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代——美國海軍查爾斯·亞當斯級驅(qū)逐艦

1950年代,美國建造了一系列驅(qū)逐艦/驅(qū)逐領艦,但水面艦艇數(shù)量仍顯不足,進而決定建造一批成本相對低廉、裝備艦空導彈系統(tǒng)的新一代驅(qū)逐艦,其成果就是查爾斯·亞當斯級導彈驅(qū)逐艦。亞當斯級在謝爾曼級驅(qū)逐艦艦體基礎上改進而來,而謝爾曼級沿用了二戰(zhàn)時期弗萊徹級的艦體,因此亞當斯級的艦體設計可同樣視為沿用自弗萊徹級。該級艦是美國海軍最后一型沿用二戰(zhàn)時期艦體設計的驅(qū)逐艦,同時也是美國第一型專門設計的導彈驅(qū)逐艦(法拉格特/孔茨級在設計時是火炮驅(qū)逐艦,從第三艘起才變更為導彈驅(qū)逐艦),在美國海軍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概況
查爾斯·亞當斯級采用高干舷平甲板艦型,艦長133.2米,艦寬14.3米,吃水4.6米,標準排水量3277噸,滿載排水量4526噸。艦體設計沿用弗萊徹級驅(qū)逐艦,帶有濃厚的二戰(zhàn)風格。艦橋?qū)挻蟮桶?,甲板室延伸至艦體后部。全艦有兩座高大細長的圓柱形煙囪,略微向后傾斜。因電子設備較多,艦橋頂端的前桅高大而雜亂,后桅與后煙囪合并為煙囪桅。

動力系統(tǒng)采用蒸汽動力推進,是美國最后一型使用蒸汽動力的驅(qū)逐艦。裝備4座蒸汽鍋爐和2臺蒸汽輪機。最大航速33節(jié),續(xù)航力4500海里/20節(jié)。艦員編制354人,其中軍官24人。
?
電子設備
主桅頂安裝1部AN/SPS-10對海搜索雷達,工作在G波段;其上方還有1部AN/SPS-37對空搜索雷達,最大探測距離370千米(1-13號艦,自14號艦起換為AN/SPS-40型);煙囪桅頂安裝1部AN/SPS-39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1-13號艦為AN/SPS-29型),后期換裝AN/SPS-52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工作在E/F波段,最大探測距離439千米。后煙囪后部兩座縱列布置的塔臺上各安裝1部AN/SPG-51火控雷達,用于引導艦空導彈;艦橋頂端安裝1部AN/SPG-53火控雷達,用于引導主炮。
反潛探測設備包括1部AN/SQS-23艦殼聲吶(1-19號艦安裝2部,形成AN/SQQ-23綜合聲吶系統(tǒng),以增強對潛探測能力)。部分艦只在后期升級時加裝了AN/SLQ-32電子戰(zhàn)設備。

武器裝備
查爾斯·亞當斯級側(cè)重防空作戰(zhàn),艦首和艦尾甲板室頂各安裝1座Mk42型127mm單管艦炮。該炮是美國二戰(zhàn)后為應對噴氣式飛機而研發(fā)的新一代中口徑艦炮,最大射程23.6千米,最大射速40發(fā)/分。

1-13號艦艦尾甲板室末端安裝1座Mk11雙聯(lián)裝導彈發(fā)射裝置,配備RIM-24“韃靼人”/RIM-66“標準”艦空導彈,備彈40枚。改進后的Mk11還可兼容RGM-84“捕鯨叉”反艦導彈。自第14艘艦起換裝Mk13單臂式導彈發(fā)射裝置。


“韃靼人”艦空導彈是美國第一代近程艦空導彈,與RIM-8“黃銅騎士”遠程艦空導彈、RIM-2“小獵犬”中程艦空導彈共同組成遠中近三層艦隊防空體系?!绊^靼人”彈長4.6m,彈徑0.34m,彈重580kg,最大射程14千米,最大射高15千米,最大飛行速度1.8馬赫,采用半主動雷達制導,60kg連續(xù)桿戰(zhàn)斗部。RIM-24C型的最大射程提高到32千米?!绊^靼人”還具備一定的反艦能力,在“捕鯨叉”裝艦之前亞當斯級一直使用“韃靼人”負責對海打擊。

