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體溫37度之謎:過去的幾百萬年中人類發(fā)現37℃左右最合適
過去的幾百萬年中,人類以及其他哺乳類動物和鳥類,似乎都發(fā)現了最適宜的溫度是在37℃左右。
人的體溫之所以是37℃,這只不過是一個模模糊糊的大概數字而已,要知道人體的各個部位,它的溫度都各不一樣,像是我們人類的口腔,它的溫度就是在36.3至37.2℃,腋窩的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3℃至0.6℃,而在清晨的時候,人的體溫要比下午的時候低上一些,女子的體溫要比男子高上一些。
為何我們人類的體溫不像蛇一樣屬于冷血動物呢?這一點有些科學家的說法受到很多人的認同,在他看來大腦的最佳運作狀態(tài)就是在恒溫之下,如果不是在恒溫之下,恐怕在自然災害面前,滅絕的動物會變得更多,對于我們人類而言,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恒溫可能是最佳的選擇。
其實腦部保持恒溫,并不是恒溫動物維持恒溫的唯一理由。
當溫度升高時,化學反應一般會加快,所以讓身體變成溫度較高的恒溫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促進身體的活性。但是這種反應是有限度的,當過量的熱排不出去,而信息又來得太快時,這個系統會瓦解。
過去的幾百萬年中,人類以及其他哺乳類動物和鳥類,似乎都發(fā)現了最適宜的溫度是在37℃左右。
當然,37℃只是體溫的一個大概數字,人體各個部位、每日早晚及男女之間的體溫均存在著差異。正常人口腔溫度為36.3℃~37.2℃,腋窩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 . 3℃~0.6℃,直腸溫度較口腔溫度高0.3℃~0.5℃。
一天之中,清晨2~5時體溫最低,下午5~7時最高。另外,女子體溫一般較男子高0.3℃左右,女子體溫在經期亦有些許變化。
若要保持一個恒定的體溫,必然要選擇一個產熱和散熱最容易平衡的點。
在這一溫度時,機體活動所產生的熱量最容易與機體散失在環(huán)境中的熱量平衡,也就最容易保持體溫的恒定。
科學家認為,人類的體溫之所以設定在37℃,和我們在27℃的房間中感到舒服的原因一樣。
當200多萬年以前人類出現在非洲時,白天的平均溫度在25℃以下。這種氣候條件下,當人類的體溫超過35℃時,打獵這類活動經由新陳代謝過程所產生的熱量最容易發(fā)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