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道德經(jīng)》逐章評注:十七章

? ? ? 太上(1),不知有之(2);其次,親而譽之(3);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4)。悠兮(5),其貴言(6)。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7)。”
【注釋】
(1)太上:最好的、至上的、第一流的。這里指最好的政治。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道有君主的存在。
(3)其次,親而譽之:比這次一等的,(人民)親近而且贊揚君主。以上幾句表現(xiàn)出老子的政治理想,便是統(tǒng)治者行“無為而治”而使老百姓自由滿足、心目中根本沒有權威的壓力與威脅,也就是說政權的威懾力完全消解,大家生活在安閑自適的氛圍中。
(4)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統(tǒng)治者的)誠信不足,才會演變成(老百姓)不信任他的事情。
(5)悠兮:悠閑的樣子。
(6)貴言:以言為貴。意思是不輕易發(fā)號施令。
(7)自然:事物本來的樣子,這里有遵循事物本來的樣子的意思。
點評:
? ? ? ?這一章緊承前一章而來,由于客觀事物的演變發(fā)展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能夠遵循這種必然性而治理國家,那就是最好的政治,人民根本意識不到統(tǒng)治者的存在;其次的政治,人民親近君王、贊揚君王;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統(tǒng)治者;更次一等的,人民輕侮統(tǒng)治者。老子指出如此分出等次的根本原因,就是統(tǒng)治者的誠信問題,誠信程度如何,就可以看出老百姓對他信任程度如何。(最好的統(tǒng)治者)是悠閑自如的,因為他是遵循事物的客觀必然性來治理國家的,用不著輕易發(fā)號施令。說到最后,老子表達的重點還是落在治理國家必須遵循國家的客觀實際的基礎之上。
?
標簽: