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筆記】枯山水的寫意高峰---龍安寺方丈庭院/NO.108

本文配圖來自網絡,侵刪。


通過這篇文章你將了解:1.龍安寺方丈庭院石頭布局的詳細分析2.方丈庭院的來歷3.庭院所表現(xiàn)的真正的畫面
大家好,我是小螞哥。講了兩期日本的石頭,不知道大家對日本園林有沒有一些新的了解,我們的景觀筆記當然不會淺嘗輒止,小螞哥深扒的精神也會一以貫之,這期我們就來聊聊日本園林枯山水的代表作---龍安寺方丈庭院。



這個你在無數(shù)印刷品或者相關雜志上見到過的庭院,可以說但凡提起日本枯山水,這個方丈庭院就一定在其中。

枯山水一詞最早見于《作庭記》其文“無水之庭”精確形容了枯山水。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關于造園的專著書籍。

但你知道嗎,雖然《作庭記》是世界最早的園林著作,其“無水之庭”也還是取自于中國的周禮“山澤無水謂之枯”的描述。哎,小螞哥為了追根溯源真是操碎了心。

但日本發(fā)展了枯山水三個字的內涵卻是不爭的事實。其中最早的枯山水庭院為西芳寺庭園,今天的西芳寺還有個更出名的名字叫做:苔寺(苔蘚愛好者的天堂)

而枯山水的高峰則是寫意的龍安寺方丈庭園

和寫實的大德寺大仙庭院

大德寺大仙庭院我們按下不表,要知道龍安寺這個庭院只有330平方和孤零零的15塊巖石組成,為什么這樣一個庭院就會被世人所津津樂道,為什么一個沒有樹的庭院還會被稱之為經典之作,且聽小螞哥慢慢道來。
我們知道龍安寺是佛教五宗之一的禪宗寺廟,日本雖然地界不大,但對于佛教是真的熱愛,很多寺廟面積都不小,這座龍安寺除去各式建筑,就景觀元素來說各種庭院,水池,小橋,蹲踞也是全的不要不要的~

除了方丈庭院,龍安寺還有一個漂亮的鴛鴦池。

而大家來到龍安寺不去看山水,紛紛要到一個330平的小空間擠著看15塊石頭,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出名,對就是這么簡單,但出名一定有它的理由,下面我就分析一下方丈庭院到底為什么這么牛~

穿過了方丈的禪房就是庭院

小螞哥原來講過不同于歐洲園林的生產性質,亞洲園林大多把視覺作為建造園林首先要考量的要素,龍安寺也是一樣。說白了就是有錢人,或者修行之人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來思考人生,這就是我們說的精神需求。

埃及壁畫中的庭院有大量的生產,養(yǎng)殖的場景

王維輞川別業(yè)
龍安寺方丈庭院是無法進入,只能提供純粹的視覺體驗,除了耙制細石之人,大多數(shù)人沒有機會踏進庭院,它是一個純粹的眺望園。

我們來到庭院中需要站在預先打開的走廊平臺上遠眺,這樣就在無意間控制了人的行動范圍,接下來就是組織畫面構圖了。

即便沒有學過藝術,沒有專業(yè)的美術素養(yǎng),站在庭院旁你仍然會感受到美,這除了控制人的視線之外,還包含了心理上的引導。
因為庭院極度極簡,人們觀看到的東西極為有限,目之所及只能看到近處的白沙,中部的石塊,遠處的圍墻,不一會你的目光就會落到石頭本身的形體之上。

首先庭院中有15塊巖石,被分成了五組,為5-2-3-2-3排列組合,石頭上長滿了青苔。我們在平臺上無論從那個角度都會有一塊巖石被遮擋。

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魔術,而是造園者在千百次的實踐后,擺布出的一個最佳的結果。從平面看像不像我們學種植設計時遵循的不對等邊三角形的原則。

圖片來自孫筱祥《園林藝術與園林設計》
有一種說法是15代表著圓滿,少看到一塊就說明還需要潛心禪修,也代表著人生的缺憾,這也剛好對應了修佛悟禪可以解放“自我”束縛而獲得世界的真相:接受了人生的不圓滿,才能獲得圓滿。

