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春秋 | “光棍”考
◎薛萬鵬
11月11日和1月1日,人們戲謔地稱之為“大光棍節(jié)”和“小光棍節(jié)”。為什么把這兩天稱為“光棍節(jié)”呢?因?yàn)檫@兩天的數(shù)字全由“1”組成,“1”看起來像一根“棍子”,這兩天的數(shù)字全是“棍子”,故稱“光棍”?!肮夤鳌奔磫紊頋h。筆者要討論的是,單身漢為什么稱“光棍”呢?

還得先談?wù)劇肮鳌弊?。唐代李紳《拜三川守詩序》:“又里巷比多惡少,皆免帽散衣,聚為群斗或差肩追繞擊大球,里言謂之打棍諳論,士庶苦之。車馬逢者不敢前,都城為患日久。”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群惡少年,整天衣冠不整,群聚打架,或者并肩追逐,打球?yàn)闃?,人們都不敢靠近,搞得官員百姓都很頭痛,人們稱他們?yōu)椤按蚬鳌?。其中的“擊大球”其?shí)是唐代的一種徒步以棍擊球的體育項(xiàng)目,類似于今天的曲棍球運(yùn)動(dòng),又叫做“步打球”。李紳所描寫的是一群惡少年,舉著擊球的棍子,在人群擁擠的街巷,打鬧玩耍。后來這類惡少便稱“棍”。《清稗類鈔·棍騙類·善棍》:“俗稱無賴之徒曰棍徒,又曰地棍,又曰土棍,亦曰痞棍,蓋俗以棒為棍,狀其兇惡,如以棒擊人也。其名所由起,則原于李紳《拜三川守詩序》。是則凡得惡名者,始可曰棍。”《清稗類鈔》也認(rèn)為稱惡人為棍起源于李紳詩序??梢姟肮鳌庇脕矸Q呼壞人在唐代就有了。元以后,人們多用“~棍”或“棍~”來稱呼壞人,如稱歹徒、無賴、騙子、地痞、流氓、詐騙犯為惡棍、棍蠧、棍騙、棍精、棍虎等,現(xiàn)在我們還說“惡棍”“賭棍”“淫棍”等。
元代人們稱流氓為“光棍”。為什么“棍”前加了一個(gè)“光”字?也許因?yàn)檫@類人通常一無所有吧?!对s劇·殺狗勸夫》楔子:“卻信著這兩個(gè)光棍,搬壞了俺一家兒也?!边@里的“光棍”即指地痞、流氓、無賴。李鑒堂《俗語考原》:“俗謂無賴、匪徒、以敲詐為事者為光棍?!薄读砍烧Z注解·刑部》:“光棍,詐騙之匪也?!薄肮夤鳌泵髑鍍沙浅A餍小C鞒⒆跁r(shí)期有嚴(yán)懲“光棍”的條例,《大明律·戶律》:“舍人、軍余、家人結(jié)成群黨,打攪倉場庫務(wù),沖市人集之處,挾制唬嚇、詐騙財(cái)物,合謂之‘打光棍’。合照無籍戶、游食、幫兇伴,當(dāng)擬斷編發(fā)充軍?!痹凇洞笄迓伞分袆t有“光棍例”?!袄笔加谇貪h,盛行于兩宋和元明清諸朝,內(nèi)容多為司法中成功案例的規(guī)范化、條文化,為統(tǒng)治者所重視。如交結(jié)衙役吏典為惡、訟師誣告、科場舞弊、盜墓、囤積居奇、抗糧、巫術(shù)、拐賣婦女等均照“光棍例”處分或照“光棍例”議罪。
“光棍”被賦予單身漢含義大概最早出自明代。馮惟敏《僧尼共犯》第一折:“自有佛法以來,把俺無知眾生,度脫出家,削發(fā)為僧,永不婚配,絕其后嗣……哄俺弟子,剃做光頭,不好看像,佛公佛母,輩輩相傳,生長佛子,哄俺弟子,都做光棍,一世沒個(gè)老婆,怎生度日?!焙殚瑘@《后南柯·招駙》:“妹妹已有人家,阿兄猶然光棍,豈不愧煞人也?!边@里的“光棍”都是指“沒妻子的人”?!端渍Z考原》釋曰:“光棍,今俗亦以無妻之獨(dú)夫,謂為光棍漢。”但是為什么“光棍”又用來稱謂“無妻之獨(dú)夫”,《俗語考原》沒給我們答案。有人認(rèn)為此“光棍”源自“曠鰥”。宋代《增修互注禮部韻略》:“男子壯無室曰曠鰥。”男子壯年還沒有妻室就叫“曠鰥”,“曠鰥”與“光棍”音相近,后訛為“光棍”。筆者認(rèn)為,作為單身漢的“光棍”是作為惡徒的“光棍”演變來的。兩者是有因果聯(lián)系的。因?yàn)椤肮夤鳌睙o家業(yè)、無職業(yè),“光棍”游手好閑、好吃懶做,專門靠欺詐、勒索、偷摸等無賴手段為生,這樣的人怎能娶上媳婦?久而久之“光棍”也就被賦予了“單身漢”的意思。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1年第2期《詞語春秋》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