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 白起

白起
史記,卷73,列傳13
注釋,多查詢自《漢語大詞典》《王力古漢語字典》
譯文,來自《二十四史全譯》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與客卿錯(cuò)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zhàn),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

左更,秦漢爵位名,第十二級(jí)。--漢語大詞典
拔,②選擢,提拔。③攻克。⑤超出。--王力古漢語字典
遷,③⒈調(diào)動(dòng)官職。一般指提升。⒉也指貶謫,降職。④放逐,流放。--王力古漢語字典
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jìn),韓不能應(yīng),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dāng)秦?!币蚴谷藞?bào)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jì)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逼皆唬骸盁o故得一郡,受之便?!壁w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被兵,①遭受戰(zhàn)禍。--漢語大詞典
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jù)上黨民。四月,龁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筑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jiān)壁以待秦,秦?cái)?shù)挑戰(zhàn),趙兵不出。趙王數(shù)以為讓。而秦相應(yīng)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dú)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shù)敗,又反堅(jiān)壁不敢戰(zhàn),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龁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jiān)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zhàn)不利,因筑壁堅(jiān)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nèi),賜民爵各一級(jí),發(fā)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按據(jù),①謂屯兵支援。--漢語大詞典
斥兵,偵察兵。--漢語大詞典
裨將,副將。--漢語大詞典
壘壁,①軍營的圍墻或工事。--漢語大詞典
堅(jiān)壁,①加固壁壘。--漢語大詞典
讓,①責(zé)備。--王力古漢語字典
易與,①容易對付。含有輕蔑之意。②容易相處。--漢語大詞典
陰,②⒈幽暗。⒉又為秘密,暗中。--王力古漢語字典
詳敗,假裝潰敗。詳,通“佯”。--漢語大詞典
逐勝,①猶乘勝。--漢語大詞典
造,①前往,到?!锏欠逶鞓O。②成就,功績。--王力古漢語字典
詣,①⒈到,到達(dá)。多用于上級(jí)、尊長、尊貴的人所在的地方。⒉引申為拜訪,即到某地去看望人。②學(xué)問、技藝等所達(dá)到的境界。后起義。--王力古漢語字典
遮,①⒈遏止,攔住。⒉引申為遮擋,遮掩(后起義)。②代詞,這(后起義)。--王力古漢語字典
遮絕,猶阻斷。--漢語大詞典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nèi)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duì),四五復(fù)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jì)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蹦藪对p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四十八年十月,秦復(fù)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yīng)侯曰:“武安君禽馬服子乎?”曰:“然?!庇衷唬骸凹磭惡??”曰:“然。”“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所為秦戰(zhàn)勝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膘妒菓?yīng)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jiān)S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蓖趼犞铐n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yīng)侯有隙。

厚幣,豐厚的禮物。--漢語大詞典
禽,①⒈名詞,獵物。⒉引申為動(dòng)詞,擒獲。--王力古漢語字典
然,②指示代詞。這樣,那樣。③⒈是的,對的。⒉又用作動(dòng)詞。認(rèn)為……是對的。⒊又為應(yīng)答之詞。④應(yīng)允,許諾。⑤⒈連詞,表示轉(zhuǎn)折。⒉也可表示承接。然后,才。⑧形容詞詞尾。--王力古漢語字典
益,①⒈溢的本字。本義指水從器皿中溢出,引申為指水漲。⒉引申為增多,增長。⒊引申為利益,益處。②補(bǔ)助。③副詞。⒈愈。⒉漸漸?!趿艥h語字典
隙,②指感情上、關(guān)系上產(chǎn)生隔閡、不滿。—王力古漢語字典
其九月,秦復(fù)發(fā)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shí)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fā)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shí)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nèi)空。遠(yuǎn)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yīng)其內(nèi),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鼻赝踝悦?,不行;乃使應(yīng)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彼,代詞。①那,那個(gè)。與此相對?!镯n愈師説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②他,他們。與我相對?!镒髠髑f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王力古漢語字典
絕,①橫穿,橫渡?!镘髯觿駥W(xu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趿艥h語字典
必,①副詞。⒈一定。⒉果真。②肯定、決定?!趿艥h語字典
秦王使王龁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shù)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jì),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qiáng)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yīng)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shù)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yīng)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dāng)死。長平之戰(zhàn),趙卒降者數(shù)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彼熳詺?。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xiāng)邑皆祭祀焉。

如何,①怎樣。②奈何。⒈怎么辦。⒉對付,處置。⒊亦指對付、處置的辦法。③怎么;為什么。④表反詰。猶言那又是什么。⑤傳說中的樹名。--漢語大詞典
篤,①⒈厚實(shí)。⒉用于思想品行方面。指誠而厚重,心意不改變?!锒Y記中庸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②⒈程度深(多用于人事方面)。⒉特指病重。--王力古漢語字典
篤,①忠誠,厚道。②⒈堅(jiān)定。⒉深,甚。⒊病重。--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士伍,①亦作士五。士卒。引申指軍隊(duì)。--漢語大詞典
卻,①退。②推辭不受。③用在動(dòng)詞后面,表示去掉。--王力古漢語字典
怏怏,不服氣或悶悶不樂的神情。--漢語大詞典
自裁,①自殺。②自作決定。③自制;自己約束。--漢語大詞典
自剄,①用刀自割其頸;自殺。②親自殺人。--漢語大詞典
良,③古時(shí)婦人稱其夫。④副詞。⒈表示肯定,相當(dāng)于的確。⒉表示程度高,相當(dāng)于很?!锪季?-王力古漢語字典
良久,很久。--漢語大詞典
鄉(xiāng)邑,①⒈上古指鄉(xiāng)遂的城邑。猶鄉(xiāng)里。⒉秦漢以后多指縣以下的小鎮(zhèn)。②家鄉(xiāng),故里。③同鄉(xiāng)。--漢語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