覆了中國人對車的認識,而F1則顛覆了中國人對于賽車的認知。相比于彼時風格粗曠的拉力賽,精確、專業(yè)和極限的F1賽車是中國人從未接觸過的,尖嘯的引擎、兇狠的拼搶、復雜的策略,都為觀眾們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 中國,也想要有F1! 但彼時的中國大陸,甚至沒有一條真正意義的永久賽道。在哪里建設賽道?怎么建設賽道?成為了首要問題。最后,人們將目光鎖定在了南疆一座美麗的城市,珠海。 在1993年,珠海就舉辦過街道賽,引發(fā)了10萬人的觀看,德國一家媒體甚至表示,"中國進入了轟鳴時代"。在珠海的不遠處,就是大名鼎鼎的東望洋賽道。從前的珠海市民,只能看著隔岸的華燈閃爍車鳴人嚷,而今天,機會,就擺在了珠海的面前。 1993年,珠海國際賽車場的項目正式啟動,項目由廣東省政府和中央撥款,足見對這個項目的重視。中國的第一條國際標準永久賽道,不要委屈求全的產(chǎn)物,要造,就要造高標準高規(guī)格的賽道!廣東省政府從國外聘請了大量的工程師和設計師,整個項目耗資1.2億人民幣,勢必要將項目做成后來者的標桿。1996年,珠海賽車場建成,當時的珠海賽車場無論是設計建造標準還是設施建設方面,都是亞洲前列,也是亞洲為數(shù)不多滿足 FIA 二級方程式標準的賽道。 珠海賽車場全場4.3千米,賽道場由4個左彎和10個右彎組成。賽道有兩段直道,分別長900米和500米,在大直道的尾端, GT 賽車的最高時速可以輕松突破300km/ h 。 1996年11月1日,中國的第一場場地汽車比賽96萬寶路珠海國際汽車賽成功舉辦,這是中國賽車史上最為重要的時刻,中國場地賽車,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之后,珠海賽道并不滿足于躺在功勞簿上過日子的生活,珠賽,更想做到人有我優(yōu)的水準。 1999年,世界超級跑車錦標賽第一次來到中國大陸,珠賽憑借自身賽道特性為觀眾們貢獻了一場精彩的演出,也證明了珠賽完全有承辦國際大賽的能力。同一年,F(xiàn)1也開始評估珠賽作為F1中國站的比賽地,F(xiàn)1也派出了自己的首席賽道設計師為珠賽進行一級方程式標準改造。只可惜最后因為因為種種原因F1沒能在珠海安家落戶,而選擇了馬來西亞的雪邦賽道。 不過珠賽并沒有放棄推廣自身影響力的腳步,洲際勒芒、卡雷拉杯、世界摩托車耐力錦標賽、尚酷杯、卡雷拉杯、A1GP、康巴斯方程式、中國F4方程式等比賽紛紛落戶珠賽,讓珠賽成為了中國賽車文化真正的起源。 而除了傳統(tǒng)的職業(yè)比賽,珠海賽道最近也致力于將賽車推廣到更廣大的人群中去。 比如剛在珠海賽道結(jié)束的超吉聯(lián)賽 PRO ,便是一項銜接業(yè)余和職業(yè)的賽事,既給了夢想職業(yè)的車手以經(jīng)驗提升,又給熱愛賽車的愛好者提供圓夢舞臺。比如由馬青驊創(chuàng)建的魔賽車隊,隊內(nèi)就有 GDDP 發(fā)展車手林城華和電競車手高翔。他們和許多車手一樣將超吉聯(lián)賽 PRO 視為初級車手向統(tǒng)規(guī)賽職業(yè)車手發(fā)展的新臺階。 又比如 B 站百大 up 主盛嘉成,他來參加超吉聯(lián)賽 PRO 能親身感受到賽車比賽的魅力,并通過他傳遞給更多熱愛賽車的人。 時光荏苒,珠賽已經(jīng)走過了27年的光陰。在這些年間,中國人對賽車的熱情此消彼長,觀眾席上的座椅,也曾落滿浮塵,也曾光亮如新。但是珠賽會一直在祖國的南疆,輕探玉手,坐等信風來時… 希望中國賽車文化越來越繁榮,希望珠海賽道永遠長青,希望如超吉聯(lián)賽 PRO 這樣有意義的比賽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