此外這五組巖石軸對稱線組成了一棵分叉的樹干,人腦在無意識下通過巖石間的對稱會看到這棵樹,這也就是龍安寺庭院玄妙的地方。

京都大學科學家《自然》雜志上的論文指出,隨機擺放的巖石是無法形成這樣的圖案,這種精密的設計計算,會讓人腦產生潛意識的愉悅感。而主干經過方丈庭中央,也就是我們的最佳視點。
最后再說說這幾塊石頭的質感,枯山水,雖有一個“枯”字,但并不是死氣沉沉,日本人造園更像是在旁觀一場自然隨意發(fā)展的盛宴,石頭上的青苔給這個靜謐的庭院增加了生氣。


關于龍安寺方丈庭院的來歷有多種說法:有來自中國傳說虎子渡河說,十六羅漢游行說,心字說,五大部洲說,中國五岳說,五山十剎說,七五三吉祥說……
這里小螞哥來聊聊虎子渡河的傳說吧~這還是出自中國的《癸辛雜識》:“諺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p>
彪是性格出了問題,可以吃掉他的親兄弟。老虎帶著三個孩子過河,必定先把彪背到對岸,然后帶第二個過去,同時在把彪提回去,然后帶第三個老虎到對岸,最后才把彪帶過去。

當然不管那種說法都和方丈的生活,內心世界有關。在杉尾申太郎一篇關于龍安寺方丈庭園造園意圖的考察中提出了一個非??尚诺挠^點。小螞哥覺得非常有意思,在這里和大家分享。
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會認為方丈庭院的石頭和細沙表達的是大海和島嶼。

但申太浪提出了一個浪漫的結論!其實白沙中的石塊是在表達穿過云海的山岳和島嶼的頂峰。


而且這并不是他的猜想,是有現(xiàn)實景物的對照的,這個地方不在日本!也不在韓國!而在我們中國,就在中國山西的五臺山。


五臺山自古就被視為仙境,自公元5世紀就傳是文珠菩薩的居所。五臺山因山頂?shù)奈宸迥茉谝欢ōh(huán)境下發(fā)出金光,而被歷來的信徒所推崇。

日本高僧也紛紛遠渡重洋來體驗這種宗教的奇幻景象。他們不僅從中國帶回了諸多器物,更重要的是他們回國之后繪制了很多佛畫,而證據就在這佛畫之中。

文殊東渡日本的渡海文殊像

其中最重要的一副就是上圖,文殊佛畫第14圖(五臺山文殊)
人物在五座山風云海之上漫步,飄然而來。其中中臺的造型一份為三,與龍安寺中的最大石組如出一轍,造型上極為一致。
好了,不用我說什么了吧~其實反過來想就更簡單了,佛教講究清修,一般都在人跡罕至的山上,沒有人在海邊修禪的。所以這么一來我們用云海和頂峰的視角再來看看這個庭院,你會不會有不同的感覺呢?

《都林泉名勝圖會》中五人所站的位置就是我們在風水上說的明堂,或者穴,也就是我們說的最佳視點。
當然無論是那種解釋,對于一個極度抽象的庭院來說似乎都成立,這點我們就不必深究了,但龍安寺方丈庭院的偉大在于,它抽離了一切不必要地位元素,極度控制了視線,當你踏進庭院的第一步起,你就掉進了設計者精心打造的視覺旋渦。


讓你從看——到內心平和——再進入審美的心理狀態(tài)——然后產生自我對于自然的聯(lián)想——最終上升到佛禪的境界。而這個過程從你踏入庭院之初就自動開始了。
在梵文中有一個詞叫做mandala,中文翻譯過來比較長:螺螄殼里做道場。所以小螞哥認為龍安寺好在建造者悟透了庭院和禪,明白他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就是以小見大。

禪宗的縮之萬里,程于尺寸與庭院的雖一木一石卻包羅萬象是一致的,身處小庭院卻悟出了宇宙的真相,這才會將龍安寺庭院建的如此極致。

當然這只是小螞哥對于龍安寺方丈庭院的感慨,有人說庭院深受中國宋文化水墨山水的影響,也有人說室町幕府時代是日本視覺藝術的大變革的產物,還有人吐槽這是個中看不中用的園林,無論哪種說法當你親眼看到它的時候都會拋到腦后。


寓海于砂石,賦予無生命之物以生命,給不動之物以動之感,滿足人們精神上的寄托,對于一個330平方的小院還能要求什么呢?

好了,這期我們就先說到這里吧,想看什么園林,想了解什么文化都可以在下方和我留言互動,我是小螞哥,一個熱愛景觀的人,螞蟻景觀,以小見大。我們下期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