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君之死(三)

關(guān)于本片段的官修史書記載
(選自《朝鮮王朝實(shí)錄?世祖實(shí)錄》卷九,三年十月二十一日條)
○讓寧大君禔(太宗與元敬王后嫡長子,曾為王世子,世宗長兄,文宗、世祖的大伯)等上疏曰:
臣等聞猶豫不斷,則必有后患,以私滅義,則害于大計(jì)。前日奸兇之變,魯山預(yù)焉,得罪宗社,瑜(錦城大君,世宗嫡六子,文宗、世祖的同母弟)交結(jié)黨援,謀為不軌,臣民共怒,而殿下尚顧私恩,不忍置法,遷之于外,曲全性命,猶不知再造之德,舉兵而反,將欲挾魯山,以危宗社,罪惡貫盈,天地不容,豈宜復(fù)貰以紊邦憲?臣等累請正法,未蒙允許,不勝憤郁。瓔、??、瑔、鄭悰(駙馬,尚文宗與顯德王后之女敬惠公主)、宋玹壽等,兇逆之罪,王法必誅而不赦者也。伏望斷以大義,明正典刑,以絶禍根,以定人心。
領(lǐng)議政鄭麟趾等上疏曰:
竊念恩輕而義重,大義滅親。魯山前日之變,罪關(guān)宗社,口不可言,瑜包藏禍,以謀為不軌,死有余辜,殿下以不忍之心,置之于外。恩賜稠重,尚不念圣恩,舉兵而反,謀挾魯山,罪不容于天地之間,而殿下欲以私恩曲貸其死,臣等庭請累日,未蒙俞允,大小臣僚憤郁未伸。且瓔、??、瑔、鄭悰、宋玹壽等,黨逆之罪,不可赦。伏望殿下斷以大義,明正典刑,以副臣民之望。
上命瑜賜死,瓔、??、瑔、宋玹壽勿論。麟趾等更啟曰:“瓔、??、瑔、悰、玹壽罪同,亦宜置法?!鄙显唬骸安豢?。古人有言,‘殲厥渠魁,脅從罔治。’ 且圣人不為已甚,今若并置于法,則已甚。”命玹壽處絞,余并勿論。復(fù)請禁防瓔等,允之。魯山聞之,亦自縊而卒,以禮葬之。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