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拉:全面戰(zhàn)爭》派系兵種考據:羅馬篇(下)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并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將作于少監(jiān)
東部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 羅馬遠征軍(Roman Expedition)

本文承接的是羅馬篇的上篇,在這一篇里我們主要介紹的是東部帝國以及羅馬遠征軍勢力的部隊

東羅馬重裝矛兵(Skutatoi Spears)/ 東羅馬重裝步兵(Skutatoi)/ 東羅馬重裝持斧兵(Skutatoi Axemen)

羅馬遠征軍可招募部隊,在查士丁尼時代,“Skutatoi”這個詞已經變成了重步兵的代稱,由于遠征軍的部隊都比較單一,因此大部分時期都要靠他們來抗線。"Skutatoi"這個詞來自于拉丁文中的"Scutarii"(再往上追溯就是拉丁語中表示盾牌的"scutum")意思是“持盾兵”。持盾兵裝備的是一種被稱為“thureos”的大型木制盾牌,在單兵對戰(zhàn)中十分實用,例如在帝國分裂dlc里曾經出現的騎士團佩盾兵(Equites Scutarii)

羅馬選鋒步兵(Antesignani)

羅馬遠征軍可招募部隊,是個挺費解的部隊,“Antesignani”這個詞的意思其實就是“掌旗先鋒”。所謂的旗在以前的時代指的自然就是羅馬軍團的鷹旗了,既然是要身先士卒的先鋒,其戰(zhàn)力自然是要比其他人高的,不過把先鋒做成一個獨立的兵種……感覺還是有些怪怪的。

羅馬重裝方陣槍兵(Menaulatoi)/ 拜占庭持斧衛(wèi)隊(Hetaireia Guards)

東羅的兩大穿越單位。menaulion(或者menavlion)是一種長度為2.7至3.6米的重型長槍, 十世紀時期開始裝備拜占庭步兵作為對抗騎兵的武器。顧名思義“Menaulatoi”就是使用這種長槍的士兵。至于長槍方陣嘛……這么說吧,在阿提拉和帝國分裂里所有的方陣槍兵都是CA魔改的穿越單位。這都什么年代了,害擱這整馬其頓方陣呢?

至于拜占庭持斧衛(wèi)隊,這也并不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瓦蘭吉衛(wèi)隊。“Hetaireia”(意思就是“同伴”)是馬其頓王朝時期的一支禁衛(wèi)部隊,被用來保衛(wèi)皇帝的安全。大部分的“Hetaireia”成員都是外國人,和“Tagmata”(后面會講到)一起駐扎在君士坦丁堡。游戲里的東羅有很多這樣的穿越部隊,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湊數把后來使用的名字都冒名頂上去了。

羅馬首都衛(wèi)戍軍團(Numeroi)

“Noumeroi”確實是君士坦丁堡的城市戍衛(wèi)軍,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保衛(wèi)君士坦丁堡的皇宮和負責城市的警衛(wèi)工作。不過這樣一支首都衛(wèi)戍部隊其實也是穿越的結果……第一次提到有關這支部隊的記載應該是在米海爾三世(Michael III,842–867年在位)時期。在阿提拉那個時代,這個詞可能僅僅只是軍隊的泛稱,畢竟拉丁語里的“numerus”本身就是數量的意思。
羅馬禁衛(wèi)騎兵(Excubitores Cavalry Guard)/ 皇家禁衛(wèi)騎兵(Tagmata Cavalry)

東羅后期的兩種精銳騎兵。“Excubitores”(意思為“哨衛(wèi)”)是東部帝國的利奧皇帝(Leo I,454-474年在位)所建立的一支新的御林軍部隊,持有這個頭銜的往往都是皇室成員或貴族子弟。不過到了7世紀,有關這支部隊的記錄就消失了,直到8世紀中葉才重新作為精銳部隊被記載。最后一次提到“Excubitores”的是安娜·科穆寧,他們參加了公元1081年的狄拉奇烏姆之戰(zhàn)(Battle of Dyrrhachium)

