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和堂中醫(yī)醫(yī)院王曉輝醫(yī)生:孩子的詞匯錯誤是不是出現語言遲緩?
北京京和堂中醫(yī)醫(yī)院王曉輝醫(yī)生:兒童學習詞匯意義時,需要他們將聽到的與相對應的概念聯系在一起,例如:媽媽經常說“喝奶奶”,慢慢他就將“奶奶”的聲音與奶瓶、牛奶、喝的感覺、需求的滿足等概念聯系在一起。然后,等在適當的環(huán)境中,大腦神經與說話生理的成熟,可以順利說出“奶奶”這個詞匯。但是在學習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其他錯誤,下面就給大家歸納以下常見的七種類型。
一、過度延伸
過度延伸是指:幼兒所說的詞匯涵蓋的意義遠比大人所認知的意義還廣。
例如:將“狗”這個詞泛指狗、羊、兔子、狼、貓等有四只腳、有毛的動物;又或者將在圖片上學到的詞匯“羊”,用來指在郊外看到的“?!?、“馬”等。
兒童在詞匯發(fā)展階時所出現的詞義過度延伸現象,可能因為被指認物體之間的知覺特征或者功能相似,例如形狀、尺寸、大小、聲音、味覺、動作、材質等特質的相似之處。
孩子造成過度延伸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幼兒尚未掌握被過度延伸物體的詞意。或在一開始學習詞匯與物體相對應的概念出現了問題。
過度延伸的現象普遍常發(fā)生在1至2歲半時,如果寶貝超過這個年齡段仍出現詞匯過度延伸的錯誤,就要考慮寶寶是否存在語言發(fā)育遲緩的情況。
二、延伸不足
延伸不足是指:幼兒將詞匯之意局限在標準意義中的一部分,其認知的意義比較局限,不知道一個特定的詞匯可以代指一個類別或相似的物品。
例如:只稱呼自己的玩具鴨為“鴨鴨”,對于別的形狀、顏色、材質或真的鴨子都不稱其為“鴨鴨”。
造成這種特定于語限的原因:
1可能是因為寶貝將“鴨鴨”這個詞解釋為專有名詞,就像叫爸爸、媽媽一樣。
2另外一個可能就是一開始的學習只局限在特定特征或功能上,如:黃色絨毛的鴨鴨,其他鴨鴨都不稱其為“鴨鴨”。
三、過度延伸或延伸不足并存
過度延伸或延伸不足并存是指:兒童對詞意的理解和認知,某些方面是過度延伸,但有些方面卻又延伸不足。
例如:有的寶貝認為“傘”是指真正意義的傘、或書中用來遮雨的樹葉,但他卻認為合起來的傘不是“傘”。
四、不配稱
不配稱主要是指:兒童所認知的詞匯的意義,與標準的詞匯意義完全不同。
例如:指著椅子卻說桌子。
五、完全符合
完全符合是指:幼兒所說的詞匯表達的意思,跟大人所認知的詞意一樣,就是正常孩子的發(fā)育情況。
六、尚未習得
兒童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不斷面對很多新的詞匯。有些詞匯他們從未有機會接觸,自然尚未掌握。
七、自創(chuàng)新詞
幼兒因詞匯量不足,尚未習得某些人、事、物的名稱,而又需要表達其意,有時候會利用有限的詞匯,或是將所知道的詞匯重新加以組合,創(chuàng)造出新詞匯或新用法。
? ? ? ?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