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萬年前的小屋&360萬年前的足跡
170萬年前的小屋
? ? ? ? 有許多發(fā)現(xiàn)表明,智人可以追溯到80萬多年前。其中之一是路易斯·利基于20世紀70年代初在奧杜瓦伊峽谷發(fā)現(xiàn)的。在這里,在第二層,Leakey發(fā)現(xiàn)南方古猿、能人和直立人物種同時共存。更有趣的是,利基在同一層(第二層)發(fā)現(xiàn)了一個結構。在這里,他發(fā)現(xiàn)了一座石屋的遺跡。

? ? ? ? 這次活動的不同尋常之處在于,這座仍在非洲某些地區(qū)使用的建筑,只能由智人建造!因此,根據(jù)利基的發(fā)現(xiàn),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今天的人類一定在大約170萬年前就共存了。[1]這一發(fā)現(xiàn)肯定會推翻進化論,即人類是從南方古猿等類人猿進化而來的錯誤論斷。
在360萬年前的足跡
? ? ? ??事實上,其他一些發(fā)現(xiàn)可以將現(xiàn)代人的起源追溯到170萬年前。其中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是1977年瑪麗·利基在坦桑尼亞拉埃托利發(fā)現(xiàn)的人類腳印。這些腳印是在一層據(jù)計算有360萬年歷史的地層中發(fā)現(xiàn)的?,旣悺だl(fā)現(xiàn)的腳印后來被唐納德·約翰遜和蒂姆·懷特等幾位著名的古人類學家研究過。結果是一樣的。懷特寫道:
? ? ? ??毫無疑問,它們就像現(xiàn)代人的腳印。如果今天有一個留在加州海灘的沙灘上,當一個四歲的孩子被問到它是什么時,他會立刻說有人走過那里。他不可能被認成其他動物的腳印,你也不會。[2]

? ? ? ? 在檢查了腳印之后,來自北加州大學的路易斯·羅賓斯發(fā)表了以下評論:
? ? ? ??足弓抬起,是個子較小的人,大腳趾很大,與第二個腳趾對齊,像人的腳趾一樣緊握地面。你在其他動物身上看不到這一點。[3]
? ? ? ??對腳印的形態(tài)形式的檢查一次又一次地表明,它們必須被接受為人類的腳印,而且是現(xiàn)代人的腳印。拉塞爾·塔特爾也檢查了腳印,他寫道:
? ? ? ??一只小小的赤腳智人留下了它們...在所有可辨認的形態(tài)特征中,留下足跡的人的腳與現(xiàn)代人的腳是難以區(qū)分的。[4]
? ? ? ??對腳印的公正檢查揭示了它們的真正所有者。事實上,這些腳印由一個10歲的人的20個化石腳印和一個更年輕的人的27個腳印組成。他們當然是和我們一樣普通的人類。
? ? ? ??這種情況使拉托利的足跡成為多年來討論的中心。進化論者古人類學家拼命地試圖提出一個解釋,因為他們很難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360萬年前就有一個現(xiàn)代人在地球上行走。在20世紀90年代,以下“解釋”開始形成:進化論者認為這些腳印一定是由古猿留下的,因為根據(jù)他們的理論,360萬年前不可能存在人類物種。然而,拉塞爾·H·塔特爾在1990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 ? ? ??總而言之,拉托利遺址360萬年前的足跡特征與現(xiàn)代人相似。它們的所有特征都沒有表明拉托利原始人的兩足動物不如我們。如果不是知道腳印如此古老,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腳印是由我們屬的一名成員——人類——制造的。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擱置這樣一種毫無理由的假設,即拉托利的腳印是由露西的同類南方古猿留下的。[5](注:露西這類南方古猿被證實不能直立行走)
? ? ? ??簡而言之,這些腳印應該是360萬年前的,不可能屬于南猿。這些腳印被認為是由古猿留下的唯一原因是在360萬年前的火山層中發(fā)現(xiàn)了這些腳印。這些腳印被歸因于南方古猿,純粹是因為人們認為人類不可能生活在這么久以前。
? ? ? ??對拉托利足跡的這些解釋證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進化論者支持他們的理論不是基于科學發(fā)現(xiàn),而是不顧科學發(fā)現(xiàn)。在這里,我們有一個無論如何都會被盲目捍衛(wèi)的理論,所有讓人懷疑該理論的新發(fā)現(xiàn)要么被忽視,要么被扭曲以支持該理論。簡而言之,進化論不是科學,而是一種讓科學蒙羞的教條。
————————————
[1] A. J. Kelso, Physical Anthropology, 1.b.,1970, pp. 221; M. D. Leakey, Olduvai Gorge, Vol 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p. 272.
[2] Donald C. Johanson & M. A. Edey, Lucy: The Beginnings of Humankin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1, p. 250.
[3] ?Science News, Vol 115, 1979, pp. 196-197.
[4] Ian Anderson, New Scientist, Vol 98, 1983, p. 373.
[5] ?Russell H. Tuttle, Natural History, March 1990, pp. 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