差不多在阿提拉那個時間段,“Tagma”這個稱呼一般是用來指代200人-400人的部隊(今天的希臘軍隊還在使用這個詞,意思是“營”)不過到了君士坦丁五世之后,“Tagma”開始逐漸成為了拜占庭中央軍的代稱(這一時期古典晚期的野戰(zhàn)軍變成了軍區(qū)士兵安排在了地方,中央軍逐漸成為了新的主戰(zhàn)力量)包括我們前面提到的“Excubitores”其實也屬于“Tagmata”的編制,因為這一時期的舊御林軍其實已經逐漸被中央軍所吸收了。

蠻盟矛兵(Foederati Spears)/ 蠻盟貴族標槍兵(Noble Foederati Javelinmen)/ 蠻盟步兵(Foederati)/ 蠻盟騎兵(Foederati Cavalry)/ 蠻盟騎乘弓箭射手(Foederati Horse Archers)

所謂的蠻盟(Foederati)就是指這一時期在羅馬軍中的蠻族雇傭兵,蠻盟并沒有任何固定的番號和編制,他們也不屬于任何的正規(guī)軍建制。蠻盟傭兵與帝國簽訂條約(Dediticii)以獲得金錢的代價為帝國四處征戰(zhàn),有部分的蠻族就是以這種形式來換取在羅馬帝國境內定居的權利的 (例如哥特人和法蘭克人)雖然蠻盟的忠誠尚無定數,但是在缺乏財富和人力維持龐大正規(guī)軍的情況下(例如西部帝國)蠻盟仍然是將軍們最好的選擇。
正是在蠻盟軍隊的幫助下,“最后的羅馬人”埃提烏斯才能在公元451年的沙隆會戰(zhàn)中擊敗不可一世的匈人大軍
隨著越來越多的蠻族進入羅馬帝國正規(guī)部隊,蠻盟傭兵的編制和所屬越來越難以界定,他們根據他們所屬的族群被編在一起,成為了被稱為“Numeri”(即“數目”之意)的存在。蠻盟拯救了西帝國,也是蠻盟軍的領袖奧多亞克終結了名存實亡的西部帝國。蠻盟在此之后依然存在于東部帝國的軍隊里,匈人(遠征軍的蠻盟騎射手)和赫魯利人(Heruli)都曾作為蠻盟軍跟隨貝利薩留和納爾塞斯的遠征軍作戰(zhàn)。
羅馬禁衛(wèi)軍衛(wèi)隊持斧兵(Bucellarii Guard Axemen)/ 羅馬禁衛(wèi)軍騎兵(Bucellarii)/ 羅馬禁衛(wèi)軍衛(wèi)隊騎兵(Bucellarii Guard Cavalry)

羅馬遠征軍可招募部隊,雖然這個名字其實和“禁衛(wèi)軍”并沒有太大的聯(lián)系。和之前講到的蠻盟兵一樣,“布塞拉里亞”(bucellarii,即私兵、部曲,本意是“吃面包的人”)的出現也是國家無力維系軍隊的結果,只不過雇傭的蠻盟是國家,而雇傭私兵的則是個人。因為私兵是受雇傭的小規(guī)模個人部隊,所以他們的裝備通常要好很多,訓練也很充分,戰(zhàn)斗力明顯要優(yōu)于正規(guī)軍,因此到了四世紀后期和五世紀,雇傭私兵也開始大行其道。

通常私兵的雇主是將軍們、民政高官以及富有的地主,因為薪資高昂,這些部曲的規(guī)模都很小,在內戰(zhàn)期間私兵最多可以達到數千人的規(guī)模。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裝備精良的私兵也逐漸成為了部隊的中流砥柱,著名的私兵雇主有西羅馬的斯提里科以及東羅馬的貝利薩留。貝利薩留部下的私兵數量最多曾達到7000人(哥特戰(zhàn)爭時期)不過在這個時代,“Bucellarii”這個詞也已經開始在廣義上意味著裝備精良的騎兵了。
達爾馬提亞騎兵(Equites Dalmatae)/ 羅馬分隊騎兵(Equites Promoti)

