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雜感》全文、注釋和賞析(來源網絡)
蜜蜂的刺,一用即喪失了它自己的生命; 犬儒的刺,一用則茍延了他自己的生命。
他們就是如此不同。
約翰穆勒說: 專制使人們變成冷嘲。
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們變成沉默。
要上戰(zhàn)場,莫如做軍醫(yī);要革命,莫如走后方;要殺人,莫如做劊子手。既英雄,又穩(wěn)當。
與名流學者談,對于他之所講,當裝作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
世間大抵只知道指揮刀所以指揮武士,而不想到也可以指揮文人。
又是演講錄,又是演講錄。
但可惜都沒有講明他何以和先前大兩樣了; 也沒有講明他演講時,自己是否真相信自己的話。
闊的聰明人種種譬如昨日死。
不闊的傻子種種實在昨日死。
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xiàn)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
大抵如是。大抵!
他們之所謂復古,是回到他們所記得的若干年前,并非虞夏商周。
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兒性; 無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兒性的混合。
防被欺。
自稱盜賊的無須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稱正人君子的必須防,得其反則是盜賊。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每一個破衣服人走過,叭兒狗就叫起來,其實并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旨或使嗾。
叭兒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嚴厲。
恐怕有一天總要不準穿破布衫,否則便是共產黨。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殺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殺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于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并不當作什么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人感到寂寞時,會創(chuàng)作;一感到干凈時,即無創(chuàng)作,他已經一無所愛。
創(chuàng)作總根于愛。
楊朱無書。
創(chuàng)作雖說抒寫自己的心,但總愿意有人看。
創(chuàng)作是有社會性的。
但有時只要有一個人看便滿足:好友,愛人。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要自殺的人,也會怕大海的汪洋,怕夏天死尸的易爛。
但遇到澄靜的清池,涼爽的秋夜,他往往也自殺了。
凡為當局所 “誅”者皆有 “罪”。
劉邦除秦苛暴,“與父老約,法三章耳?!?/p>
而后來仍有族誅,仍禁挾書,還是秦法。
法三章者,話一句耳。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九月二十四日。
【析】 魯迅的雜感,一般多為一事一議,而這篇《小雜感》卻廣泛涉及到社會上諸多事件和問題,是作者在特定時期內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所生感觸的總匯。21則格言警句式的文字,多側面、多角度地審視了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前后的社會現(xiàn)實,是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生活在作者內心折射后的真實寫照。
《小雜感》既非以寫實手法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作品,也不同于議論說理的一般雜感文。在《小雜感》里,現(xiàn)實生活經過作家思想折射和藝術觀照,被高度典型化,集中到某一個視點上,濃縮為詩樣的語言表達出來。《小雜感》的“小”,就是指這種體制的精練、短小。魯迅雜文中的這種形式,通常被稱為格言、警句。作者用這種形式,表達他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在短短的話語中,凝聚著深刻的人生經驗和哲理思想,是作者面向紛繁的人生現(xiàn)象進行經驗概括和哲理思考的結晶。把這些格言警句放在當時的背景下來考察和體味,大多是不難理解其思想底蘊的,但由于格言警句的語言的高度凝練、含蓄,有些則要更多地了解作者相關的思想,作深入開掘,才能登其思想堂奧。下面分類作一點簡析。
第一類,因時事的刺激而釋憤抒情,多含抨擊、揭露的性質。這一類在《小雜感》中占有突出的位置,數(shù)量最多,第5、6、7、11、13、14、15、19等則都屬這一類。它們比較集中在對于制造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的國民黨新軍閥的抨擊和揭露。例如第6則中“又是演講錄,又是演講錄。但可惜都沒有講明他何以和先前大兩樣了”,是對蔣介石、汪精衛(wèi)、吳稚暉、戴季陶之流假革命、反革命的真實嘴臉的尖銳揭露。四一·二前,這伙人在演講中宣稱擁護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暗中卻加緊進行反革命策劃,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四·一二后又到處演講,出版演講錄,鼓吹反蘇、反共、鎮(zhèn)壓工農。魯迅迭用兩個“又是演講錄”,對他們大肆販賣反革命言論的無恥行徑表示了極大的厭惡和鄙棄。指出他們的演講“和先前大兩樣了”,則言簡意賅,對他們嘴臉的揭露盡在無言中。
有的表面上是考察研究歷史材料,實則諷喻現(xiàn)實,特別是針對蔣政權的,也應看做這一類,第2、20則均是。如第2則作者轉述約翰穆勒的話后進一步指出:“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們變成沉默?!边@是魯迅積十余年經驗,對歷屆政府所標榜的民主共和的透視。他以自己的發(fā)現(xiàn),把辛亥革命后自北洋軍閥政府至蔣介石政權壓迫人民之酷烈甚于封建專制的性質揭露無遺,也表達了對在革命人民血泊之上建立的蔣政權的無比憤怒。
第二類,表達對某些社會現(xiàn)象的獨特見解,第8、9、10、12則均是。這一類反映了作者思想中的階級論因素的增長,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所作的解釋,大體與此有關。如“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妻性是逼成的”,“曾經闊氣的要復古,……” 等等。
第三類,有關創(chuàng)作體會的,有1、16兩則。這是屬于需要作深入開掘,才能揭示其思想底蘊的一類。例如第1則。魯迅以蜜蜂的刺等于其生命的形象,表示蜜蜂的刺的莊嚴、神圣; 以犬儒的刺用于茍延其生命的形象,表示犬儒的刺的無價值。魯迅通過這則格言,藝術地表達他對于創(chuàng)作中諷刺與冷嘲的見解。蜜蜂的刺一句,含蘊的思想是:作家應該視諷刺為生命,絕不濫用;諷刺作家要有為社會獻身的精神,才能用好諷刺。犬儒的刺一句,表現(xiàn)了魯迅對冷嘲的蔑視,并且暗含諷喻,即借犬儒的刺的無價值,抨擊當時一些依附反動統(tǒng)治的文人對革命者濫施冷嘲的惡劣傾向。
這則格言語言凝練,形象鮮明,意蘊含蓄,情感蘊藉,給讀者留下聯(lián)想的廣闊空間,而且形式整齊,音調和諧,有如一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充分體現(xiàn)出深刻雋永的藝術美。
第四類,針砭國民性,包括第17、18、21則。剖析人性的矛盾,針砭國民性的弱點,是魯迅雜文一貫的內容。作者在革命與反革命殊死搏斗的年代,當他快要結束這篇以大半篇幅揭露國民黨血腥屠殺的罪行的文章的時候,他的筆又停在了他最為關注的國民性問題上。這最后一則,盡管直接表現(xiàn)的,是他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人耽于本能欲望而缺乏覺悟的表現(xiàn),表示憂慮和悲憤,但是,從作者憂慮和悲憤感情火焰中,不是還燃燒著希望之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