“標準”2中程艦空導彈由“韃靼人”發(fā)展而來,彈長4.72m,彈徑343mm,彈重708kg,最大射程70km,最大射高19.8km,最大飛行速度2.5馬赫。
受艦體空間限制,1座八連裝Mk112反潛導彈發(fā)射裝置被安裝在兩座煙囪之間,配備RUR-5“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導彈彈長4.64米,彈徑0.325米,彈重435千克,最大射程10千米。這種布置方式使射界受到了一定遮擋。艦橋下方兩側(cè)甲板各布置1座Mk32三聯(lián)裝324mm魚雷發(fā)射管,配備Mk44/46輕型反潛魚雷,這種布置方式極為罕見。由于艦體尺寸較小,本級艦并未配備直升機平臺,反潛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
建造情況
查爾斯·亞當斯級總計建造29艘,其中美國海軍裝備23艘,西德和澳大利亞分別引進3艘。首艦“查爾斯·亞當斯”號于1958年6月動工,1960年10月服役,其余各艦于1961-1964年間服役。
美國海軍的23艘艦分別為“查爾斯·F·亞當斯”號(DDG2)、“約翰·金”號(DDG3)、“勞倫斯”號(DDG4)、“克勞德·V·里基茨”號(DDG5)、“巴尼”號(DDG6)、“亨利·B·威爾遜”號(DDG7)、“林德·麥科米克”號(DDG8)、“陶爾斯”號(DDG9)、“桑普森”號(DDG10)、“塞勒斯”號(DDG11)、“羅比森”號(DDG12)、“霍爾”號(DDG13)、“布坎南”號(DDG14)、“伯克利”號(DDG15)、“約瑟夫·施特勞斯”號(DDG16)、“康寧漢姆”號(DDG17)、“塞默斯”號(DDG18)、“塔特納爾”號(DDG19)、“古茲堡”號(DDG20)、“柯克蘭”號(DDG21)、“本杰明·施托德”號(DDG22)、“理查德·E·比爾德”號(DDG23)、“瓦德爾”號(DDG24)。

服役歷程
亞當斯級幾乎經(jīng)歷了整個冷戰(zhàn),參與過美海軍各類型軍事行動。
前幾艘亞當斯級服役時正值古巴導彈危機,首艦“查爾斯·F·亞當斯”號和二號艦“約翰·金”號均參與了對古巴封鎖任務。而三號艦“勞倫斯”號則參與了海上登臨檢查任務。
1972年越南戰(zhàn)爭期間,“勞倫斯”號前往越南海域執(zhí)行對地支援任務。
1975年11月22日夜間,在地中海進行演習的“肯尼迪”號航母(CV67)與貝爾納普級導彈巡洋艦“貝爾納普”號(CG26)發(fā)生碰撞,航母上泄露的燃油導致“貝爾納普”號燃起大火,在附近的“克勞德·V·里基茨”號驅(qū)逐艦冒著巨大風險抵近施救,避免了事態(tài)惡化,在救援中自身也受到輕傷。
1988年4月18日,美軍發(fā)動打擊伊朗海軍的“螳螂行動”,“約瑟夫·施特勞斯”號發(fā)射“捕鯨叉”反艦導彈擊沉了已遭到艦載機重創(chuàng)的伊朗海軍“薩罕德”號護衛(wèi)艦。
1991年海灣戰(zhàn)爭期間,部分接近生涯末期的亞當斯級參與了行動。

1989-1993年間,23艘亞當斯級逐步退役,由裝備“宙斯盾”系統(tǒng)的阿利·伯克級驅(qū)逐艦取代。其中4艘被出售給希臘,首艦“查爾斯·F·亞當斯”號曾計劃作為紀念艦保存在杰克遜維爾,但因資金問題未能成行,近幾年因保養(yǎng)不當而拆解。巴西曾計劃購買退役的“霍爾”號作為水上發(fā)電機為電力短缺的瑪瑙斯市供電,最終因成本過高而放棄。