終于講到騎兵的部分了……晚期帝國的騎兵基本都有分工明確的職能和番號,在戰(zhàn)時則混編一起行動。達爾馬提亞騎兵(Equites Dalmatae)就是在《百官志》里經常出現的騎兵部隊番號。大部分名字里帶有“達爾馬提亞”的都是騎兵部隊的番號,因為達爾馬提亞是三世紀后期羅馬騎兵的主要來源地之一,游戲里他們的盾徽則是來自于高盧地區(qū)部署的一支達爾馬提亞騎兵部隊。

和達爾馬提亞騎兵一樣,分隊騎兵(Equites Promoti)也是羅馬的騎兵部隊里出現概率很高的番號,例如資深分隊騎兵(Equites promoti seniores)和歷戰(zhàn)分隊騎兵(Equites promoti iuniores)在東部還有一支被稱為“具裝分隊騎兵”(Equites Promoti clibanarii)的部隊番號,這就是我們接下來所要提到的內容了。

羅馬重裝槍騎兵(Contarii)/ 波斯式重騎兵(Catafractarii)/ 羅馬全裝鐵甲重騎兵(Clibanarii)

羅馬的鐵罐頭騎兵,不過比起薩珊全期強悍的具裝騎兵,作為羅馬人師法波斯的結果,具裝騎兵讓后期的東羅也有了和薩珊玩騎兵戰(zhàn)的資本。簡單的來說這三類部隊都屬于“槍騎兵”,就是指騎在馬上使用長槍(Kontos)的部隊。只不過和后兩者相比,所謂的“Contarii”一般是指馬匹不披甲的槍騎兵。

在長期同薩爾馬提亞游牧民的接觸之后,羅馬人也終于發(fā)展出了屬于自己的具裝騎兵——“cataphractarii”和“Clibanarii”。在晚期羅馬的軍隊里保留著相當數量的具裝騎兵編隊,"cataphractarii"一詞來自于希臘語"kataphraktos",意思是全身被包覆著的,而"Clibanarii"一詞則來自于希臘語的"Klibanos",即烤面包箱(也有可能是來自波斯的外來詞匯)

總的來說,這兩個詞在描述上其實都是模棱兩可的,因此為了區(qū)分這兩種騎兵,后世的人們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猜測:可能這兩者并沒有區(qū)別,這兩種稱呼是可以互換的;一說“Clibanarii”指的是裝備更“重”的騎兵,因為四世紀的文獻有將所有種類的護甲都描述為了具裝(cataphracts)的例子;也許是這兩者在裝備上都屬于全具裝騎兵,只不過兩者在戰(zhàn)場上的陣型不同??傊还苁呛畏N的稱呼,全副武裝的具裝騎兵都是戰(zhàn)場上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

羅馬弓箭騎兵(Equites Sagittarii)/ 拜占庭弓騎兵(Hippo Toxotai)

騎乘弓箭手(Equites Sagittarii,希臘語中的Hippo Toxotai)是一類在帝國晚期作用愈發(fā)重要的部隊,根據《百官志》的記載,這一時期的西部帝國一共有19支帶有弓騎兵番號的部隊,這一數字在東部則是29支,這也是同波斯人長期作戰(zhàn)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東部還有一支番號為“具裝騎乘弓箭射手”(Equites sagittarii clibanarii)的部隊,表示了他們可能是裝備了弓箭按照騎射手方式作戰(zhàn)的具裝騎兵。雖然同一時期的具裝騎兵就有攜帶弓箭作戰(zhàn)的,但是這支部隊是怎樣的作戰(zhàn)方式今天的我們也不得而知了……

