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這是人類的祖先與希望。”

【一些角色分析的碎碎念】
非常非常喜歡這版文清,簡直就是書里走出來的,是我個人認(rèn)為這版所有角色里最貼原著的(疊甲,個人認(rèn)為)
唯一的遺憾就是竟然刪減了文清自殺的戲份?。?!我覺得這是人物最后的歸宿與升華啊(′;ω;`)因為曾家雖然落敗,但也不至于完全活不下去,大院還在,鴿子也都還養(yǎng)得起。只要他愿意茍活,愿意殘存度日——然而文清還是選擇了另一條路(。
他一生都在被動中恍惚度日,只有死是他唯一主動選擇的,或許是為了那沒有完全被折盡的尊嚴(yán)?!耙粋€舊時代人的死卻有著新時代的意義”,他的死是最后的抗?fàn)幈瘎?,刪了真的好可惜......(雖然知道他也是作者批判的對象之一,一只失去了飛翔能力的籠中鳥……但廚角色這種事,來電了就是一瞬間的事,誰又說得清緣由呢——
“同聲同氣的靈魂,總是在靜默中相通的,他們了解寂寞正如同宿鳥知曉歸去?!?/p>
06第二喜歡的是江泰,雖然和書里的感覺不一樣了,但演員的二次創(chuàng)作真的相當(dāng)出彩——!很喜歡這版對于江泰的改編與解讀,演繹得很棒(!
看原劇本覺得江泰是郁郁不得志到處發(fā)酒瘋的話嘮,話劇版卻感覺是笑面虎又看得很透徹的大哲學(xué)家(喂
就觀感而言,個人認(rèn)為江泰的二次創(chuàng)作是最為成功的,因為即使性格稍作調(diào)整了,但角色的悲劇內(nèi)核并沒有變,有著“安得廣廈千萬間”的理想,卻總是“整天在天上計劃,而整天在地下妥協(xié)”,清醒著無能為力。本質(zhì)上仍舊赤忱熱情,說到底還是和原著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再說說思懿吧,看書一點也不喜歡,但看話劇被演員折服了。(主要也是有人設(shè)的輕微調(diào)整,劇里思懿意外地怪讓人心疼的誒。我驚訝于她竟然能聽懂文清的琴聲,甚至流下眼淚……書里可是一個不懂也不屑于懂他琴棋書畫的人啊……劇版感覺她其實也真的很愛文清,少了很多陰狠齟齬。
這個改編見仁見智,因為或許會讓天平失衡(?),觀眾如果看完過度的喜歡作者想批判的角色,會不會和原本主題思想背離呢。(好吧,廚文清的我似乎更沒資格這么問啊hhh)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這版思懿,姐姐真的好漂亮誒。
最后小小的吐槽一下,06唯一的遺憾大概是愫方這一角色了。或許是解讀的角度不同吧,愫方不太符合我心中的想象……
《北京人》里我最愛的臺詞選段就是愫方的那句:“活著不就是這個調(diào)子么……”
看書時,雖然覺得愫方身上有一定的局限,太過于無私奉獻(xiàn)而顯得沒有自我,但我一直相信她是非常有韌性的。
她說“也許苦,但并不孤獨”,在我看來就是表面逆來順受,其實心里有很強(qiáng)的精神支柱,她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能得到滿足的。其來源雖是文清,但快樂的感受是來自于她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精神覺悟是她本人的。
書里的那段話,能讓人看到一個理想主義者的靈魂在紙上翩然起舞。
這段的語氣,或許更適合用溫柔勇敢的、快樂鮮活的、自我犧牲又自我升華的腔調(diào)。但話劇版更多像是憋悶日久所以在瞬間爆發(fā)而出,有點“自我感動”的“崩潰”傾向……當(dāng)然也可能是我解讀不對_(:з」∠)_但我心中的愫方或許沒有這么“脆弱”(懟手指
書中愫方給人的感覺是:被打倒但從沒被打敗過。即使文清去而復(fù)返,壞了她的美夢,讓她的精神支柱破碎,“天塌了”,她也只是呆呆的站在原地,之后就把鑰匙“冷靜地”還給了文清——她沒有崩潰,而是在這之后覺醒,徹底放棄文清,精神支柱也完完全全的重回到了自己身上。(這段話劇其實也有體現(xiàn),但可能前面臺詞的演繹和想象中不符,感覺就不一樣了。
記得還看到有彈幕在不解,說為什么她一直以來都很愛文清,最后能嫁給他了卻選擇離開,其實就是她在“天塌了”后又頑強(qiáng)新生,精神回到了自身,脫離了文清,不想再留在這個家枯死了。
書中的人物小傳原話:“然而她并不懦弱,她的固執(zhí)在她無盡的耐性中時常倔強(qiáng)地表露出來?!?/p>
起初我沒get到,認(rèn)為她也或多或少被封建所侵蝕了。但后來我相信了這句話,在曾家亂成一團(tuán)時,她“平靜地”“鎮(zhèn)定地”走上來,在準(zhǔn)備離開時,也只是回去最后看一眼曾皓,而再不過問讓她徹底失望的曾文清。
她有江南水鄉(xiāng)的溫柔,也有名士風(fēng)流的影子,她是“空谷幽蘭”,也是春風(fēng)吹又生的韌草。
這版的舞臺詮釋,或許有些不符合我心中的想象吧……(也可能是我自己解讀不夠啦,各有各的看法嘛。
但總體上,06的《北京人》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一版了??剪的過程中又回味了一遍書,曹禺老師精選四部作品里最喜歡的也是這本??有幸安利到人最好啦,沒人也問題不大,我就再把書多翻幾遍??永遠(yuǎn)無法忘記翻開書第一頁時的心情——“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