出口/衍生型號
(1)珀斯級驅(qū)逐艦
上世紀60年代,澳大利亞引進了三艘亞當斯級驅(qū)逐艦,于1965-1967年間交付,稱為珀斯級驅(qū)逐艦。3艘艦分別命名為“珀斯”號(D38)、“霍巴特”號(D39)、“布里斯班”號(D41)。
珀斯級的部分武器與原型艦略有不同,防空導彈配備最大射程46千米的“標準”1型(仍使用Mk13發(fā)射裝置);取消了兩座煙囪之間的Mk112發(fā)射裝置,加裝2座澳大利亞自行研制的“伊卡拉”反潛導彈發(fā)射箱,導彈最大飛行速度0.58馬赫,最大射程18千米;1980年中期升級時在后煙囪兩側(cè)各加裝1座Mk15“密集陣”6管20mm近防炮。
3艘珀斯級均參加過越南戰(zhàn)爭,主要負責防空和對地支援。珀斯級服役至2000年前后退役。

(2)呂特晏斯級驅(qū)逐艦
西德海軍于上世紀60年代引進了3艘亞當斯級驅(qū)逐艦,被稱為呂特晏斯級,3艘艦艦名為“呂特晏斯”號(D185)、“莫爾德斯”號(D186)、“隆美爾”號(D187),分別以二戰(zhàn)時期納粹德國海軍名將岡瑟·呂特晏斯、空戰(zhàn)王牌維爾納·莫爾德斯、綽號“沙漠之狐”的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命名。

呂特晏斯級與亞當斯級基本一致,只有煙囪外形和部分電子設備做了細微修改。后期該級艦在艦橋前部加裝了1座Mk49 21單元近程艦空導彈發(fā)射裝置,配備RIM-116“拉姆”近程防空導彈。
“隆美爾”號于1998年率先退役,其余兩艦于2003年退役,二號艦“莫爾德斯”號作為博物館保存在威廉港。呂特晏斯級也成為德國海軍迄今為止最后的驅(qū)逐艦。

(3)基蒙級驅(qū)逐艦
1991年起,4艘退役的亞當斯級 “伯克利”號、“約瑟夫·施特勞斯”號、“塞默斯”號和“韋德爾”號被出售給希臘海軍,稱為基蒙級驅(qū)逐艦。4艘艦分別為“基蒙”號(D218)、“尼爾喬斯”號(D219)、D220號(筆者未能查詢到該艦的艦名,有了解的大佬可以在評論區(qū)補充~)、“忒米斯托克利斯”號(D221)。4艘基蒙級在希臘服役約10年后退役。

(4)天津風級驅(qū)逐艦
1960年,日本以亞當斯級為藍本設計了海自第一型裝備區(qū)域防空導彈的驅(qū)逐艦天津風級。天津風級的艦體設計與亞當斯級基本一致,但取消了原型艦上連續(xù)的甲板室。主武器同樣采用Mk13發(fā)射裝置,配備“標準”1艦空導彈,Mk13發(fā)射裝置直接放置于01甲板上。主炮換為2座Mk33型雙聯(lián)裝76mm艦炮,且全部位于艦首呈階梯式布置。其余武器還包括2座Mk2魚雷發(fā)射裝置(后期更換為68式三聯(lián)裝魚雷發(fā)射管)和后期在兩座煙囪之間加裝的1座Mk16八連裝反潛導彈發(fā)射裝置。
受到技術和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天津風級僅建造1艘“天津風”號(DDG163),于1965年服役,1995年退役后作為靶艦被擊沉。

評價
查爾斯·亞當斯級作為美國海軍第一型專門設計的導彈驅(qū)逐艦,沿用成熟穩(wěn)定的技術,降低了建造復雜性和成本,同時具備較為全面的作戰(zhàn)能力,成為當時西方國家驅(qū)逐艦設計的標桿。但亞當斯級沿用自弗萊徹級的艦體和動力系統(tǒng)已到達極限,過小的艦體使其難以滿足冷戰(zhàn)時期的作戰(zhàn)需求。亞當斯級之后的美國驅(qū)逐艦開啟了大型化、全燃化的新潮流,而亞當斯級的直系繼任者阿利·伯克級,更是拉開了“宙斯盾”時代的大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