帝國駱駝騎兵(Imperial Dromedarii)

雖然在《百官志》里沒有提到名字里帶“駱駝騎兵”(Dromedarii)番號的部隊,但是騎乘駱駝的部隊在東部帝國確實有著很悠久的歷史。圖拉真就曾在敘利亞建立了一支1000余人的駱駝騎兵大隊(ala I Ulpia Dromedariorum milliaria)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時期在羅馬軍隊里也是存在使用駱駝的,畢竟駱駝在沙漠地區(qū)是很實用的動物,不僅可以拿來運輸,關鍵時刻還可以用來騎乘作戰(zhàn)。

蝎弩(Cheiroballistra)/ 投石機(Onager)/ 重型投石機(Large Onager)

簡稱大投,后期一回合量產對付匈人的大殺器。被稱為“野驢”(Onager,因為其投擲力量就像野驢尥蹶子那樣威力無窮)的小型扭力投石機可能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出現了,只是到了4世紀左右才開始流行。因為比起雙臂弩炮,建造扭力投石機的要求更低,但其精度也相對較差,因此只適合拿來進行圍城戰(zhàn)。
扭力投石機在發(fā)射時的后坐力非常大,每一次射擊都會導致無法預測的晃動。因此在發(fā)射時要將其放置在土質或是石質的平臺上。隨著6世紀末阿瓦爾人從東方帶來了更簡易的人力牽引投石機(Mangonel)這種復雜笨重的攻城器械也開始慢慢淘汰,最后被中世紀的配重投石機所取代。

蝎弩(Scorpio)是一種小型弩炮,它的原理和扭力弩炮一樣。蝎弩的射速很快,準度也很精確,在羅馬軍隊里非常流行。不過雖然翻譯的名字叫做蝎弩,但是比起羅馬2里真正的蝎弩來看,阿提拉里的“Cheiroballistra”真正應該是“手持弩炮”而不是蝎弩。手持弩炮是數學家亞歷山大的希羅(Hero of Alexandria,公元10年-70年)的發(fā)明,可能屬于蝎弩的改良版本,是一種縮小到可供單兵使用的器械。不過由于這類器械的制作如今已經失傳了,今天的我們也不太清楚這兩者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別……

利布尼式戰(zhàn)艦(Liburnian Warship)/ 拜占庭式槳帆戰(zhàn)艦(Dromon Warship)

由于我本人對海軍不太了解,因此這里只能簡單的做一個介紹。游戲里羅馬的海軍艦艇主要可以分為“利布尼”(Liburnian)和“德羅蒙”(Dromon)兩種,利布尼式戰(zhàn)艦最初是一種輕型戰(zhàn)艦,最早起源于伊利里亞地區(qū)的海盜,相比于先前的三列槳戰(zhàn)艦,利布尼式戰(zhàn)艦更輕、速度更快、也更靈活,是阿格里帕在公元前31年的亞克興角海戰(zhàn)中的致勝武器。利布尼式戰(zhàn)艦在羅馬帝國時期也得到了大力發(fā)展,逐漸成為了不同種類艦艇的統(tǒng)稱,今天意大利的里窩那(Livorno)就是得名于這類戰(zhàn)艦。

差不多到了阿提拉所在的那個年代,一種被稱為“德羅蒙”(Dromon,這個詞的原意是希臘語中的“奔跑”)的艦艇形式開始在地中海出現。德羅蒙是由利布尼發(fā)展而來的,相比利布尼式戰(zhàn)艦,德羅蒙式戰(zhàn)艦的特點就是它引入了三角帆并棄用了古老的撞角結構(雖然如此德羅蒙其實還是配備了撞擊用的尖刺)從公元5世紀到12世紀,德羅蒙戰(zhàn)艦都是拜占庭海軍的主要艦艇類型,一艘大型德羅蒙戰(zhàn)艦可以搭載200名水手和50名水兵,并裝備投石機、弩炮甚至是希臘火等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